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图鉴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5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农村,可能很多人脑中浮现出来的是无法通车的羊肠小道,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袅袅炊烟。
  说起农民,可能很多人脑中浮现出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谙世事的模样。
  可,这仍然是现代农村的真实写照吗?
  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农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苏州市相城区望亭和临湖两个临太湖的乡镇就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在这里,有三位成天与蔬果、粮食打交道的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农业,被称为“新农人”,他们把地方农业搞得风生水起,他们为农村带来生机,也为地方农业带来希望。
  用互联网、新媒体、电子商务
  赋能新农业
  新农人:李莉
  所在农场:临浦田采摘基地
  单位:苏州联点数据有限公司
  李莉出生于1996年,是临湖镇湖桥村兴建八组临浦田采摘基地的负责人,掌管着6000平方米的土地。从农村走出来的她,大学毕业后又回归农村,她说:“农村除了田野,就是粉墙黛瓦的房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我向往的乡野生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理想的生活
  李莉是苏州本地人,生活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一带。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出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那时候对种菜这件事情有独钟,大人们去地里干农活,她总是要跟着,一本正经地挎着自己的专用小菜籃和小铲子去“帮忙”干活。
  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蛙叫、蝉鸣,秋天的水稻,冬天的浓霜,是她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家里拆迁了,土地也没有了,李莉心心念念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那样的田野。“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立志长大以后要从事农业工作,对农业发自内心的喜欢,大学毕业前我就做好了规划。”
  李莉坦言,当初选专业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大人们觉得好不容易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为什么自讨苦吃,又要去做回农民。不仅如此,身边很多人都觉得像她这样一个瘦小的姑娘何必要去当一个农民。“到时候晒得黑黢黢的,怕是以后连对象都难找。”这样的话她算是听了不少。似乎大家都觉得找份行政、财务、人事这样的工作才是适合她的。
  父命难违,最终她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选择与农业类似的园林专业,学习种植技术。庆幸的是,后来她真的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基质栽培新农场,下地脚上完全不会粘到泥巴
  在李莉眼里,长大后的农村和小时候大不一样。赤脚插秧,胶鞋上粘满泥土,拖拉机开过一片尘土飞扬……这些都是传统农业的写照,而新农村并不是这样的。
  “像我现在的农场大部分都是基质栽培模式。基质都是由泥炭、椰糠、珍珠岩、蛭石等混合出来的,很干净,还可以重复使用。灌溉是用滴灌带或者滴箭,不会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地面都会铺上地布,非常整洁,脚上完全不会粘到泥巴。我们给蔬菜都盖上了大棚,装上湿帘、风机等设备,夏天可以降温,冬天还可以加温。”
  传统农业常常盲目作业,施肥、用药都不能精准,费时费力,产量也不稳定。作为一名新农人,李莉很好地将智慧农业的概念带到农村,通过列现代化智能设备管控和精准化管理,不仅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同时还保证了品质。
  李莉所在的农场采用了高架基质栽培模式,大棚內安装了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棚内各项指标,例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EC、PH,二氧化碳浓度等,并且可传输到手机上,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棚内情况。
  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远程操控,精准灌溉。在病虫害防治这一块也严格把控,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挂黄板,蓝板粘虫板防控,硫磺熏蒸器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释放捕食螨等。所有产品均可溯源,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颗放心丸。
  李莉种植的草莓、番茄、黄瓜等作物广受好评,她笑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农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化智慧提升农业效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李莉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她每天都待会在农场,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亲力亲为。与瓜果蔬菜亲密接触的每一天,看着它们茁壮成长,硕果累累,都特别有成就感的。
  “植株在不停地生长,它们不可能因为我要休息而停止,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它们茁壮成长。我们人生病了可以去找医生,告诉医生我们哪里不舒服,有什么样的症状。而植物不会,它们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是它们不会说话,这就需要每天细心地观察它们是否有‘生病’的迹象,时时刻刻都要留心留意。”
  李莉热爱农业,这几年工作下来,她更坚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在她看来,新农人就是以安全、优质、环保、高效、高产、智能为主要理念,实现优品优价,良农受到尊重,食者安心享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回归自然。
  未来,她将继续肩负新农人的使命,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电子商务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三农,并且运用新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效能。她说:“我会继续做下去,证明给大家看的!”
