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的功能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除了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大学是其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论述,旨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大学校园 文化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5-01
  和谐校园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校园现象和精神的物质依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和感染。校园文化作为一个亚文化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基本形态。
  1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良好的教育导向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经过高校的长期发展形成的高校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内在精神的综合体。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
  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可以将全体师生的美好愿望和成就动机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目标、追求和行为规范,以此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教育导向功能可以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朝着社会预期和学校确定的教育目标方向发展。
  教育导向功能通常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就学校而言,对学校整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起导向作用;其次就学校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而言,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建立,这种价值体系和规范无形之中规范和约束着学校成员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引导着学校成员不要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准产生背离。当然,这种导向往往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来塑造和引导学校成员的行为心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并积极为之努力奋斗。当然这种教育导向功能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精神文化要素实现的。如教师的精神风貌、学校的学术氛围、学风、校风等等都会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参考指标,同时也在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大学生积极接受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2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凝聚人心与文化认同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人心功能是指通过具体的文化要素进一步巩固老成员和不断团结、积极转化新成员的功能。大学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当大学精神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并为学校大部分成员认同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在一起,并形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产生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凝聚力主要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通过意识渗透,感染和影响着全体师生,从而形成统一意志。
  3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娱乐功能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娱乐不仅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调节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为学生的大学生活增添情趣。寓教于乐是校园精神文化教育导向功能的延伸,娱乐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娱乐也有助于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避免学习和工作过度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身心健康。
  4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行为规范和软约束功能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根据政府教育部门要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群体意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文化氛围。校园制度文化充分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张力和调控能力,是约束和规范、引导与保护全体师生行为和利益,维持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根本保障。
  这种行为规范和软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等的约束和规范,凭借文化因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把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有效引导和规范到学校和社会制定的预期教育目标上来,主要通过创造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行之有效的软约束,消除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障碍,减少由此产生的内耗,协调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此,只有将制度文化建设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才能将制度这种外在约束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文化自觉,从而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5 校园行为文化具有社会辐射功能
  校园行为文化一方面直接体现了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当前,随着校园行为文化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等特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修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其较为开放的系统,必然与社会各方面产生诸多联系。各高校一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将对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精神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这种文化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辐射周边地区及社会,从而对周边居民的文化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居于相应地区文化的最高层次,其行为文化将会对当地居民的文化行为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校园行为文化的社会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挥理论阵地的优势,引领时代潮流。大学往往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此外,还通过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影响社会精神风貌。校园行为文化可以通过送科技文化到农村、厂矿、军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毕业后去西部支教等活动发挥其辐射作用。
  6 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这种功能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要素之中。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二者的逻辑起点、目标任务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首先,校园文化形象化和高度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其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其内涵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任务。所有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把学校的办学目标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校的主要任务内化为每位老师的教育需求和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自身在思想政治教中的主体地位,并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进行道德体验和思想素质提升。
  综上所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各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各项功能之间的必然联系,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然征.对构建和谐校园基本要素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114-116.
  [2] 李松林.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25-27.
  [3] 陈富荣.加强基本建设 促进校园文化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128-130.
  [4] 王淑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139-141.
其他文献
作者介绍:魏晓琼(1978.8-- ), 女 ,汉族,浙江诸暨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动作不具体,动词运用不准确,动作不典型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分解动作,二是学生词語积累比较少,或者对词语理解的偏颇甚至误解。三是学生没抓住体现人物特征的动作。针对以上问题采用以下改进策略:分解动作,展现过程;准确用词
摘 要:构建“一学双证、工学结合”机制,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合作。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建立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机制。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以“一学双证、工学结合”为基础,构建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实效性,同时增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酒店管理专业 一学双证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
一、采用不同方式引入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故事的导入方式往往决定了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和幼儿的注意力。我们老师应该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1.从封面的插图入手。让孩子观察封面的插图内容,谈谈画面上的相关内容,并联系幼儿实际经验,展开一系列话题。如:大图书《逃家小兔》,可以让幼儿聊聊画面中有谁?猜猜它们会是什么关系?它们现在大表情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两聚-高”的战略部署,要求聚焦富民主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南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富民的重点难点,研究出
摘 要:“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过程方法;探索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中注重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