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雏形期,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错过该阶段再矫正或补救,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以便及时有效给予纠正,最近,对我们班做了一次调查。结果使我大吃一惊:为什么孩子在学校看起来那么听话,而在家存在那么多的不良习惯。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有这么多的不良习惯呢?原因是多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位、失衡,导致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1.亲情越位或缺失,溺爱优于关爱
一种倾向:独生子女普及的当今,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致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另一种倾向:隔代长辈的宠爱优于父母的关爱,形成教育的对立,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
2.教育失法,管理形式单一
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务工人员剧增,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教育的缺失,经济条件的宽松,隔代长辈过分的宠爱,导致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监管,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棍棒教育,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加剧
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缺乏耐心,缺少方法,平时疏于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成绩下降,便拳脚相加,本来一句鼓励和劝慰的话就可解决的问题,结果往往是起反作用,使孩子畏惧心理加强,逆反心理加剧。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重视不够
学校、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课程标准虽然要求以人为本,但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评价教师,家长以分数衡量教师,导致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软考察或不考察项目——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耐心辅导。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把准脉搏,对症下药
针对个体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方式,寻找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防微杜渐,贵在预防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进行教育,不容其向不良习惯发展。
3.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学生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显得特别关注。鉴于此,与其刻意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如去发现学生的良好兴趣,运用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鼓励学生读书、做手工制作、绘画、围棋等等。
4.家校联手,两教结合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性格各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因此,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家访工作,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做到两教结合,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
5.媒体宣传,荣誉感召
宣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使很多学生成为模范并具有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体,使养成教育更为有效。
(1)黑板报和墙报。把相关的养成教育内容展现在黑板报和墙报上,上面开辟“昨日之星”“上周之星”“上月之星”等栏目,将五星级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而且也发挥了黑板报和墙报的有效性。
(2)“家校路路通”。现在,有了很好的家校联系方式——“家校路路通”,就应好好地利用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对他的终身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
(作者单位:068350河北省丰宁县天桥小学)
一、家庭教育缺位、失衡,导致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1.亲情越位或缺失,溺爱优于关爱
一种倾向:独生子女普及的当今,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致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另一种倾向:隔代长辈的宠爱优于父母的关爱,形成教育的对立,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
2.教育失法,管理形式单一
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务工人员剧增,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教育的缺失,经济条件的宽松,隔代长辈过分的宠爱,导致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监管,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棍棒教育,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加剧
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缺乏耐心,缺少方法,平时疏于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成绩下降,便拳脚相加,本来一句鼓励和劝慰的话就可解决的问题,结果往往是起反作用,使孩子畏惧心理加强,逆反心理加剧。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重视不够
学校、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课程标准虽然要求以人为本,但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评价教师,家长以分数衡量教师,导致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软考察或不考察项目——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耐心辅导。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把准脉搏,对症下药
针对个体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方式,寻找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防微杜渐,贵在预防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进行教育,不容其向不良习惯发展。
3.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学生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显得特别关注。鉴于此,与其刻意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如去发现学生的良好兴趣,运用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鼓励学生读书、做手工制作、绘画、围棋等等。
4.家校联手,两教结合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性格各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因此,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家访工作,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做到两教结合,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
5.媒体宣传,荣誉感召
宣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使很多学生成为模范并具有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体,使养成教育更为有效。
(1)黑板报和墙报。把相关的养成教育内容展现在黑板报和墙报上,上面开辟“昨日之星”“上周之星”“上月之星”等栏目,将五星级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而且也发挥了黑板报和墙报的有效性。
(2)“家校路路通”。现在,有了很好的家校联系方式——“家校路路通”,就应好好地利用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对他的终身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
(作者单位:068350河北省丰宁县天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