  引进行走式植保机、无人驾驶插秧机
  相城这位90后小伙种的大米获江苏省著名商标
  新农人:朱赟德
  所在农场: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
  单位: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扬州大学本科毕业后,朱赟德回到家乡望亭,跟着父亲一起干农业。一时间引来不少疑问声:“大学白上了吗?为什么要去当农民?明明可以找份轻松一点的工作呀!”还有一些在农村干了很久的老前辈,知道这行太辛苦,都劝过他不要干了。
  只是,因为家庭原因,朱赟德最终还是选择“留守”农业。谁也未曾料到,这位90后小伙子,日后种植出来的大米获得了江苏省著名商标,“金香溢”的名字更是在苏州声名鹊起。
  子承父业,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上大学前,朱赟德对未来的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受干农业的父亲影响,选择了扬州大学资源环境与科学,主修农业基础学科——土壤和肥料。他坦言在校期间,也未曾考虑过毕业后回到村里。至于最后回农村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父亲影响,可以说是子承父业。   农业工作有着非常鲜明的季节性,新农人的节奏是跟农作物的季节性相关的,完全跟着自己的产品周期转。日本电视剧《小森林》里女主的农场生活为无数年轻人所向往,但现实中的农村生活,并没有田园牧歌,诗和远方。
  空闲的时候的确很悠哉,甚至可以一周或者连续十天出去度假,但一进入忙碌时期,大多是朝六晚九,而且连续数周都是这样的节奏。“我记得最忙碌的时候,虽然离家只有十来分钟的车程,但是因为早上太早,晚上太晚,我就索性住在农场,持续了两个月,每周末女儿不上学,就来农场找我玩,但是我回来得晚,只见过两次面。”
  朱赟德说,农业是个又累又脏的行当,新农人都肯吃苦,耐得寂寞,而且做事非常专注,又张弛有度。
  新农人走上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路子
  过去的农村小路多,比较偏僻,而且缺少公共交通。现在的农村又是一番新景象,朱赟德不仅仅是一位农民,也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掌门人。
  南边的是机库,西边是烘干库房,北边是稻谷仓库,东边有几间办公室和大米加工线,现代标准化工作区让农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当然,干农活也跟以往不一样了,同等的产量,以前至少需要三四十人,多的时候要近百人,现在只需不到二十人,原来大部分手工活,都变成了操作机械,这些功劳与朱赟德这位新农人离不开关系。
  基于农村劳动力紧张,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他从学校回到望亭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方法节省人力。国内刚从日本引进30台行走式植保机,他成为苏州地区最早的购买用户,在他的示范带领下,很多农户也陆续开始购置高效植保的机械。
  2019年5月,他又在苏州地区最早引进无人驾驶插秧机,以前的插秧机需要一个驾驶员和一个补秧苗人员一起作业,无人驾驶插秧机利用智能导航系统,只要提前规划好区域就能自己行走插秧,仅需一名补秧人员就可以,真正节省了人力,走上了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路子。
  虽然干农活的方式有些改变了,但辛苦程度不变,作业时间长,加上田内作业情况复杂,干起活来可能一天下来周边就自己一个人,拔草等手工活依旧异常辛苦。他说,“下地的时候会穿胶鞋,但是有时候临时走到田边想下去看看水稻情况,就赤脚下去。”
  其实干农活的方法都差不多,在新农村发展新农业,更重要的是思维理念,如何省工,如何能偷懒,农民最为淳朴,更多的是想把自己事情做好,完全自己初定的计划就最好了,很少去先去改变。
  朱赟德告诉记者,很多老农人习惯按照传统的方法脚踏实地地走,而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哪怕一点点细小的改动,积累起来就能有大变化了。
  为农业正名的草莓园园主
  新农人:林莓莓
  所在农场:林莓莓草莓农场
  单位: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
