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开放式 学习环境创设初探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意义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越来越感到无益又无味。今后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根据有关学习动力心理测验的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缺乏毅力,也并非被学习压力弄得太压抑,而是对学习缺少意义上的认识。尽管这只是一个教学班的测量结果,但却给教学以新的启示:如何在教学中适当通过健全人格的培养,以调适学习心理状态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根据实践探索,良好的外部心理环境的创设对创新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显。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软环境的建设,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心理环境。
  2.学科教育的功能要求。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的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人类发展和自身发展为终极目标。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通过知识载体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3.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挖掘人的心理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如果说,以上两点讨论了学科素质教育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发展的要求,这里则主要是从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环境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初中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及时把握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关系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因此,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创造潜力,需要我们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学习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全情投入,关注所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因此,在创设中强调整体环境的宏观把握和各环节微观协调的一致性,其结果图示如下:学习环境认知环境→交往环境←评价环境  由图示可知,通过交往环境的中介作用,认知环境与评价环境相互作用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系统。
  2.发展性原则。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打破旧有以“接受性”、“结论性”为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发现”和“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和学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标。
  3.民主性原则。在大环境(如“教师—学生集体”、“教师—媒体—学生集体”等)或小环境(如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媒体”等)的创建中必须始终保持平等的关系状态,充分发挥相互间的民主合作精神。惟其如此,学生的创造力才有激活的前提。
  4.选择性原则。培养创新人格,首先就要鼓励、积极扶持学生的选择主动性。因此,在学习环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进行自我选择、自主鉴别,唤发其独创性。   三、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途径
  
  1.丰富认知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天地。(1)资源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目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到实地人文建筑景观现场考察学习,以对该目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历史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2)时空环境。资源环境的开放式引起时空环境的广阔性。在教学中,师生突破一节课文一个课时的固有习惯,不拘一格打破教材编排序列,进行增减,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比如在讲“美国总统林肯”一目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了解的林肯,再告诉学生历届总统在美国人民心中的排名,让他们对这位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有一个丰满、亲切的感性认识,便于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
  (3)思维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比如在讲“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李鸿章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有些学生根据所学指出:“李鸿章基于其维护清朝统治的思想固然与人民为敌,然而不能因此抹杀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以一个初中学生,能够持着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去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实属可贵。
  2.优化评价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导向。(1)更新评价观念。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糅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首先,评价结构的调整。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
  其次,评价职能的变化。在开卷评价中,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权威性评价相结合,从衡量评价等级(为了淡化分数的竞争采用等级评分)到进行考核评定的整个过程,都允许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比如在演讲比赛中,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者,他们在充当考生的同时又充当裁判,双向的实践有利于其社会实践能力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通过评价环境的优化,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反而盼望评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态;对评价的态度由关注一个分数变为更关心学习质量的反馈。正因此,由于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的意义,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效能。据调查,选择新型“开卷+闭卷”考核方式的学生达到87%。
  3.和谐的交往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氛围。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比如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在学习“中国近代文化”一课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按抽签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个体自由分摊任务,到汇总表演时,以小组集体成果进行展现。又比如在开卷考试评价中这种多向交往更是比比皆是。
  
  四、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展望
  
  创新人格培养是多种因素共建的综合系统工程,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学习心理外部环境的构建为运作机制,我抓住心理环境外部与内部的契结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第一,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提高。从学生团体看,实验班中88%选择喜欢历史学科,上课时争相发言达到50%以上;从学生个体看,个别整体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恢复了至少在历史学习中的信心。第二,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形成的见解正是创新本质的体现。第三,有利于教师创新观念的弘扬。所谓教学相长,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是指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桂花中学)责任编辑:彭 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