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类“工”字报纸,要生存、要发展,就是要秉承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贴近职工,深入企业、基层,多报道企业和职工关心的事,替职工代言,勇当职工维权的排头兵。
【关键词】《安徽工人报》贴近性社会责任
近年来,新闻界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热点与问题。安徽工人日报是省总工会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的综合类“工”字报纸,要生存、要发展,我们走着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就是让其成为“劳动者的心灵家园”,让其成为“职工的贴心朋友、企业的亲密伙伴、工会的决策参谋”。对我们作“工报”采编者的来说,就是要秉承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贴近职工,深入企业、基层,多报道企业和职工关心的事,替职工代言,勇当职工维权的排头兵。
以职工的视角报道
从1997年开始,安徽工人日报在全省率先推出“体验报道”的,这一报道形式和过去以第三人称报道各类普通劳动者有很大不同,它是以记者的角色转换为形式,以较为深入的亲身经历,生动详细地报道采访对象,它是以记者的第一人称出现的,通过记者的经历、感受,让读者了解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状况。我们报道了一大批如环卫工、建筑工、营业员、售票员、电焊工、下岗职工等劳动者。笔者体验报道的人物有劳模苗素娥、卖糖果的营业员、叉车厂的电焊工等,采访中记者长时间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贴身感受他(她)们“劳动最光荣”敬业精神,自己也深受教育。苗素娥从早上7时多上班一直为病人针灸治病,到晚上近9时记者离开时还在自己免费收治的病人那里针灸,中间还坐公交车到几位不能走动的病人家里为病人治病,吃饭与喝水的时间几乎没有。但她说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是最大的快乐。
要贴近职工报道,还表现在为职工做好生活与工作的服务。为了突出职务性,我们开设了特色栏目,放在固定位置,便于读者阅读参考消息。我们开设了《职工热线》、《面对面》栏目,针对职工提出的问题以案释法,释疑解惑。一版开设的《职工圆桌》栏目,从职工视角,以言论形式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亮出观点”,起到了为职工引路的作用。大受读者欢迎。《职工圆桌》是我们的一个品牌栏目,是职工发表观点的阵地。此栏目获评安徽新闻名栏目。
“工”报的贴近性,除了表现在记者深入企业、基层,及时报道企业的事、职工的事。还表现在不断鼓励职工参与报道。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些面向基层的栏目,如《节能减排在身边》、《回首五年看变化》等,鼓励职工写稿投稿。现在我们报道省内的新闻,基层职工的用稿量多且版位显著,因为职工的贴近性,很多基层职工读者爱看,报纸也真正成为“咱职工自己的报纸”。
替职工代言,为职工维权
“工”报的贴近性,最关键最难点也是最具特色的是替职工代言,为职工维权。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并向纵深发展阶段,一定会出现不少新现象、新问题、新事物。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我们注意及时报道一些走在前面,走得扎实的典型,或走得有偏差可能濒临失败的典型。因为这些正反典型及时报道,或能起树帜引路,排难解惑的作用。抓住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抓住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职工身上的不平事、侵权事敢于监督。
2003年4月,我省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启动,但进度缓慢,而只有持有下岗优惠证的下岗职工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此事本为热点新闻资源,又事关下岗职工的切身利益,本人第一时间吃透政策,弄清全省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工作目标。深入基层调查,贴近职工采访,就优惠证的发放和对优惠政策本身的分析,采写了分析性透视性系列新闻报道,长达数月,有《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缘何滞后》、《再就业优惠证,好领不好领?》、《领证了,能享受优惠政策吗?》……或跟踪发放现场,以事实说明问题,或分解政策含义,结合实际情况指出问题所在。
问题抓得好而准的报道,常常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特别是一些批评监督、为职工维权的报道,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我们满怀深情关怀关注职工就业难、看病难、维权难的现状,敢为职工群众鼓与呼;并学习法律法规,能为职工群众鼓与呼。近年来,我报有不少监督报道,因为客观公正,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还在各类新闻奖项评比中获得大奖。如《维权咋就那样难?》、《企业岂能愧对老职工?》、《如此对待聘用教师公平吗?》、《这样的异地安置应特殊对待》、《企业不必上演裁员“苦肉计”》等。因为客观公正,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还在全省各类新闻奖项评比中获得大奖。
