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形成和为学生创业提供灵感和机遇。大学生创新需要一个有力的体制机制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才能积极有效的运作。本文提出基于学科竞赛下的长效工作机制,并系统的介绍平台构成和运作模式,使其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机制。
一、引言
社会高速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学校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探索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打破了以往的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浙江万里学院以"建立各类学科竞赛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方针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出一条规范科学的运作模式与机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创新特色。从2002-2007年,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和省里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仅仅从国内五个主要科技竞赛来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就有4次,挑战杯大赛全国三等奖1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1次,其他艺术类、英语类、设计类的全国奖项也举不胜举,人才培养成效非常显著。不断的创新意识同时带来创业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浙江万里学院毕业学生成立的公司已有一百多家,数量较多,这和学科竞赛的带动是分不开的。
二、平台与长效机制的构建,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竞赛的开展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持久的事物,是高校表现自我、凸显个性的竞技活动,表现了一个高校的活力和学生的应用创新素质。如何长期有效、科学系统的开展,是所有高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这里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情况,从大学生创新的三大支撑力:机制、文化和物质进行阐述,重点是对一些长效机制的讲解。
1、领导层的策划与组织
首先是学校的重视,把整个活动的开展作为一个大的工程来抓,这是生存之本。我校在领导层组建学科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的决策,来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将其作为推动高校改革的抓手。通过制定管理规则,科学规范的产生系列的指导原则文件和相应的表格。包括组织管理模式,申报审批方法,考核评价措施,经费管理,工作量核定与奖励,学分认定,合同签订规范等细则。并在实践中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的再完善其规章制度,做到灵活和因地适宜。
实行立项制,校院两级分别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科研项目,运用竞争机制优化项目筛选,对于立项项目,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学科竞赛项目的立项必须通过校长办公会议,为了规范学科竞赛项目的管理,加快学科竞赛课程化建设,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会议必须对申报书的填写规范和合同书的签订等工作进一步的强调和落实。并将学科竞赛纳入教学计划,突出其重要性。并要求受培训学生覆盖面要逐步增大,达到一定的比例,让更多的学生在竞赛和培训中受益。同时要求各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相关文书和资料作进一步完善,形成沉淀和积累,为下一步学科竞赛项目的开展做好准备,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2、二级学院的基地建立与培训实施
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条件。首先从面上入手,针对竞赛项目,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组织培训班,根据自愿的原则允许数量较多的同学参加,增大受益面,加强了实践环节。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通过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项目型和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并覆盖到全校学生,为学生自选实验、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和参加科学研究等提供优良条件,尽量做到24小时对学生全天候的开放,定期安排实验老师做指导,通过开放性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硬件的平台。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不断的组织院级和校级的竞赛,甚至可以来进一步的组办市级的竞赛,来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指导教师和院领导要有沟通机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排除不必要的麻烦,保证竞赛与培训的顺利开展。当然这里还需要指导教师的奉献精神,连续的课外辅导和培训往往要长达半年或一年,甚至要放弃寒暑假的休息时间。几年来,学校已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媒体设计等创新实验室。
3、培育科技社团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除了校级院级层次上,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规划,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以外。还要大力培育学生科技社团,尤其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甚至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社团,发挥社团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
在学科竞赛管理工作中,有大量的申报、审批、监督、评价、反馈等业务工作,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用软件打造一站式的开放服务管理平台,可以作为学校网站内的一部分。一站式平台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面向学生、教师、专家、领导等不同角色的信息沟通,这种在线方案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了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各层次人员的联系,增强了管理与服务的渠道,为整个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工作环境。
5、制定大学生竞赛科研能力等级评定机制
要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竞赛能力的学生提供资质证明,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能力。可以有从校级到院级不同层次面上的科研能力等级证书。鼓励学生可以首先参与到教师的论文写作当中,让学生也成为论文的作者之一,逐步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过程,从参与到最后可以根据自己竞赛总结和科研来独立完成。目前我校已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比如明确规定"创新实践"为必修环节,并特设创 新学分。学生获取创新学分除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发表论文及著作,发明专利产品等途径外,最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还可以设立了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记入教学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
6、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的四季万里--"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大型系列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品,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名师面对面、专家交流等,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共同构建了万里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让不同的文化带动不同分支的学科竞赛。各个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创办自我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新内涵。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7、物质保证与经费投入
一定量的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可以从多种渠道加大经费的投入,除了校级院级项目资金,积极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各种资金。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紧抓重点环节,突出特色与实效
从学校内部到外部,突出每一个实践环节,不但要引领系统化、品牌化的思想,同时显示出学校的创新特色和特长,不但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撑平台,同时在知行合一的思想下创造"活模块,团队式"柔性培养的大环境和大系统。
1、打造品牌活动
各个院系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重点办好自己特色的学科竞赛,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品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引导和催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构建创新创业机构
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2001年,学校就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几年来,又先后创办了博远大学生创业公司、大学生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引进了"创办你的企业(SYB)"项目,组织开展了科技万里创新活动,形成了创新有基金、创造有课程、创业有人才的良好局面。自2002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已经自主创办了100多家企业。
