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效学习的学生百分比,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在美术课中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有时学生听得很认真,但面对创作时常束手无策,缺少构图想象活力。针对这一情况,本人从“同构”创作方法入手开展一点尝试。所谓“同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下面以七年级《画面中的空间》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同构”法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1、选择“生活化”的主题
“同构”是美术的一种创作手法,指在平面上两个简单物体(图形)放置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空间,这种创作手法体现“重整体”,要求创作的内容自然而又合理,协调而统一。在《画面中的空间》这课中,具体做法是:
1)内容选择上的生活化
美术作品素材来源于生活,感知周边生活中的人、事、物,选择容易人手的创作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并不是将生活简单带人课堂,而是将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融合一起,丰富学生的视觉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生成、知识转移和智力发展。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挑选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比如生活中普通的杯子和碟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杯子是独一无二的,好像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对杯子的设计每个人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创意。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组合的联系到变化,体验绘画中比较流行的一个创作方法——“同构”。
2、图片讲解、示范的生活化
在欣赏环节,选用生活化的杯子和碟子的组合图片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同构”创作出的各种空间: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可能是对立面,或对应相似的物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合二为一,将天地、空间相互利用,给人以明了、简洁、亲切的印象。学生会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自由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
2)创设”情境化”的教学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艺术的生活,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化的方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
a)名画欣赏情境化
课前可安排一些经典作品,让学生欣赏时可以感受的作品对感染,体会“同构”趣味。如果一味的强调画家是如何画的,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思想,心中就有了距离,也未必能达到有效地教学效果。
b)无声动画导人情境化
设计有情趣的情境对学生创作尤为重要,能让学生兴致盎然。
日本画家福田繁雄的一幅作品《视觉原理表现》,画家以简练的线,运用视觉矛盾的平面空间,反常理的组合,以超现实的意象表达创意,充满幽默感。如果直接讲述画家的创作方法,可能缺少一点情趣。所以根据这幅作品把它改成flash动画,让学生细细观察它的每一步变化。无声动画导人,可让学生积极思考:一个杯子和碟子有什么奇怪的呢?接着小声音慢慢出现,再接着兴趣高涨,踊跃发言。原因是他们看到了神奇的效果:一个水龙头的位置画在杯子外壁,一个画在杯子内壁,让人似乎感到龙头里的水在不断的往下流,流到了碟子上,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使原本平淡的杯子、碟子,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空间,既真实又不真实。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没有提到“同构”,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浅效应传递着一种创作方法。
c)提问情境化
七年级学生视野较为开阔,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丰富。提问主要围绕“同构”活动环节:多听多议、多看多想、多说多干。提问:“你看到杯子和碟子是怎样巧妙的产生空间感的”,“能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你对这幅画的感觉?”不断创思:“通过这幅你喜欢的作品,你在运用”同构“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身心沉静在唯美的情景中,享受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有效课堂。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问题的惊讶开始”。每一环节在设定的情境问题下不断递进,就如一幅充满神奇镜头不断放大,“同构”本来比较专业的美术术语在问题情境化教程中,引起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注意,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期待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才是有效教学。
3、展开“学科化”的训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美术新课标中强调了综合性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但有时我们往往为了考虑创新而忘了学科本位,从而降低了美术课的含金量。所以美术拓展也好,“同构”也罢,紧紧围绕学科进行,有效做实学科是根本的。
怎样运用“同构”的方法,巧妙的把杯子和碟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个始终是教学重点,是教与学要解决的关键:只有给学生自由烦人想象空间,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精彩。当看到《老爷爷》、《花》等画面时联想到大地与天空下大自然的规律等等:其中渗透了语文、自然、科学、物理等学科知识,结合优美的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当我给学生呈现比萨斜塔的画面时,同学们在感叹之余又联想到运用了“同构”创作手法,既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了解了物理知识。
很多绘画作品都是与历史背景、画家的情感相关的,如果纯粹讲创作技法学生觉得枯燥,不敢兴趣,很难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真正要表达的情感。而运用“同构”法能使学生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潮,课堂充满活力。
4、设计“空间化”的作业
作业的有效设计和主题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应该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中,也是检验学习的直接表现。作业设计要要符合学科要求,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利用“同构”布置作业让学生作不同的空间思考,从而产生联想,浮现创意的念头,绽放精彩的作品。如井地之蛙:现代城市:灿烂的笑容;小猫的脚印;灯光下的我;钢琴手;匆忙了;收获的季节。
丰子恺先生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艺术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使学生自觉地用心灵进行审美和艺术创造。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我感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心理空间;给学生留下再表达的思维空间,再意会的知识空间,再创造的发展空间。