  2009年8月,距离草莓种植只有不到20天时,林莓莓签订好大棚租赁协议,租赁地杂草丛生,为了赶时间,她请了临时工帮忙除草。但草多,活累,大部分人第二天就不愿来了,她只能一家一家地去拜托别人帮忙……最终草莓勉强及时种上了。
  林莓莓是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硕士,毕业后跟随男友来到苏州,曾经试想过搞科研,没想到机缘巧合下投身农业生产,而且一不小心还成了网红。但凡说起草莓,十有八九会有人告诉你:苏州有个林莓莓(林莓莓本名林亚萍)。
  从村书记手里接下一块地,开始创业
  硕士毕业后,林莓莓来到望亭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基地,她心想着先干起来,再等待农科院的机会。没料第二年,农场正好有一块地闲置出来,村书记问她是否要租赁下来自己搞种植。她考虑了一下决定创业,她说当年大学生创业比较火,而从事农业创业的人很少,他们班29个人,几乎没有人在农业一线工作,她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轻输得起”是给自己的心理暗示。
  地有了,种什么呢?当时村里什么瓜果蔬菜都有,唯独冬天没有新鲜的水果,林莓莓决定尝试草莓种植。这年11月她怀孕了,老公在80公里外的地方上班,照顾不上,她只能一边种植草莓,一边注意自己的身体。
  平时工人包装好草莓,她开车送到销售车间。日常蔬菜基地的人会帮忙抬下车,有一回没有人在,她就得自己搬。“那时已经怀孕6个月,双手还没有抓着筐,挺起的肚子都要碰到筐了,我想避免碰着肚子,尝试几下没能挪出来,于是一咬牙,硬是将近50斤的筐壓在肚子上用力搬起来。开车回去的路上,摸着肚子,心里默默地跟宝宝说了声‘对不起’。”
  2010年6月,结束了一季草莓的种植,亏损近5万块。“当时我一年工资才3万多,真是心疼!后来团委知道这个情况后,帮我跑了好多次,开了先例申请到5万元贷款,虽然不多,但却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这样的支持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2012年,台风“海葵”袭击了苏州,林莓莓承包的42个大棚无一幸免全部倒塌,那个时候正是草莓准备翻地种植的时候,家里人都慌了,她只能强做镇定,立马理清先后关系,把倒塌的钢管移到旁边,开沟机紧接着打地,把草莓先种上,等草莓种好后再修复大棚……但遗憾的是,台风过后就是连续的高温天,刚刚种下去的草莓被大太阳炙烤着,林莓莓和工人还有家人一起,24小时轮流守着水泵,让草莓保持湿润。
  创业是艰辛的,但是同时也会有收获感动。当听到干活的老阿姨跟别人说“小姑娘也不容易,帮帮忙吧”,她的鼻子就会酸酸的。
  林莓莓告诉记者,其实不管做什么,都会有挫折和失落,即使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即使有人说她在“瞎搞”,即使要克服两次怀孕的不便……她都坚信:脚踏实地,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学农的都不去从事从业,那谁来为农业正名呢?”她说。
  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中国梦
  草莓种植,最怕连续的阴雨天。草莓的生长成熟期主要在冬季,而江南地区冬季日照不够充分,温度过低或者保暖措施不完善,会出现冻坏花果和苗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成了林莓莓一直在思索的心事。
  有一回,田间堆放的秸秆让她突然有了灵感。望亭有大片水稻,秋收以后产生大量秸秆。废秸秆能否再次利用呢?她经过反复探索,最终成功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将秸秆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实现变废为宝,将禁止焚烧的秸秆作为资源利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减弱了冬季阴雨对草莓生长的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
  第二年,她终于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还迎来了可爱的儿子和女儿。而草莓,就是她的第三个“小孩”。当她拿到创业的第一桶金时,不禁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梦想实现了吗?不,没有!