博远创业训练营正式开营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创业教育培训。训练营课程包括创业意识启蒙、创业品质拓展等4个模块,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企业家访谈、体验式培训等教学方法,经过半年的课程培训后,学员将进入学校创新实践基地,根据创业意向,由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提供针对性的创业辅导。训练营期培训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
为培育创业文化,凸现人才培育特色,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上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同时聘请来自上海及浙江省各地的近百名企事业单位领导、职业经理人、法律专家等成为创业教育学院创业导师。创业教育学院挂靠在校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是在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的虚拟学院。主要工作是宣传创新创业意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有利于实施创业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相关专业证书认证培训,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理论和技能。首批聘请的168位创业导师将利用他们熟悉的创新案例和自身的创业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学生提供法律法规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咨询,参与学生创业方案的制订、评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3、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以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采用更为灵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开口,开拓学生思路,通过改变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把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培训的重心,将教学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教师要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色转为教练的角色,教练更多的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做一些点评和指导,要求教师有广的业务知识和更深的技术能力。在讨论班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要形成学生的教练梯队,老生带新生,高年级辅导低年级,更有利于讨论的开展和竞赛的辅导。
4、走进企业
"走出象牙塔",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举措,也是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重要力量,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联动的新机制,更是我校一直追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于学科竞赛,要有创新突破,就更需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因为在校园里的空想是无法开拓视野和激发灵感的,真正的需求来自企业来自社会,他们的声音和呼喊正是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了这些,才能在竞赛中产生的好的想法和作品。
我校的"走进企业"从只是以考察、走访、座谈与调研等方式为学校与地方紧密结合破题逐步扩展到项目化合作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体现了学校扎实推进"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理念和决心。
四、总结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把人的创新与创造力量诱导激发出来,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大力推广着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人情的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因而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注重个性的发展,促进个体创造性能量的充分释放。要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学生教师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机制体制的保障和广阔的平台基础。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外因甚至决定着内因性质的变化与发展。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范式创新是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而这根本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建设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林,芦新宇. 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2007(06)。
[2] 苏政权. 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04)。
[3] 应三潮,应超.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 王晓勇,俞松坤.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机制。
一、引言
社会高速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学校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探索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打破了以往的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浙江万里学院以"建立各类学科竞赛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方针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出一条规范科学的运作模式与机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创新特色。从2002-2007年,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和省里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仅仅从国内五个主要科技竞赛来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就有4次,挑战杯大赛全国三等奖1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1次,其他艺术类、英语类、设计类的全国奖项也举不胜举,人才培养成效非常显著。不断的创新意识同时带来创业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浙江万里学院毕业学生成立的公司已有一百多家,数量较多,这和学科竞赛的带动是分不开的。
二、平台与长效机制的构建,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竞赛的开展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持久的事物,是高校表现自我、凸显个性的竞技活动,表现了一个高校的活力和学生的应用创新素质。如何长期有效、科学系统的开展,是所有高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这里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情况,从大学生创新的三大支撑力:机制、文化和物质进行阐述,重点是对一些长效机制的讲解。
1、领导层的策划与组织
首先是学校的重视,把整个活动的开展作为一个大的工程来抓,这是生存之本。我校在领导层组建学科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的决策,来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将其作为推动高校改革的抓手。通过制定管理规则,科学规范的产生系列的指导原则文件和相应的表格。包括组织管理模式,申报审批方法,考核评价措施,经费管理,工作量核定与奖励,学分认定,合同签订规范等细则。并在实践中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的再完善其规章制度,做到灵活和因地适宜。
实行立项制,校院两级分别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科研项目,运用竞争机制优化项目筛选,对于立项项目,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学科竞赛项目的立项必须通过校长办公会议,为了规范学科竞赛项目的管理,加快学科竞赛课程化建设,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会议必须对申报书的填写规范和合同书的签订等工作进一步的强调和落实。并将学科竞赛纳入教学计划,突出其重要性。并要求受培训学生覆盖面要逐步增大,达到一定的比例,让更多的学生在竞赛和培训中受益。同时要求各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相关文书和资料作进一步完善,形成沉淀和积累,为下一步学科竞赛项目的开展做好准备,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2、二级学院的基地建立与培训实施
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条件。首先从面上入手,针对竞赛项目,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组织培训班,根据自愿的原则允许数量较多的同学参加,增大受益面,加强了实践环节。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通过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项目型和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并覆盖到全校学生,为学生自选实验、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和参加科学研究等提供优良条件,尽量做到24小时对学生全天候的开放,定期安排实验老师做指导,通过开放性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硬件的平台。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不断的组织院级和校级的竞赛,甚至可以来进一步的组办市级的竞赛,来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指导教师和院领导要有沟通机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排除不必要的麻烦,保证竞赛与培训的顺利开展。当然这里还需要指导教师的奉献精神,连续的课外辅导和培训往往要长达半年或一年,甚至要放弃寒暑假的休息时间。几年来,学校已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媒体设计等创新实验室。
