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标》的推行,语文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在变化,如何才能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如何去运作?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积极的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问题。
关键词: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方法;自学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课改的实施,教师们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在利用新的语文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把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尽可能多的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摸索出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下面就自己对新教育理念的认识,谈谈个人的两点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听本校及其他学校的公开课,我感到现在语文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以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中的互动增加,这种做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当然每堂课也不乏其成功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而老师讲的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因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我觉得,这是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中的一个误区。学习新大纲,树立新理念可以让我们摒弃以往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就有“灌输式”的嫌疑,这就意味着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都听懂了,但没有真正的领会贯通,更不用说学会,留下一个表面课堂气氛很活跃的假象,其实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我在今年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中,其中有一个班和另一个班相比语文基础较差,在这个班上课时我就不能采取和其它班一样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对而言,讲的时候要多一些,不过并非“满堂灌”的讲,学生连自己练习的机会都没有。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活动这两者之间的比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还是用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来认识教师讲的问题。课堂上是不是讲,讲得多与少,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也并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界,而是教师是否能够通过对新大纲的学习,认识到什么东西要讲,如何去讲,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传统的传授仍然是课堂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通过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讲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知识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将学习作为一个享受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去讨论、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讲得好可以发人深思,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人以启迪感染;讲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激昂慷慨,给人以力量和信心;可以滔滔不绝,可以戛然而止,给人以韵味无穷的感觉。当然,这种讲要讲到该讲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因此,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要求教师缩短讲课的时间,更改以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师的讲与学生课堂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之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通过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多多少少的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从而查漏补缺。但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产生了一种疑问,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吗?这种方法是否就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呢?我认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异,学生的差异导致相同的语文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语文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引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教师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新的语文教学观、学习观认为:语文教学是要传递的,而且教师要做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这种传递包括四个要素: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只能是教书匠。因此,要做到这四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积极的融入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培养新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以上两点思考是本人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个肤浅的分析,由于经验有限,其中会有很多认识不充分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努力创造新的教育》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办公室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
关键词: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方法;自学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课改的实施,教师们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在利用新的语文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把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尽可能多的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摸索出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下面就自己对新教育理念的认识,谈谈个人的两点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听本校及其他学校的公开课,我感到现在语文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以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中的互动增加,这种做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当然每堂课也不乏其成功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的增加,而老师讲的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因此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我觉得,这是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中的一个误区。学习新大纲,树立新理念可以让我们摒弃以往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象只要”讲“就有“灌输式”的嫌疑,这就意味着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都听懂了,但没有真正的领会贯通,更不用说学会,留下一个表面课堂气氛很活跃的假象,其实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我在今年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中,其中有一个班和另一个班相比语文基础较差,在这个班上课时我就不能采取和其它班一样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对而言,讲的时候要多一些,不过并非“满堂灌”的讲,学生连自己练习的机会都没有。教师的讲与学生的活动这两者之间的比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还是用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来认识教师讲的问题。课堂上是不是讲,讲得多与少,并不一定是教师观念落后与先进的反映,也并不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界,而是教师是否能够通过对新大纲的学习,认识到什么东西要讲,如何去讲,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传统的传授仍然是课堂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通过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讲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知识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将学习作为一个享受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去讨论、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讲得好可以发人深思,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人以启迪感染;讲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激昂慷慨,给人以力量和信心;可以滔滔不绝,可以戛然而止,给人以韵味无穷的感觉。当然,这种讲要讲到该讲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少越好,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因此,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要求教师缩短讲课的时间,更改以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师的讲与学生课堂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之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通过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多多少少的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从而查漏补缺。但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产生了一种疑问,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吗?这种方法是否就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呢?我认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异,学生的差异导致相同的语文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语文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引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教师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新的语文教学观、学习观认为:语文教学是要传递的,而且教师要做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这种传递包括四个要素: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只能是教书匠。因此,要做到这四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积极的融入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培养新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以上两点思考是本人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个肤浅的分析,由于经验有限,其中会有很多认识不充分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努力创造新的教育》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办公室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