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言传和身教。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指示、建议等进行指导、教育、传授知识;身教则是通过示范、演示等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指导。由于幼儿所具有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幼儿园教师是以语言指导为主的,当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不理解、有畏难情绪时,或者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都采用示范或演示的方法,即便如此,示范和演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教师伴随着语言进行的。因而,相对来说,语言指导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频率最高,起的作用更大,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幼儿 教育 语言 策略
在教师通过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影响其效果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既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
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幼儿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而可以肯定,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换言之,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及发挥的效果。此外,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教师对所面对的语言对象的看法,同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教师说话时的口气、说话时态度以及声调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和情感发展等起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技能的确至关重要。
具体地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可接受性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所谓不同,主要指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不同,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随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燥的情绪得以缓和等等。总之,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幼儿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口若悬河和侃侃而谈都不应是教师所追求的。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在谴词造句上应当力求达到炉火纯青。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学龄前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幼儿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幼儿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语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有如下语言策略:
其一是积极的指示和建议。这与我们通常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导是相一致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当幼儿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这时教师的建议可以使幼儿改变做法。有关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调查认为,由于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较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甚各协。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其二是愉快的表达。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多数教师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时,较容易做到这一点;但在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时,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教师愉快地、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那种高声叫喊,或对幼儿"急眼"的做法,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对抗,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其三是适时的鼓励。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
【关键词】幼儿 教育 语言 策略
在教师通过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影响其效果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既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
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幼儿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而可以肯定,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换言之,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及发挥的效果。此外,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教师对所面对的语言对象的看法,同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教师说话时的口气、说话时态度以及声调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和情感发展等起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技能的确至关重要。
具体地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可接受性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所谓不同,主要指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不同,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随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燥的情绪得以缓和等等。总之,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幼儿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口若悬河和侃侃而谈都不应是教师所追求的。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在谴词造句上应当力求达到炉火纯青。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学龄前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幼儿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幼儿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语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有如下语言策略:
其一是积极的指示和建议。这与我们通常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导是相一致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当幼儿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这时教师的建议可以使幼儿改变做法。有关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调查认为,由于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较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甚各协。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其二是愉快的表达。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多数教师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时,较容易做到这一点;但在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时,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教师愉快地、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那种高声叫喊,或对幼儿"急眼"的做法,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对抗,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其三是适时的鼓励。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