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外交思想初探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黎庶昌是晚清时期的早期外交官,先后任中国驻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公使馆参赞,并两次出任驻日公使达六年之久。在日期间,他以酒文化和文字为纽带,使其外交思想得以彻底的体现,并代表中国和一个正在变法崛起的日本帝国以平等关系,增进彼此友好,不辱邦命,较好地完成了其外交使命。
  【关键词】黎庶昌 外交思想 晚清
  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贵州遵义沙滩(今贵州省遵义县新舟镇禹门村沙滩)人,黎恺第四子。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散文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接触西方文明的外交家之一。他从1876年开始随郭嵩焘出使英国(时任三等参赞)至1891年成功完成驻日使命(时为驻日钦差大臣),在长达15年的时间内先后出任中国驻英国、德国、法国及西班牙四国公使馆参赞,后升任驻日公使,前后两任,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①
  黎庶昌思想发展历程
  黎庶昌的思想大体经历了三次发展,从年少时家学影响下的埋头读书、潜心治学,到青年时通经致用、忧国忧民,再到接触洋务派后开始接受西方事物,这种变化和发展,为他出使西欧和日本奠定了基础。
  黎庶昌出身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祖父黎安理是乾隆朝乙亥年举人,晚年官至山东长山县知县,其伯父黎恂和父亲黎恺也是举人,皆通经读史;其师杨秀开是贵州绥阳县举人;其岳父莫与俦是贵州著名的经学大师,“日以朴学倡其徒”②;其姻兄郑子尹、莫友芝皆以朴学著称。年少时黎庶昌拜黎恂为师,刻苦攻读经史和古文,文尤其喜爱《宋史》,非常仰慕古代圣贤,但此时的黎庶昌潜心学问,对时事关注甚少。
  青年时代的黎庶昌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他开始留心世务,致力于经世之学。1861年,咸丰帝病逝,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改年号为同治,并下诏求言。黎庶昌怀抱忧国忧民之情,不顾安危,两次大胆上书言事,撰写了两篇《上穆宗毅皇帝书》,①主要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四大变”②和“三大害”,③提出一系列“因时变通”、“以创为守”③等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上书事件反映了黎庶昌这一时期通经致用、倡导改革和变法的思想,充分表明了他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之心,清廷因此加恩任命他为知县,派往安庆曾国藩的军营,听候差遣,此时他仅二十六岁。
  到曾国藩的营中后,黎庶昌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等洋务派人士朝夕相处,谈论天下大事,讲求时务,研究西方知识文化,因而受到洋务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此后十余年间,黎庶昌在曾国藩的提拔下在江淮一带做知县,时常接触西方事物,结交外国友人,了解西洋文化,这为他日后成为驻外公使奠定了基础。
  黎庶昌外交思想概述
  黎庶昌的外交思想是始终忠于国家和人民,竭尽职守,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以和为贵。黎庶昌在对外交往中以酒为外交铺垫,以文字为纽带,通过以文会友,广结民间善缘,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文化外交。
  第一,黎庶昌的外交主张。黎庶昌主张与日本联盟,争取西欧的英法等一两个大国支持,防备沙皇俄国东侵。这个主张是符合当时国际形势的。
  光绪二年(1876),黎庶昌以三等参赞身份随郭嵩焘出使西欧诸国。在深入了解各国情况,认真观察国际形势的基础上,黎庶昌认为西方各国之间纯以国势之强弱为是非,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因此他建议清廷利用各列强之间的矛盾,来制定内政外交的策略,“窃谓今日时势,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似宜有一二强大之国,深与结纳,以为外交,殆未可一律相待,使无轻重厚薄之分。”这就是他后来所提倡的“东联日本,西备俄罗斯,而与英法等大邦择交一二,结为亲与之国”④的主张由来。
  光绪五年(1879),黎庶昌出任参赞三年期满,循旧例本应回国担任知府级别的官员,但这次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的公使陈兰彬电奏清廷大力挽留黎庶昌,获准同意后,他又在西班牙马德里担任参赞两年。所以,黎庶昌一共在欧洲呆了五年。这期间他还游历了比利时、瑞典、葡萄牙等国,所见所闻,举不胜举,他的思想也更趋于“中体西用”、“西学中源”的调和、折中立场,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这联系就是文化,为形成系统的外交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二,两次出使日本其外交思想得以形成。光绪七年(1881年),黎庶昌结束了在西欧的参赞工作,回国后以道员补用,并被授予二品顶戴,同年出使日本。1884年由于母亲病逝,遂回国为母亲守孝。三年后,黎庶昌再度受命出使日本,到光绪十七年(1891)初离任回国,前后两任,在日本共6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通过文学与酒文化交往,促进了两国友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即文化外交。
  在日期间,黎庶昌与日本友人诗歌唱和、互跋文字、搜集中国国内早已亡佚的古代典籍,并汇编成书,深化了中日友谊和中日文化的交流。黎庶昌在日本结识的文人雅士有藤野海南、宫岛城一郎、三岛中洲等。他们之间的感情正如黎庶昌所写“异国不曾文字异,同洲尤愿泽袍同”。⑤
  黎庶昌首次到达日本是在光绪七年十二月。日本文人喜爱诗文,因此,桐城派文人、曾门四弟子之一的黎庶昌到达日本后,大受日本文人欢迎,而黎庶昌也以文会友,广交朝野文士,形成了文化外交。藤野海南就是黎庶昌在这些宴集中认识的。1883年的重阳宴会上,黎庶昌初识藤野海南,印象极好,对他也很尊重,此后俩人的交往开始频繁,次年七月二十八日,黎庶昌游访伊香保温泉时再次遇到了在此疗养的藤野海南,俩人常常在一起讲汉学的兴废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时见君”,“累日究论汉学兴废”⑥,相互引为知己。
  1882年,朝鲜先后与英、美、德、法四国签订了通商条约,日本向朝方打探条约内容,朝方不透露,而在中国驻朝道员马建忠这里也未获得相关内容,日本怀恨在心,想除之而后快。正在此时朝鲜国内发生李昰应之乱,波及到一些日本人。这让日本侵略者想借此机会侵占朝鲜,但朝鲜和中国是邻国,若日本侵占了朝鲜,那么中国也将面临被侵占的危险。因而,中国在处理朝鲜的此次内乱中能否取得主动权,是一件命运攸关的重大事件,正在这时,黎庶昌及时获得情报,使清政府在处理朝鲜危机中取得了先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黎庶昌与宫岛城一郎深厚的友谊,使得他比较容易地获得了这个十分重要的情报。黎庶昌在出使日本第三年(1883)的重阳节宴集上,结识了日本老儒宫岛城一郎,双方一见如故,诗文交往不断。有一天,宫岛城一郎来黎庶昌处品茶咏诗,喝到高兴处却举怀叹道:“我公奉使于此,而与我等好也,顷将别,奈何!”黎庶昌觉得他说的话很怪异,便派人仔细侦查,知道日本的密谋后急电回报。时任直督总督张树声收到黎庶昌的密报后,火速派水陆两军去朝鲜查看局势,“六月二十七日,丁汝昌、马建忠带快兵船到达朝鲜仁川。日本一艘兵船也于几小时后到达,次日,日本兵船继续到达,但都与丁汝昌等以礼往来,而且没有离船登岸。七月初八,马建忠带兵驰赴朝鲜首都王京(今首尔),丁汝昌留驻仁川,以顾后路。七月十六日,乱党平。”⑦从事发到平定,前后不到一个月。
