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上市银行年报行情不错,投资者关心的是,大规模破净现象能否消除?
以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626亿元,同比增10%。当年利息净收入4433亿元,手续费净收入1223亿元,拨备前利润3769亿元,同比分别增6%、15%、10%。拟每股派0.2617元(含税),按照3月27日每股3.38元计,股息率高达7.74%。预计现金分红金额为919.58亿元,比上年增加83.93亿元,预计现金分红比例为35%。股息率远超一年定存,也超过了多数理财产品。不仅如此,工行2008年至2013年连续6年的现金分红率高于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按理是价值投资首选。
银行股价格上升有限,原因有三。
第一,信息模糊,投资者难以判断风险。
利润艰难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不良双升。截至2013年末,工行不良率较上年末微升0.09个百分点至0.94%;不良贷款余额937亿元,增长191亿元,全年核销不良贷款165亿元,说明信用成本有所上升。
虽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达257.19%,但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在下降,未来各类银行贷款风险取决于政策与宏观经济,如果政府允许基建类或者大型企业资不抵债,银行难免受到冲击,未来赢利方向存在不确定性。银行以往靠规模扩张获取息差与中间业务厚利,但去年受互联网等金融产品冲击,存款下降速度快于贷款速度,净息差与净息差收益率分别为2.40%和2.57%,分别较2012年下降9个基点,传统的生财宝地被蚕食。另一方面,各类银行2013年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5元,较上年增加0.07元;每股净资产为3.63元,较上年增加0.41元,相比2012年底,净资产收益率略有下降。
虽然数据仍然耀眼,但从中国最厚实的银行可以看出,银行竞争者众多,传统的盈利模式逐渐被吞噬,宏观经济波动导致银行不良率难以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还将经历一次大考。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第二,股息率对投资者含义完全不同。股息要缴纳税收,价格需要填权除权,各投资者还需要按照自己购买股票的价格计算真实成本。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1月1日起,对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红利所得按持股时间长短实行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20%;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10%;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5%。假设银行股投资者都是眼盯红利的长线投资者,其红利要打九五折。假设投资者在2012年底买入,当时股价为4.15元左右,股息率为6%左右。
无论如何,银行股息率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可算慷慨。《理财周报》2012年5月计算股息率,转引Wind资讯数据,在2002年1月1日以前上市截止的1070家A股公司中,有844家公司在10年中进行了分红,其中每年都分红的公司有145家,仅占1070家公司的13.55%。844家公司中超过2%的只有65家,加上超过1%的也只有259家,占30.72%。平均派息率只有0.01%~0.49%的上市公司有400家,恐怕只是碍于政策压力,为再融资铺平道路。
在短炒为主、一夜暴富的市场文化中,让投资者长期持有前景不大明朗的破净大盘股,时刻准备着银行再融资,实在是种煎熬。
第三,大股东赢家通吃。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5家大银行的大股东汇金现金分红约4500亿元,这还不包括在新华保险以及其他所属企业中所获分红。再加上净资产入股等价格优势,股息率远远高于普通投资者。从左口袋到右口袋的资金游戏,银行大部分利润去向明确。相比而言,普通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大约与目前主流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当,优势并不明显。
在一个风险不明朗的市场,吸引投资者只有两条路,或者股价暴涨,或者上市公司的股息高于理财产品,也就是目前金融市场的真实融资成本。让投资者喝点剩汤,恐怕吸引力不够。
以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626亿元,同比增10%。当年利息净收入4433亿元,手续费净收入1223亿元,拨备前利润3769亿元,同比分别增6%、15%、10%。拟每股派0.2617元(含税),按照3月27日每股3.38元计,股息率高达7.74%。预计现金分红金额为919.58亿元,比上年增加83.93亿元,预计现金分红比例为35%。股息率远超一年定存,也超过了多数理财产品。不仅如此,工行2008年至2013年连续6年的现金分红率高于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按理是价值投资首选。
银行股价格上升有限,原因有三。
第一,信息模糊,投资者难以判断风险。
利润艰难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不良双升。截至2013年末,工行不良率较上年末微升0.09个百分点至0.94%;不良贷款余额937亿元,增长191亿元,全年核销不良贷款165亿元,说明信用成本有所上升。
虽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达257.19%,但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在下降,未来各类银行贷款风险取决于政策与宏观经济,如果政府允许基建类或者大型企业资不抵债,银行难免受到冲击,未来赢利方向存在不确定性。银行以往靠规模扩张获取息差与中间业务厚利,但去年受互联网等金融产品冲击,存款下降速度快于贷款速度,净息差与净息差收益率分别为2.40%和2.57%,分别较2012年下降9个基点,传统的生财宝地被蚕食。另一方面,各类银行2013年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5元,较上年增加0.07元;每股净资产为3.63元,较上年增加0.41元,相比2012年底,净资产收益率略有下降。
虽然数据仍然耀眼,但从中国最厚实的银行可以看出,银行竞争者众多,传统的盈利模式逐渐被吞噬,宏观经济波动导致银行不良率难以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还将经历一次大考。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第二,股息率对投资者含义完全不同。股息要缴纳税收,价格需要填权除权,各投资者还需要按照自己购买股票的价格计算真实成本。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1月1日起,对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红利所得按持股时间长短实行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20%;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10%;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5%。假设银行股投资者都是眼盯红利的长线投资者,其红利要打九五折。假设投资者在2012年底买入,当时股价为4.15元左右,股息率为6%左右。
无论如何,银行股息率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可算慷慨。《理财周报》2012年5月计算股息率,转引Wind资讯数据,在2002年1月1日以前上市截止的1070家A股公司中,有844家公司在10年中进行了分红,其中每年都分红的公司有145家,仅占1070家公司的13.55%。844家公司中超过2%的只有65家,加上超过1%的也只有259家,占30.72%。平均派息率只有0.01%~0.49%的上市公司有400家,恐怕只是碍于政策压力,为再融资铺平道路。
在短炒为主、一夜暴富的市场文化中,让投资者长期持有前景不大明朗的破净大盘股,时刻准备着银行再融资,实在是种煎熬。
第三,大股东赢家通吃。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5家大银行的大股东汇金现金分红约4500亿元,这还不包括在新华保险以及其他所属企业中所获分红。再加上净资产入股等价格优势,股息率远远高于普通投资者。从左口袋到右口袋的资金游戏,银行大部分利润去向明确。相比而言,普通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大约与目前主流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当,优势并不明显。
在一个风险不明朗的市场,吸引投资者只有两条路,或者股价暴涨,或者上市公司的股息高于理财产品,也就是目前金融市场的真实融资成本。让投资者喝点剩汤,恐怕吸引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