由笔者调查采写的《企业岂能愧对老职工?》,当时采访过程可谓很有阻力,一波三折。因为除了投诉职工,投诉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没有一方配合采访的。事情是这样的:我省长丰县两位30年工龄的老职工,在企业改制后,既没有工作岗位,又享受不到基本生活费;要想上岗,还得交1.5万元的入股金。这种做法显然有违国家规定,严重侵害职工权益。记者在采访投诉者单位主管部门、制定改制方案的单位负责人时,正面侧面问不出所以然,得不到有效回答。记者又采访了省及当地劳动部门,就此事进行详细采访,收集此单位侵犯职工权益的法律政策依据。站在党的政策及职工合法权益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翔实把握相关法规政策后,坚持不懈一钻到底,多次交涉反复侧问激问,摆事实讲道理。如问“根据省政府关于中小企业改制的政策,对这工龄满30年的职工,有明确规定。而你们定的改制方案显然违规,是因为不知道政策还是故意忽视政策忽视老职工权益?”,这样的提问有理有据,又中要害,被采访者回避不得,只得回答。后来被采访对象相当配合记者采访,表示会拿出让职工满意的方案。此文发出后受到好评,也因此获安徽好新闻一等奖。
2007年月11月,我调查采写的《企业不必上演裁员“苦肉计”》,正值省城一些企业裁员暗流盛行时,记者及时采访有关部门及相关参与此法修订的法律界知名人士,针对2008年实施的新的《劳动合同法》进行了较权威的注解,指出新劳动合同法并未加重企业现有责任,不必赶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裁员;此法对守法的企业不会增加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反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稳定,因此不能盲目冲动“应对”。后来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阻止企业的不合理裁员行为。此新闻事实牵动人心,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也起到了思想性指导性监督性的作用。此文也因此获安徽好新闻二等奖、经济新闻一等奖。
“工”报的贴近性,除了表现在记者深入企业、基层、及时报道企业的事、职工的事,还表现在不断鼓励职工参与报道。为此,报社专门设立了一些面向基层的栏目,如《节能减排在身边》、《回首五年看变化》等,鼓励职工写稿投稿。现在我们报道省内的新闻,基层职工的用稿量多且版位显著,因为职工的贴近性,很多基层职工读者爱看,报纸也真正成为“咱职工自己的报纸”。
一路走来,采访接触到那么多可爱可敬的劳动者,笔者为他们“劳动最光荣的敬业精神”而感动,也是这样的时代精神才使我们有了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作为一名“工报”记者,更要化感动为行动,向他们学习“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中要不畏艰难、真抓实干”,牢记社会责任,用心尽力,钻研业务,当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安徽工人报》贴近性社会责任
近年来,新闻界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热点与问题。安徽工人日报是省总工会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的综合类“工”字报纸,要生存、要发展,我们走着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就是让其成为“劳动者的心灵家园”,让其成为“职工的贴心朋友、企业的亲密伙伴、工会的决策参谋”。对我们作“工报”采编者的来说,就是要秉承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贴近职工,深入企业、基层,多报道企业和职工关心的事,替职工代言,勇当职工维权的排头兵。
以职工的视角报道
从1997年开始,安徽工人日报在全省率先推出“体验报道”的,这一报道形式和过去以第三人称报道各类普通劳动者有很大不同,它是以记者的角色转换为形式,以较为深入的亲身经历,生动详细地报道采访对象,它是以记者的第一人称出现的,通过记者的经历、感受,让读者了解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状况。我们报道了一大批如环卫工、建筑工、营业员、售票员、电焊工、下岗职工等劳动者。笔者体验报道的人物有劳模苗素娥、卖糖果的营业员、叉车厂的电焊工等,采访中记者长时间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贴身感受他(她)们“劳动最光荣”敬业精神,自己也深受教育。苗素娥从早上7时多上班一直为病人针灸治病,到晚上近9时记者离开时还在自己免费收治的病人那里针灸,中间还坐公交车到几位不能走动的病人家里为病人治病,吃饭与喝水的时间几乎没有。但她说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是最大的快乐。
要贴近职工报道,还表现在为职工做好生活与工作的服务。为了突出职务性,我们开设了特色栏目,放在固定位置,便于读者阅读参考消息。我们开设了《职工热线》、《面对面》栏目,针对职工提出的问题以案释法,释疑解惑。一版开设的《职工圆桌》栏目,从职工视角,以言论形式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亮出观点”,起到了为职工引路的作用。大受读者欢迎。《职工圆桌》是我们的一个品牌栏目,是职工发表观点的阵地。此栏目获评安徽新闻名栏目。
“工”报的贴近性,除了表现在记者深入企业、基层,及时报道企业的事、职工的事。还表现在不断鼓励职工参与报道。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些面向基层的栏目,如《节能减排在身边》、《回首五年看变化》等,鼓励职工写稿投稿。现在我们报道省内的新闻,基层职工的用稿量多且版位显著,因为职工的贴近性,很多基层职工读者爱看,报纸也真正成为“咱职工自己的报纸”。