“同构”——一个专业美术创作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融入多元文化,在教学中采取“有生活,有情境,有学科、有空间”的教学,让学生熟练绘画中的创作方法精心预设,会更好地完成美术作品;难度低一点,方法简单点,图形简化点,这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创作热情会起到推动效果。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在美术课中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有时学生听得很认真,但面对创作时常束手无策,缺少构图想象活力。针对这一情况,本人从“同构”创作方法入手开展一点尝试。所谓“同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下面以七年级《画面中的空间》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同构”法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1、选择“生活化”的主题
“同构”是美术的一种创作手法,指在平面上两个简单物体(图形)放置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空间,这种创作手法体现“重整体”,要求创作的内容自然而又合理,协调而统一。在《画面中的空间》这课中,具体做法是:
1)内容选择上的生活化
美术作品素材来源于生活,感知周边生活中的人、事、物,选择容易人手的创作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并不是将生活简单带人课堂,而是将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融合一起,丰富学生的视觉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生成、知识转移和智力发展。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挑选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比如生活中普通的杯子和碟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杯子是独一无二的,好像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对杯子的设计每个人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创意。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组合的联系到变化,体验绘画中比较流行的一个创作方法——“同构”。
2、图片讲解、示范的生活化
在欣赏环节,选用生活化的杯子和碟子的组合图片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同构”创作出的各种空间: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可能是对立面,或对应相似的物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合二为一,将天地、空间相互利用,给人以明了、简洁、亲切的印象。学生会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自由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
2)创设”情境化”的教学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艺术的生活,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化的方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
a)名画欣赏情境化
课前可安排一些经典作品,让学生欣赏时可以感受的作品对感染,体会“同构”趣味。如果一味的强调画家是如何画的,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思想,心中就有了距离,也未必能达到有效地教学效果。
b)无声动画导人情境化
设计有情趣的情境对学生创作尤为重要,能让学生兴致盎然。
日本画家福田繁雄的一幅作品《视觉原理表现》,画家以简练的线,运用视觉矛盾的平面空间,反常理的组合,以超现实的意象表达创意,充满幽默感。如果直接讲述画家的创作方法,可能缺少一点情趣。所以根据这幅作品把它改成flash动画,让学生细细观察它的每一步变化。无声动画导人,可让学生积极思考:一个杯子和碟子有什么奇怪的呢?接着小声音慢慢出现,再接着兴趣高涨,踊跃发言。原因是他们看到了神奇的效果:一个水龙头的位置画在杯子外壁,一个画在杯子内壁,让人似乎感到龙头里的水在不断的往下流,流到了碟子上,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使原本平淡的杯子、碟子,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空间,既真实又不真实。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没有提到“同构”,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浅效应传递着一种创作方法。
c)提问情境化
七年级学生视野较为开阔,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丰富。提问主要围绕“同构”活动环节:多听多议、多看多想、多说多干。提问:“你看到杯子和碟子是怎样巧妙的产生空间感的”,“能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你对这幅画的感觉?”不断创思:“通过这幅你喜欢的作品,你在运用”同构“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身心沉静在唯美的情景中,享受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有效课堂。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问题的惊讶开始”。每一环节在设定的情境问题下不断递进,就如一幅充满神奇镜头不断放大,“同构”本来比较专业的美术术语在问题情境化教程中,引起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注意,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期待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才是有效教学。
3、展开“学科化”的训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美术新课标中强调了综合性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但有时我们往往为了考虑创新而忘了学科本位,从而降低了美术课的含金量。所以美术拓展也好,“同构”也罢,紧紧围绕学科进行,有效做实学科是根本的。
怎样运用“同构”的方法,巧妙的把杯子和碟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个始终是教学重点,是教与学要解决的关键:只有给学生自由烦人想象空间,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精彩。当看到《老爷爷》、《花》等画面时联想到大地与天空下大自然的规律等等:其中渗透了语文、自然、科学、物理等学科知识,结合优美的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当我给学生呈现比萨斜塔的画面时,同学们在感叹之余又联想到运用了“同构”创作手法,既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了解了物理知识。
很多绘画作品都是与历史背景、画家的情感相关的,如果纯粹讲创作技法学生觉得枯燥,不敢兴趣,很难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真正要表达的情感。而运用“同构”法能使学生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潮,课堂充满活力。
4、设计“空间化”的作业
作业的有效设计和主题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应该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中,也是检验学习的直接表现。作业设计要要符合学科要求,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利用“同构”布置作业让学生作不同的空间思考,从而产生联想,浮现创意的念头,绽放精彩的作品。如井地之蛙:现代城市:灿烂的笑容;小猫的脚印;灯光下的我;钢琴手;匆忙了;收获的季节。
丰子恺先生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艺术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使学生自觉地用心灵进行审美和艺术创造。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我感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心理空间;给学生留下再表达的思维空间,再意会的知识空间,再创造的发展空间。
“同构”——一个专业美术创作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融入多元文化,在教学中采取“有生活,有情境,有学科、有空间”的教学,让学生熟练绘画中的创作方法精心预设,会更好地完成美术作品;难度低一点,方法简单点,图形简化点,这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创作热情会起到推动效果。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