  黎庶昌在日本时,正值西学兴而汉学渐微的明治维新之后,所以日本的旧版秘籍不为书肆重视,他在这些旧版秘籍中发现了不少国内早已亡佚的古籍。黎庶昌痛惜中国文物古迹大量流失日本,所以不惜重金,极力收访。如《太平寰宇证补厥》,原藏于日本秘阁,黎庶昌找到日本的太政大臣,几经交涉,才以摄影之法而得;有的则“赠金币而刻之”,就这样,“上自王室秘府,下至寺观以及士大夫家,莫不网罗择要而刊之,几经辛苦最终刊刻出了《古逸丛书》,这套《古逸丛书》共26种二百卷,刻印之精,超越前古,一时海内震动,洛阳纸贵,一再刊印。”⑧而刻印之资是黎庶昌个人“节三年薪俸万数千金,耗二年心力”筹集的,日本人对此极为钦佩。
  黎庶昌出使日本期间,当时的清政府国力衰弱,但他在外交事务中不卑不亢,在文化交往中,视日本人为好友、为知己,主张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两国文化事业,使他以一个日渐衰颓的清朝公使,能够和一个正在变法崛起的日本帝国以平等关系,增进彼此的友好,不辱邦命,较好地完成了外交使命,巩固和发展了两国友好关系。
  (作者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注释
  ①刘毅翔:“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9月号。
  ②任可澄:《贵州通志·人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③周荥寿:《续遵义府志》,遵义市红花岗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2000年,第3~5页。
  ④黎庶昌:《与李勉林观察书.西洋杂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⑤黎庶昌:《枕流馆宴集.贵州历代诗选·明清之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6页。
  ⑥黎庶昌:《拙尊国丛稿(卷四)》,遵义市编撰委员会编辑出版,1986年,第36页。
  ⑦赵尔巽等:《清史稿·属国·朝鲜》(第48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第14600页。
  ⑧姚必强:“清末外交家的出版情怀”,《光明日报》,2004年7月29日,第29页。
其他文献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网络依赖性大。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进马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精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建立科学的就业率统计体系,并严格监控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
人际关系的某些特点可以为侦查活动提供可资利用的资源。利用人际关系进行刑事侦查具有低成本、便利性、隐秘性等优点,但也具有不稳定性、个别性、地域和群体的限定性等缺点,
[摘要]近年来,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渐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一类严重犯罪。因此,归纳总结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特点,全面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探讨、研究其防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  涉黑犯罪  预防与打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层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犯罪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物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强国”基础上更加注重“富民”,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富民思想和价值追求,也彰显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突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
借鉴保险信息不完全理论,在分析中国现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念、内容基础的同时,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评估;同时考察“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出
农民集体土地流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土地流转,即土地权属移转。在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能买卖,仅能以国家征收的形式,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同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农业用地变更为非农建设用地须经依法许可。故此,农民集体土地流转,仅指集体土地的用益物权(使用收益权利)及该用益物权的担保物权(不是以所有权担保,而是以用益物权担保),以及债权性质的土地租赁或租借,在保持用途不
期刊
日前奇虎360和腾讯QQ的交恶,发展到以网民利益相威胁的地步,这折射出我国多部法律制度的缺失,给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危机,也给亿万网民带来了困扰。通过对《反垄断法》、
【摘要】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客观成因;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是网络失范现象的现实成因;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是网络失范现象产生的历史条件。  【关键词】网络失范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历史性  网络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依的虚拟结构功能实体,已经渗透
创先争优是创先进、争优秀的争创过程,更是一个干实事、出实效的工作过程,创先争优活动最终必须体现于行动、落脚于实效。郑州科技学院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紧密联系实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