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图在教学中不仅承载着知识,更体现着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看似“简单”的情境图却蕴含丰富的内涵及意义。在计算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唤起旧知?如何真正凸显情境图在计算教学中的价值,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掘情境图的内涵,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发掘 计算教学 情境图 内涵
现如今,每节课的伊始都会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来引入课堂,旨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体验。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师通常会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以下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掘情境图的内涵,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让“简单”的情境图不再“简单”。
一、情境唤醒旧知,搭建学习扶手
针对计算教学,我们发现一种现象,即有的教师认为,计算只要反复操练,到达熟练就可以了。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在教学生“怎么算”,往往从算式本身的特点入手,帮助学生掌握算法,而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对于情境的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都有其实质的目的,而不是随意想出来的,因此要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利用情境图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且在教学中有效地将数与形充分结合,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建立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建构数形结合的模型,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例,简单地谈一谈情境图的作用。
师:李叔叔培育出一批新品种迷你南瓜,准备把这些迷你南瓜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品尝,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盒迷你南瓜,每盒有14个。
师:一共送了多少盒?
生:12盒。
师:你们是怎么数出这12盒来的呀?
生1:2盒2盒数的。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2:地上有10盒,李叔叔手上有2盒,10加2等于12盒。
师:无论怎么数,我们都数出了一共送给幼儿园12盒。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送了多少个?
师:算式该怎么列?
生:14×12。
谈话: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这里的乘法和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想一想,怎么能算出1 2盒迷你南瓜一共有多少个?
要求:把你的想法在习题纸上写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请结合这幅图说一说。
生1:14×2×6=168(个)。
师:先算出2盒一共有多少个,有6个这样的2盒,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生2:14×6×2=168(个)。
师: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个,有2个这样的6盒,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生3:14×10=140(个),14×2=28(个),
140 28=168(个)。
师:先算出地上10盒的个数,再算出李叔叔手上的2盒的个数,最后再加起来。这个方法不错。
师:老师把它记录下来。还可以怎么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导入过程,没有创设引人人胜的情境,没有制作吸人眼球的动画和图片,而是利用教材中最原始的情境图,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情境图中南瓜的摆放位置,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出12盒南瓜是怎么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打开学生的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计算方法:把14×12转化成两数之积,或者把14×12转化成两积之和,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顺其自然地、有效地接受新知。正是发掘了教材中情境图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才为后续的学习搭建了“扶手”,为后面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算理及算法夯实了基础,进一步体现了关注情境图的内在含义并将其有效运用的价值。
二、凸显教学价值,巩固知识本质
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理解情境图的意思,没有好好研究情境图的用意,而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颖、有趣,忽略了其真正的内在价值,随意地修改情境图,只为博得众人眼前一亮。因此,教材中情境图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前,笔者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情境图是利用一个盒子呈现的,盒子里面已经摆放了9个红苹果,在盒子的外面还有4个青苹果,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此情境图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尤其是这个盒子,其作用不容小觑。盒子的格数不多不少,正好有10个格子,情境图为何会以这一盒子出现,为什么盒子的格数正好是10个?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难点即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并用此方法理清计算的思路。
此情境图在此处的作用是突出从外面移1个苹果到盒子里凑成10个,利用这个10格的盒子就能帮学生快速地反应过来:要想算出9加几,先移动1个苹果将盒子里的10个格子填满,得到1个10,再数一数盒子外面的苹果个数,两者相加,即转化为10加几的内容。发掘情境图的真正价值后,笔者将原来的静态的猴子分桃的情境图活现出来即化静为动,当学生说出加法算式9 4,教师问学生怎么算时,在学生说算法的过程中外面的4个桃子中的1个桃子就会慢慢地放进盒子里,使盒子里的桃子凑成10。通过这种动态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盒子里的桃子是怎么由9个变为10个的,那1个桃子是从哪里移过来的。在深挖教材中情境图内涵的过程中,意在凸显教学价值,巩固知识本质,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凑十法”这种算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日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甚至更高层次的计算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学生自己掌握、内化了这种方法,后面的学习就能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发生。
三、从一般到特殊,符合發展规律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情境图的呈现时机就至关重要了。恰当的、有效的呈现时机,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对情境图的呈现时机、呈现顺序需要再三思考,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以下就以笔者听到的崔老师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混合运算》一课为例,谈一谈情境图呈现的时机与顺序对计算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崔老师将情境图与“试一试”的内容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将书上的“试一试”的内容以情境的方式前置呈现,再进行书上例题的教学。这一调整的原因基于崔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与“试一试”的内容来看,“试一试”呈现的是一般情况,即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先乘除后加减,学生对于这类问题是轻车熟路,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例题中所呈现的情况是一种特例即特殊情况,算式的特点是加减在中间,乘除在两边,运算顺序较之前学生见过的有些不同,可以先算乘法或除法,还可以乘和除同时计算。再从学生的学情来看,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重新将情境图呈现的时机与顺序进行了调整,即从一般到特殊,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进一步地明确运算顺序、强化运算顺序,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主题情境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得当,会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光添彩。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联系教学目标,深入发掘情境图的内涵,进行合理、科学地二次开发和创新化构建,帮助学生唤醒旧知,激发认知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情境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发掘 计算教学 情境图 内涵
现如今,每节课的伊始都会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来引入课堂,旨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体验。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师通常会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以下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掘情境图的内涵,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让“简单”的情境图不再“简单”。
一、情境唤醒旧知,搭建学习扶手
针对计算教学,我们发现一种现象,即有的教师认为,计算只要反复操练,到达熟练就可以了。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在教学生“怎么算”,往往从算式本身的特点入手,帮助学生掌握算法,而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对于情境的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都有其实质的目的,而不是随意想出来的,因此要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利用情境图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且在教学中有效地将数与形充分结合,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建立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建构数形结合的模型,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例,简单地谈一谈情境图的作用。
师:李叔叔培育出一批新品种迷你南瓜,准备把这些迷你南瓜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品尝,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盒迷你南瓜,每盒有14个。
师:一共送了多少盒?