3、培育科技社团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除了校级院级层次上,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规划,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以外。还要大力培育学生科技社团,尤其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甚至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社团,发挥社团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
在学科竞赛管理工作中,有大量的申报、审批、监督、评价、反馈等业务工作,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用软件打造一站式的开放服务管理平台,可以作为学校网站内的一部分。一站式平台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面向学生、教师、专家、领导等不同角色的信息沟通,这种在线方案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了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各层次人员的联系,增强了管理与服务的渠道,为整个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工作环境。
5、制定大学生竞赛科研能力等级评定机制
要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竞赛能力的学生提供资质证明,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能力。可以有从校级到院级不同层次面上的科研能力等级证书。鼓励学生可以首先参与到教师的论文写作当中,让学生也成为论文的作者之一,逐步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过程,从参与到最后可以根据自己竞赛总结和科研来独立完成。目前我校已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比如明确规定"创新实践"为必修环节,并特设创 新学分。学生获取创新学分除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发表论文及著作,发明专利产品等途径外,最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还可以设立了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记入教学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
6、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的四季万里--"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大型系列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品,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名师面对面、专家交流等,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共同构建了万里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让不同的文化带动不同分支的学科竞赛。各个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创办自我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新内涵。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7、物质保证与经费投入
一定量的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可以从多种渠道加大经费的投入,除了校级院级项目资金,积极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各种资金。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紧抓重点环节,突出特色与实效
从学校内部到外部,突出每一个实践环节,不但要引领系统化、品牌化的思想,同时显示出学校的创新特色和特长,不但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撑平台,同时在知行合一的思想下创造"活模块,团队式"柔性培养的大环境和大系统。
1、打造品牌活动
各个院系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重点办好自己特色的学科竞赛,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品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引导和催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构建创新创业机构
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2001年,学校就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几年来,又先后创办了博远大学生创业公司、大学生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引进了"创办你的企业(SYB)"项目,组织开展了科技万里创新活动,形成了创新有基金、创造有课程、创业有人才的良好局面。自2002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已经自主创办了100多家企业。
博远创业训练营正式开营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创业教育培训。训练营课程包括创业意识启蒙、创业品质拓展等4个模块,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企业家访谈、体验式培训等教学方法,经过半年的课程培训后,学员将进入学校创新实践基地,根据创业意向,由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提供针对性的创业辅导。训练营期培训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
为培育创业文化,凸现人才培育特色,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上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同时聘请来自上海及浙江省各地的近百名企事业单位领导、职业经理人、法律专家等成为创业教育学院创业导师。创业教育学院挂靠在校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是在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的虚拟学院。主要工作是宣传创新创业意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有利于实施创业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相关专业证书认证培训,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理论和技能。首批聘请的168位创业导师将利用他们熟悉的创新案例和自身的创业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学生提供法律法规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咨询,参与学生创业方案的制订、评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3、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以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采用更为灵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开口,开拓学生思路,通过改变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把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培训的重心,将教学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教师要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色转为教练的角色,教练更多的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做一些点评和指导,要求教师有广的业务知识和更深的技术能力。在讨论班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要形成学生的教练梯队,老生带新生,高年级辅导低年级,更有利于讨论的开展和竞赛的辅导。
4、走进企业
"走出象牙塔",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举措,也是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重要力量,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联动的新机制,更是我校一直追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于学科竞赛,要有创新突破,就更需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因为在校园里的空想是无法开拓视野和激发灵感的,真正的需求来自企业来自社会,他们的声音和呼喊正是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了这些,才能在竞赛中产生的好的想法和作品。
我校的"走进企业"从只是以考察、走访、座谈与调研等方式为学校与地方紧密结合破题逐步扩展到项目化合作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体现了学校扎实推进"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理念和决心。
四、总结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把人的创新与创造力量诱导激发出来,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大力推广着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人情的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因而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注重个性的发展,促进个体创造性能量的充分释放。要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学生教师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机制体制的保障和广阔的平台基础。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外因甚至决定着内因性质的变化与发展。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范式创新是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而这根本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建设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林,芦新宇. 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2007(06)。
[2] 苏政权. 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04)。
[3] 应三潮,应超.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 王晓勇,俞松坤.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