  “当创业不再磕磕碰碰,我发现自己忽略了一名新时代青年该做的事,不应该只盯着盈亏,而要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生态草莓种植途径。于是我总结出技术规程与大家分享,针对草莓连作障碍的问题,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尝试水旱轮作的方法来实现土壤的生态修复。当实验地里的草莓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很开心,学了七年的土壤专业终于学以致用了,而这种模式正是我期望的生态农业。”
  记者了解到,林莓莓参与制定了虞河合作社、御亭产业园的发展规划,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现在,她的中国梦不再是朦胧的摸索,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她自豪地说:“我仿佛看到我和大家一起种植生态蔬菜、草莓;我看到田里的农作物都发散着自然的光泽;我闻到盘子里的食物散发出清香;我看到消费者脸上带着笑容……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2020农历正月,所有人的心都被这场疫情牵动着。“被迫”宅家,朋友圈有人被“逼”成了厨神,也有人用闲暇时光激发了自己体内无限的艺术细胞——特别是一幅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画作,让我们的朋友圈都变得文艺了起来。  普通人“变身”成了业余艺术家,那么,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们,疫情期间是怎么度过的呢?如何做到“宅”在家里却不虚度时光?如何让生活变得更艺术化呢?本期杂志,我们就来窥视下三位艺术大咖的生活空间,
期刊
从弄堂里说着吴侬软语的老苏州人,到高楼里统一操着普通话的新苏州人,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苏州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外来人口的涌入,许多老苏州不得不跟着说起了普通话,但语言只是表现形式,刻在苏州人骨子里的苏式基因又岂是时间能够轻易抹去的呢?苏式生活情调,会不经意地流露在苏州人的小日子里。  喝茶听书自制大饼油条,苏式情调满分  “现在我每天都是在阵阵悠扬的评弹声中苏醒的。”林太打趣说,过
期刊
跟大部分宅在家里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不同的是,有一群人,他们虽然宅在家里,但时刻心系企业,这群人就是企业主们。  疫情期间,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再不复工,公司就会发现有我没我都一样了”“不,再不复工,公司就会发现没你会更好”“不,再不复工,公司就要没了,你也不用来了”……段子归段子,全民抗疫期间,最难的莫过于这些企业老板了。  但他们坚信,严寒不会太久,春暖花开终会到来。  Lesley :初
期刊
3月中旬以来,天气越来越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进入了更为积极的局面,人们压抑已久的身与心都开始蠢蠢欲动。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园林等这些承载着苏州人日常精神寄托的场所,经过了多日“休整”也开始逐步开门纳客。  如今,回忆起那段宅在家中的日子,似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并未受太多影响。云逛展、云学习、云听书……苏州,这座越来越“互联”,越来越“智慧”的城市,用一波波线上操作,用精准、细致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先后向湖北派出2813名医务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湖北疫情防控第一线,为湖北和全国疫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典型模范。  日前,江苏省人社厅联合江苏省卫健委给予150名援湖北一线医务人员“记功”奖励,其中有127位来自武汉医疗队,23位来自黄石医疗队,苏州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陈庆会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一个月前,苏大附儿院派出12
期刊
从战“疫”一线采访宣传别人,到自己成为党员先锋突击队一份子亲历战“疫”,他从战“疫”一线到战“疫”另一线,书写出一名“逆行”退役军人的抗疫风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他主动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一名普通党员的人生芳华,他就是苏州市吴中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宣传干事李俊锋。  相机是他的“武器”,文稿是他的“弹药”  2003年非典的时候,李俊锋还在部队服
期刊
美,是讲心得的。园林之于苏州,像是禅师的公案,说透无法,但参悟有方。  大美不言,领会是要靠心灵的灵巧和细腻。但在苏州呆久了,你会发现苏州人却原来不都是聪明的。拙政园主人捋不顺公门之脉络,只能回家灌园浇水,理顺假山的脉络。网师园主人躲在咫尺山水里做名渔夫,笨得只能回家打理素墙,回廊射鸭。可是这些个業余园丁们,不经意间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座百园之城,别人用园子养着肉身,他们用心意养着园子,养成了苏州的书
期刊
如何让未来记住今天?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写下一本书,记录下战“疫”时光里那些背影与坚持。由现代苏州杂志社承担的《勇气与智慧——天堂战疫记》采编项目近日正式启动。  根据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通知要求,蘇州将围绕疫情防控工作策划出版纪实图书《勇气与智慧——天堂战疫记》,记录战“疫”一线的艰辛与付出,书写战“疫”各方的努力与担当,凸显战“疫”必胜的精准与作为,总结战“疫”行动的实践与经验。  全书分别从在党
期刊
从前,小桥流水的苏州,河道密布,小船在水中摇曳,载着人们悠悠地去到目的地。后来,轿子、马车、人力车、出租车、私家车,直到地铁、高铁、飞机,车、马变得越来越快,代步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变迁,如今苏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正不断改写着时空的距离,而城市迅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能在出行的路上预见与感知。  苏州因交通而变,也因交通而美,它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時代流动的血脉,也是时光的缩影。
期刊
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中,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往昔的样子,新冠疫情带来的诸多不便,似乎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指当前,它也联结着未来。  后“新冠”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本期期刊,我们本着大胆假设,让时间求证的方式,为读者总结了10种后“新冠”时代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至于是或否,就留给大家和时间来证明吧!  “我那位高冷的Sales,居然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