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度依赖刺激药方的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在维持弱势复苏的同时,也把美国经济推到更加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近来美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动向。今年一季度其经济增长率初报2.4%(后调整为1.8%),银行与企业等私营部门去杠杆化成效明显,失业率等宏观指标逐步改善,尤其是油气能源产量增长与净进口下降令人印象深刻。许多人“看多”美国经济,将其看作是危机后成功调整的典范,有预测认为美国经济很快会重新步入高增长轨道,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耀眼明星”。
虽然美国经济仍在持续复苏,结构调整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其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仍存在困难。其复苏主要依靠消费增长,一定程度依赖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背后离不开美联储超常货币政策的人为刺激。观察美国居民净资产与储蓄率关系,可看出刺激政策对居民消费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随着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复苏增长能否持续尚存疑问。
观察美国居民净资产相对可支配收入倍数以及居民储蓄率数据,二者呈现反向关系:居民净资产倍数从2007年4月6.5下降到2009年初4.8,居民消费下降伴随储蓄率从2007年初2.1%上升到2008年10月6.2%。然而随着净资产倍数回升到2012年10月5.4,储蓄率逐步回落到2012年上半年3.7%上下。
这个相当显著的经验关系,对认识美国刺激政策与消费驱动复苏模式之间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简单而言,美联储超常“量宽政策”人为打压短期与长期利率,刺激资产价格快速飙升,并推动居民部门净资产相对规模快速回升,成为复苏增长的重要推手。“量宽政策—资产价格—净财富规模—消费复苏—经济增长”提供美国经济弱复苏的刺激传导机制,长期可持续性显然存疑。
美国经济尚未真正走出流动性陷阱,信贷增长缓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巨量现金与准备金的反差现象仍然存在。2008年8月危机全面爆发前,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现金加储备总量,是贷款租赁总额的5.2%。2009年12月这一比例猛增至35.2%,2011年12月再增至52.4%,2013年4月这一占比高达52.7%。这一反常现象显示,美国实业与金融部门仍不看好经济长期前景。
制造业部门表现不尽如人意。制造业可贸易程度较高,在开放环境下最能体现一国相对竞争力。危机后美国政府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并通过相关法案给予支持。然而危机后美国制造业总体表现不如官方预期。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近五年。美国作为危机发源地,其实施反危机策略的逻辑、成效与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初,美国采用7870亿美元大规模财政救助与“接近零利率+首轮量宽”货币放水的双管齐下刺激政策,后来受种种因素制约逐步重视财政减赤字,主要依赖超常量宽货币政策承担刺激经济保增长任务。
事情还有另一面。美国目前高度依赖刺激药方的消费驱动增长模式,在维持弱势复苏的同时,也把美国经济推到更加高处不胜寒的境地,QE退出后美国经济政策腾挪空间将更加逼仄。救市策略把美国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大大小小窟窿挪移到公共部门,不过是改变了问题的存在形式。
国际货币地位虽然重要,美国却不顾一切地透支这个历史资产,从长期看,美元国际货币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来美国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动向。今年一季度其经济增长率初报2.4%(后调整为1.8%),银行与企业等私营部门去杠杆化成效明显,失业率等宏观指标逐步改善,尤其是油气能源产量增长与净进口下降令人印象深刻。许多人“看多”美国经济,将其看作是危机后成功调整的典范,有预测认为美国经济很快会重新步入高增长轨道,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耀眼明星”。
虽然美国经济仍在持续复苏,结构调整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其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仍存在困难。其复苏主要依靠消费增长,一定程度依赖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背后离不开美联储超常货币政策的人为刺激。观察美国居民净资产与储蓄率关系,可看出刺激政策对居民消费起到关键支撑作用。随着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复苏增长能否持续尚存疑问。
观察美国居民净资产相对可支配收入倍数以及居民储蓄率数据,二者呈现反向关系:居民净资产倍数从2007年4月6.5下降到2009年初4.8,居民消费下降伴随储蓄率从2007年初2.1%上升到2008年10月6.2%。然而随着净资产倍数回升到2012年10月5.4,储蓄率逐步回落到2012年上半年3.7%上下。
这个相当显著的经验关系,对认识美国刺激政策与消费驱动复苏模式之间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简单而言,美联储超常“量宽政策”人为打压短期与长期利率,刺激资产价格快速飙升,并推动居民部门净资产相对规模快速回升,成为复苏增长的重要推手。“量宽政策—资产价格—净财富规模—消费复苏—经济增长”提供美国经济弱复苏的刺激传导机制,长期可持续性显然存疑。
美国经济尚未真正走出流动性陷阱,信贷增长缓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巨量现金与准备金的反差现象仍然存在。2008年8月危机全面爆发前,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现金加储备总量,是贷款租赁总额的5.2%。2009年12月这一比例猛增至35.2%,2011年12月再增至52.4%,2013年4月这一占比高达52.7%。这一反常现象显示,美国实业与金融部门仍不看好经济长期前景。
制造业部门表现不尽如人意。制造业可贸易程度较高,在开放环境下最能体现一国相对竞争力。危机后美国政府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并通过相关法案给予支持。然而危机后美国制造业总体表现不如官方预期。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近五年。美国作为危机发源地,其实施反危机策略的逻辑、成效与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初,美国采用7870亿美元大规模财政救助与“接近零利率+首轮量宽”货币放水的双管齐下刺激政策,后来受种种因素制约逐步重视财政减赤字,主要依赖超常量宽货币政策承担刺激经济保增长任务。
事情还有另一面。美国目前高度依赖刺激药方的消费驱动增长模式,在维持弱势复苏的同时,也把美国经济推到更加高处不胜寒的境地,QE退出后美国经济政策腾挪空间将更加逼仄。救市策略把美国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大大小小窟窿挪移到公共部门,不过是改变了问题的存在形式。
国际货币地位虽然重要,美国却不顾一切地透支这个历史资产,从长期看,美元国际货币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