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40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也告诉人们,质疑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至科学的轨道上来。同时,学生这个生疑、解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指导质疑,多思生疑
  现今学生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读通课文。而如今市面上的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学生无需动脑筋就将预习完成得很好。预习成了一种形式,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本没有提高。针对上述情况,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新的要求,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学生经过多读、多思,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
  二、鼓励质疑,教给方法
  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释疑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课题,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钓鱼这极普通的事儿会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呢?学生一下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问题,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2.引导学生从词的音、形、义中提出质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肯定会碰上难懂的字词。要求班上的后进生从这个方面提出质疑,这对逐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
  3.从句子的表达形式中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先画下来,然后鼓励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如,《翠鸟》一课中有这样几旬:“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几句中,为什么把翠鸟头、背、腹的羽毛比作“巾”“外衣”“衬衫”?这样比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提出质疑。这是较高层次的质疑,这往往能触及到课文的难点。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杂志社的记者,而偏偏希望小男孩再来呢?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也是理解本课的难点。
  5.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提出质疑。课后习题体现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经过思考后,对课后习题提出质疑,更有助于师生共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6.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学完一篇课文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总之,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用问号开启科学之门。
其他文献
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全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就开始向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化,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的讲解,而是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就变得尤其重要,让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要“学会”到要“会学”
期刊
有的学生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也许这就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体验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与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不断获取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认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再感悟中生成。”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探索活动。实践体验作文教学是推动教师向新课程迈
期刊
在传统方式的教学过程中,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往往是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煞费苦心地从写作背景讲到段落大意,费尽心血地从中心思想讲到写作特点。然而,几堂课之后,望尽台下学子,眼前一幅幅仍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的景象,又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抽象的“写作五大环节”的讲解,往往讲不出写作的实质。一个个专有名词,亦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弄清“写作是什么”、“为什么写作”、“如何很好地完成写作”这些道理。对书本上
期刊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往往只抓“主要的”进行分析,常常忽略了作品中着墨不多的那些“次要”内容。用这种方法去解读高考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就会无法全面领悟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有时候想要表现“主体”,但又不直接写,而是通过那些“次要的”来写,以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常常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次要的”内容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期刊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板块,现代文阅读既是化育精神、建树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思维、积淀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更是养成兴趣习惯、建构阅读知识、体悟阅读方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现代文的阅读促进了他们逐渐构建、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可以说,阅读对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世界观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当今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真可谓谈“读”色变,每次答题时
期刊
《蜀道难》与《琵琶行》皆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一曲华章《琵琶行》,令无数“天涯沦落人”为之泣泪。作者运用大量的拟声词、叠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那震撼人心的力量。琵琶女通过时而高
期刊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一剂良药,抚平你心中的伤痕。”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呢?如果他们写出的好文章没有得到适合的认可与赏识,那岂不是一件憾事?所以,处理好作文讲评课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最佳平台,同时,也是给写作困难的学生创造一次契机。通过作文讲评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
期刊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名家经典作品,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由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学习此类课文,能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更多的阅读兴趣 。  一、数次尝试,雾里看花  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曾有过
期刊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几轮教学改革,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仍然被单一的“讲读”和“串讲”主宰。“讲读”和“串讲”是语文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
期刊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肖像等,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如何使美学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地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  一、在朗读中显示的自然美  1、富有魅力的范读  教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