生:12盒。
师:你们是怎么数出这12盒来的呀?
生1:2盒2盒数的。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2:地上有10盒,李叔叔手上有2盒,10加2等于12盒。
师:无论怎么数,我们都数出了一共送给幼儿园12盒。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送了多少个?
师:算式该怎么列?
生:14×12。
谈话: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这里的乘法和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想一想,怎么能算出1 2盒迷你南瓜一共有多少个?
要求:把你的想法在习题纸上写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请结合这幅图说一说。
生1:14×2×6=168(个)。
师:先算出2盒一共有多少个,有6个这样的2盒,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生2:14×6×2=168(个)。
师: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个,有2个这样的6盒,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生3:14×10=140(个),14×2=28(个),
140 28=168(个)。
师:先算出地上10盒的个数,再算出李叔叔手上的2盒的个数,最后再加起来。这个方法不错。
师:老师把它记录下来。还可以怎么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导入过程,没有创设引人人胜的情境,没有制作吸人眼球的动画和图片,而是利用教材中最原始的情境图,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情境图中南瓜的摆放位置,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出12盒南瓜是怎么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打开学生的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计算方法:把14×12转化成两数之积,或者把14×12转化成两积之和,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顺其自然地、有效地接受新知。正是发掘了教材中情境图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才为后续的学习搭建了“扶手”,为后面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算理及算法夯实了基础,进一步体现了关注情境图的内在含义并将其有效运用的价值。
二、凸显教学价值,巩固知识本质
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理解情境图的意思,没有好好研究情境图的用意,而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颖、有趣,忽略了其真正的内在价值,随意地修改情境图,只为博得众人眼前一亮。因此,教材中情境图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前,笔者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情境图是利用一个盒子呈现的,盒子里面已经摆放了9个红苹果,在盒子的外面还有4个青苹果,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此情境图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尤其是这个盒子,其作用不容小觑。盒子的格数不多不少,正好有10个格子,情境图为何会以这一盒子出现,为什么盒子的格数正好是10个?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节课的重、难点即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并用此方法理清计算的思路。
此情境图在此处的作用是突出从外面移1个苹果到盒子里凑成10个,利用这个10格的盒子就能帮学生快速地反应过来:要想算出9加几,先移动1个苹果将盒子里的10个格子填满,得到1个10,再数一数盒子外面的苹果个数,两者相加,即转化为10加几的内容。发掘情境图的真正价值后,笔者将原来的静态的猴子分桃的情境图活现出来即化静为动,当学生说出加法算式9 4,教师问学生怎么算时,在学生说算法的过程中外面的4个桃子中的1个桃子就会慢慢地放进盒子里,使盒子里的桃子凑成10。通过这种动态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盒子里的桃子是怎么由9个变为10个的,那1个桃子是从哪里移过来的。在深挖教材中情境图内涵的过程中,意在凸显教学价值,巩固知识本质,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凑十法”这种算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日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甚至更高层次的计算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学生自己掌握、内化了这种方法,后面的学习就能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发生。
三、从一般到特殊,符合發展规律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情境图的呈现时机就至关重要了。恰当的、有效的呈现时机,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对情境图的呈现时机、呈现顺序需要再三思考,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以下就以笔者听到的崔老师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混合运算》一课为例,谈一谈情境图呈现的时机与顺序对计算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崔老师将情境图与“试一试”的内容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将书上的“试一试”的内容以情境的方式前置呈现,再进行书上例题的教学。这一调整的原因基于崔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与“试一试”的内容来看,“试一试”呈现的是一般情况,即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先乘除后加减,学生对于这类问题是轻车熟路,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例题中所呈现的情况是一种特例即特殊情况,算式的特点是加减在中间,乘除在两边,运算顺序较之前学生见过的有些不同,可以先算乘法或除法,还可以乘和除同时计算。再从学生的学情来看,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重新将情境图呈现的时机与顺序进行了调整,即从一般到特殊,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进一步地明确运算顺序、强化运算顺序,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主题情境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得当,会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光添彩。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联系教学目标,深入发掘情境图的内涵,进行合理、科学地二次开发和创新化构建,帮助学生唤醒旧知,激发认知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情境图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