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古诗词的学习具有文化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还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避免学生过度关注语文知识,而忽视了本地的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 古诗词 综合素质 有效结合
一、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结合的情况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但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缺乏联系,缺少地方氛围。这也导致了小学生较为缺乏家乡观念以及建设家园的社会责任感。
二、乡土文化对小学古诗词学习的意义
如今,我们往往忽视从语文本身挖掘文化资源。让乡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因为历史等因素,闽南语言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和特点,两者密切相关,这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天然优势。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斜”,发为“xiá”,而不是“xié”。在闽南语中,“斜”字的发音就是“xiá”,一模一样。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无不体现了古诗词的教学与闽南语的联系,利用这一联系,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学习古诗词,并且这种学习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让乡土文化走进小学古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诗词中的语言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都可以用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以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学注入活力。
三、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文相结合的探索
1.利用乡土文化,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人格具有可塑性,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生成诗意和浪漫,以及自主学习的思维和意识。乡土文化倾向于有感情、有温度的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增加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闽学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是我们所提倡的,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是乡土文化和诗词学习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变革,其中,乡土文化的渗透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应该说,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乡土文化资源既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不能失去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乡土文化应该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上面提到的羅从彦,一生笃志求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他的诗《示书生》:“知行蹊径固非艰,每在操存养性间。此道悟来随寓见,一毫物欲敢相关。”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坚韧、修身养性等品质和理念,以及讲求仁义礼智、修齐治平的中华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直到现在,他的一些主张,如民本思想、为政者须加强道德修养、用人必须“以德器为先”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让罗从彦的精神得到传承,继续给后人以精神滋养,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罗从彦的明“理”之声,以其独特的学以致用的经世情怀,为乡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结合乡土文化素材,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感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既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对现代小学古诗词教学有很大的助益,许许多多经典古诗词的情感内涵都是通过具有民族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教师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进而主动了解本地文化背后的历史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进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社会、感悟文化、辩明事理、丰富情感、提高素养。
乡土文化资源由于更加生活化,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转变教学模式,结合对家乡的了解与情感,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立足于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乡土文化和诗词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比如,学习罗从彦的《勉李愿中五首(其二)》:“不开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耕种情田勤礼义,眼前风物任繁华。”为了加强学生对此诗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产生对家的归属感,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风土人情,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元素、风俗习惯等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地区优秀文化,促使学生从小养成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引导学生感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高志敏、王绍叶、潘岳亮《挖掘“乡土文化”开启“研学旅行”德育新模式》,《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25期。
[2] 丁慧敏《利用乡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学课程资源》2019年第8期。
[3] 童宝安《闽南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新教师》2019年第7期。
[4] 杜芳芳、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0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 古诗词 综合素质 有效结合
一、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结合的情况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但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缺乏联系,缺少地方氛围。这也导致了小学生较为缺乏家乡观念以及建设家园的社会责任感。
二、乡土文化对小学古诗词学习的意义
如今,我们往往忽视从语文本身挖掘文化资源。让乡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因为历史等因素,闽南语言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和特点,两者密切相关,这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天然优势。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斜”,发为“xiá”,而不是“xié”。在闽南语中,“斜”字的发音就是“xiá”,一模一样。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无不体现了古诗词的教学与闽南语的联系,利用这一联系,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学习古诗词,并且这种学习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让乡土文化走进小学古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诗词中的语言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都可以用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以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学注入活力。
三、乡土文化与小学古诗文相结合的探索
1.利用乡土文化,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人格具有可塑性,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生成诗意和浪漫,以及自主学习的思维和意识。乡土文化倾向于有感情、有温度的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增加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闽学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是我们所提倡的,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是乡土文化和诗词学习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变革,其中,乡土文化的渗透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应该说,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乡土文化资源既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不能失去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乡土文化应该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上面提到的羅从彦,一生笃志求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他的诗《示书生》:“知行蹊径固非艰,每在操存养性间。此道悟来随寓见,一毫物欲敢相关。”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坚韧、修身养性等品质和理念,以及讲求仁义礼智、修齐治平的中华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直到现在,他的一些主张,如民本思想、为政者须加强道德修养、用人必须“以德器为先”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让罗从彦的精神得到传承,继续给后人以精神滋养,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罗从彦的明“理”之声,以其独特的学以致用的经世情怀,为乡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结合乡土文化素材,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感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既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对现代小学古诗词教学有很大的助益,许许多多经典古诗词的情感内涵都是通过具有民族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教师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进而主动了解本地文化背后的历史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进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社会、感悟文化、辩明事理、丰富情感、提高素养。
乡土文化资源由于更加生活化,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转变教学模式,结合对家乡的了解与情感,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立足于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乡土文化和诗词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比如,学习罗从彦的《勉李愿中五首(其二)》:“不开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耕种情田勤礼义,眼前风物任繁华。”为了加强学生对此诗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产生对家的归属感,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风土人情,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元素、风俗习惯等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地区优秀文化,促使学生从小养成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引导学生感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高志敏、王绍叶、潘岳亮《挖掘“乡土文化”开启“研学旅行”德育新模式》,《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25期。
[2] 丁慧敏《利用乡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学课程资源》2019年第8期。
[3] 童宝安《闽南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新教师》2019年第7期。
[4] 杜芳芳、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