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四月都有一个“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的好处,大概会使我们好多人忽然想起来还有读书这么档子事,不然,好多日子中的业余生活,甚至非业余的生活,都是在搓麻、打扑克、上网、看电视中打发的。在读书日前后有这么几天,我们会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许多关于阅读的文章,会有各种理论来阐述阅读的重要,会有各种数据来表明阅读形势的严峻,会用各种事例来说明没有了真正的阅读会带来怎样的危害。面对这样的宣传,如果是一个多多少少还有点“阅读”的人,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引起一些思考。但如果是一个纯粹“无阅读”的人,就有可能连这档子事都一无所知,因此什么日之类的就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以前也写过有关阅读的文章,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功利的阅读与非功利的阅读问题。时至今日,尽管有旧话重提之嫌,但在每况愈下的现实面前,仍然不能不谈我们所面临的阅读危机。前一段被媒体热炒的重庆一万多名学生放弃高考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但仔细分析一下,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其实是“升学无用论”,因为读书本身根本无法用“有用”与“无用”来衡量。没有人因为认真地阅读了一本书,一天的生活费就有了着落。读书本身是对人自身的一种完善与提高,只是由于读书和考试升学、个人前途联系在了一起,才使读书因应试而变得无比的世俗和功利,才有了“有用”和“无用”之说。
所以,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文明人,如果想让自己尽量活得明白点儿,读书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有用的,因为读书养心,开卷有益。应该指出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将读书彻底异化了:不考的不读,和考试无关的更不读;和考试有关的就是“有用”,和考试无关的就是“无用”;学了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有用”,学了考不上就是“无用”;学出来能有好工作、好前途就是“有用”,学出来找不到好出路就是“无用”。如此这般,讨论读书是否有用,其实就是讨论读书能给读书者带来多少物质方面的好处,而不是读书本身有何益处。所以,它和纯文本阅读意义上的读书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图书数量有着明确的规定,但现实是,要么学校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却很少向学生开放;要么受办学条件限制,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图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然而这些还不是影响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因素。真正影响学生阅读的是由应试巨大压力带来的读书的极端功利化。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学校是禁止读书的地方”这样一个话题,原因就在于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升学为中心,都在限制学生读与考试无关的书来保证考出好成绩,提高升学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能读的“课外书”就是《满分作文》《精讲精练》《AB卷》《中考冲刺》之类,哪里还有什么课外阅读?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升学压力的逐步增大,年级越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越低。小学喜欢阅读的学生比例为45.5%,到了初中已降为27.7%,高中时就只有17.7%了。看过这项调查,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不在于它让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而在于它把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彻底摧毁了,不读书就快乐,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啊!
现在可以回到本文标题所提示的话题上来了。《学生天地》仅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杂志,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只是众多学生刊物中的一种。但同时它又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从众多农村学校的教室里看到它的身影,它承载了许多孩子的阅读梦想,成为了不少学校为数不多的课外阅读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刊物,名字叫《少年文艺》,在那个读物匮乏的年代,它几乎成为了当时所能获得的最丰盛的精神大餐,使自己对阅读有了特殊的情感,至今仍觉受益匪浅。一位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在写给《学生天地》编辑的信中说,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课外读物,是《学生天地》为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为此,他代表他的学生向《学生天地》的编创者们表达深深的谢意!一本小小的杂志,在一般人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甚至经常会有方方面面的人以种种理由,对学校或学生的订阅行为提出批评和质疑,但就是因为有了这本杂志,才使许多孩子向往的课外阅读成为了可能,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取必要的精神营养,对他们了解社会,认知世界,润泽心灵,探索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假如没有《学生天地》会怎样?客观地说,即使没有《学生天地》,从表面上看,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但对于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就可能因为没有人为他们及时打开那扇穿越心灵的窗户,让他们无法用一颗纯洁的童心来感受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就难以给他们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一抹绚丽的亮色,就使他们的梦想难以插上飞翔的翅膀,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只是这一切,都无法确切地印证罢了。所以,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通过阅读《学生天地》所得到的东西,应该远远超过《学生天地》作为一本刊物本身的价值。也许,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吧!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日子里,我们能否从一本小小的杂志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以前也写过有关阅读的文章,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谈功利的阅读与非功利的阅读问题。时至今日,尽管有旧话重提之嫌,但在每况愈下的现实面前,仍然不能不谈我们所面临的阅读危机。前一段被媒体热炒的重庆一万多名学生放弃高考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但仔细分析一下,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其实是“升学无用论”,因为读书本身根本无法用“有用”与“无用”来衡量。没有人因为认真地阅读了一本书,一天的生活费就有了着落。读书本身是对人自身的一种完善与提高,只是由于读书和考试升学、个人前途联系在了一起,才使读书因应试而变得无比的世俗和功利,才有了“有用”和“无用”之说。
所以,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文明人,如果想让自己尽量活得明白点儿,读书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有用的,因为读书养心,开卷有益。应该指出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将读书彻底异化了:不考的不读,和考试无关的更不读;和考试有关的就是“有用”,和考试无关的就是“无用”;学了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有用”,学了考不上就是“无用”;学出来能有好工作、好前途就是“有用”,学出来找不到好出路就是“无用”。如此这般,讨论读书是否有用,其实就是讨论读书能给读书者带来多少物质方面的好处,而不是读书本身有何益处。所以,它和纯文本阅读意义上的读书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图书数量有着明确的规定,但现实是,要么学校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却很少向学生开放;要么受办学条件限制,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图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然而这些还不是影响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因素。真正影响学生阅读的是由应试巨大压力带来的读书的极端功利化。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过“学校是禁止读书的地方”这样一个话题,原因就在于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升学为中心,都在限制学生读与考试无关的书来保证考出好成绩,提高升学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能读的“课外书”就是《满分作文》《精讲精练》《AB卷》《中考冲刺》之类,哪里还有什么课外阅读?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升学压力的逐步增大,年级越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越低。小学喜欢阅读的学生比例为45.5%,到了初中已降为27.7%,高中时就只有17.7%了。看过这项调查,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不在于它让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而在于它把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彻底摧毁了,不读书就快乐,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啊!
现在可以回到本文标题所提示的话题上来了。《学生天地》仅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杂志,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只是众多学生刊物中的一种。但同时它又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从众多农村学校的教室里看到它的身影,它承载了许多孩子的阅读梦想,成为了不少学校为数不多的课外阅读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刊物,名字叫《少年文艺》,在那个读物匮乏的年代,它几乎成为了当时所能获得的最丰盛的精神大餐,使自己对阅读有了特殊的情感,至今仍觉受益匪浅。一位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在写给《学生天地》编辑的信中说,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课外读物,是《学生天地》为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为此,他代表他的学生向《学生天地》的编创者们表达深深的谢意!一本小小的杂志,在一般人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甚至经常会有方方面面的人以种种理由,对学校或学生的订阅行为提出批评和质疑,但就是因为有了这本杂志,才使许多孩子向往的课外阅读成为了可能,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取必要的精神营养,对他们了解社会,认知世界,润泽心灵,探索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假如没有《学生天地》会怎样?客观地说,即使没有《学生天地》,从表面上看,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但对于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就可能因为没有人为他们及时打开那扇穿越心灵的窗户,让他们无法用一颗纯洁的童心来感受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就难以给他们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一抹绚丽的亮色,就使他们的梦想难以插上飞翔的翅膀,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只是这一切,都无法确切地印证罢了。所以,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通过阅读《学生天地》所得到的东西,应该远远超过《学生天地》作为一本刊物本身的价值。也许,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吧!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日子里,我们能否从一本小小的杂志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