替职工代言,为职工维权
“工”报的贴近性,最关键最难点也是最具特色的是替职工代言,为职工维权。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并向纵深发展阶段,一定会出现不少新现象、新问题、新事物。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我们注意及时报道一些走在前面,走得扎实的典型,或走得有偏差可能濒临失败的典型。因为这些正反典型及时报道,或能起树帜引路,排难解惑的作用。抓住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抓住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发生在职工身上的不平事、侵权事敢于监督。
2003年4月,我省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启动,但进度缓慢,而只有持有下岗优惠证的下岗职工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此事本为热点新闻资源,又事关下岗职工的切身利益,本人第一时间吃透政策,弄清全省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工作目标。深入基层调查,贴近职工采访,就优惠证的发放和对优惠政策本身的分析,采写了分析性透视性系列新闻报道,长达数月,有《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缘何滞后》、《再就业优惠证,好领不好领?》、《领证了,能享受优惠政策吗?》……或跟踪发放现场,以事实说明问题,或分解政策含义,结合实际情况指出问题所在。
问题抓得好而准的报道,常常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特别是一些批评监督、为职工维权的报道,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我们满怀深情关怀关注职工就业难、看病难、维权难的现状,敢为职工群众鼓与呼;并学习法律法规,能为职工群众鼓与呼。近年来,我报有不少监督报道,因为客观公正,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还在各类新闻奖项评比中获得大奖。如《维权咋就那样难?》、《企业岂能愧对老职工?》、《如此对待聘用教师公平吗?》、《这样的异地安置应特殊对待》、《企业不必上演裁员“苦肉计”》等。因为客观公正,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还在全省各类新闻奖项评比中获得大奖。
由笔者调查采写的《企业岂能愧对老职工?》,当时采访过程可谓很有阻力,一波三折。因为除了投诉职工,投诉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没有一方配合采访的。事情是这样的:我省长丰县两位30年工龄的老职工,在企业改制后,既没有工作岗位,又享受不到基本生活费;要想上岗,还得交1.5万元的入股金。这种做法显然有违国家规定,严重侵害职工权益。记者在采访投诉者单位主管部门、制定改制方案的单位负责人时,正面侧面问不出所以然,得不到有效回答。记者又采访了省及当地劳动部门,就此事进行详细采访,收集此单位侵犯职工权益的法律政策依据。站在党的政策及职工合法权益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翔实把握相关法规政策后,坚持不懈一钻到底,多次交涉反复侧问激问,摆事实讲道理。如问“根据省政府关于中小企业改制的政策,对这工龄满30年的职工,有明确规定。而你们定的改制方案显然违规,是因为不知道政策还是故意忽视政策忽视老职工权益?”,这样的提问有理有据,又中要害,被采访者回避不得,只得回答。后来被采访对象相当配合记者采访,表示会拿出让职工满意的方案。此文发出后受到好评,也因此获安徽好新闻一等奖。
2007年月11月,我调查采写的《企业不必上演裁员“苦肉计”》,正值省城一些企业裁员暗流盛行时,记者及时采访有关部门及相关参与此法修订的法律界知名人士,针对2008年实施的新的《劳动合同法》进行了较权威的注解,指出新劳动合同法并未加重企业现有责任,不必赶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裁员;此法对守法的企业不会增加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反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稳定,因此不能盲目冲动“应对”。后来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阻止企业的不合理裁员行为。此新闻事实牵动人心,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也起到了思想性指导性监督性的作用。此文也因此获安徽好新闻二等奖、经济新闻一等奖。
“工”报的贴近性,除了表现在记者深入企业、基层、及时报道企业的事、职工的事,还表现在不断鼓励职工参与报道。为此,报社专门设立了一些面向基层的栏目,如《节能减排在身边》、《回首五年看变化》等,鼓励职工写稿投稿。现在我们报道省内的新闻,基层职工的用稿量多且版位显著,因为职工的贴近性,很多基层职工读者爱看,报纸也真正成为“咱职工自己的报纸”。
一路走来,采访接触到那么多可爱可敬的劳动者,笔者为他们“劳动最光荣的敬业精神”而感动,也是这样的时代精神才使我们有了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作为一名“工报”记者,更要化感动为行动,向他们学习“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中要不畏艰难、真抓实干”,牢记社会责任,用心尽力,钻研业务,当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