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设计作业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形式要丰富多样,要尊重个性,同时把相关的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而如何科学地设计开放性作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段;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教育理念明确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感及美感,学习多种表达方式,改变思维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而课后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多年来,由于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作业仅限于读、背、抄写这些机械的重复劳动;背书也只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一般教师也只注重作业结果,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关注较少,对作业也不做过多的指导,导致学生误以为学语文只是多抄抄、多读读、多背背就可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有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很多学校已经就如何设计创意性的作业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个性化作业设计”“创意作业设计”“主体性作业设计”等,这一话题俨然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因此,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将语文作业个性化呈现,设计学生喜欢的、学生爱做的、有利于學生个性化发展的作业,通过个性化的作业,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迁移、延伸。而如何科学地设计开放性作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依据中年段学生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应该遵循的趣味性、探究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进行了一系列作业设计的实践与尝试,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 拓展性作业——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向文本拓展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对于伯牙来说,知他音,知他心,知他志者,唯有子期一人,可是此刻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着子期的墓碑,伯牙满腔的悲痛就化作了一个“绝”字。笔者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此刻我们就来到了子期墓前,通过手中的笔替伯牙说说心里话。作业中思念、悲叹、回忆、伤心的情绪反复萦绕、徘徊。一个孩子半文半白的“蹩脚”表达引起全班孩子的哄堂大笑了,笔者也笑了,却是会心的。正因为学的投入,才会无法自如地转换,古文古韵已然浸透在作业的字里行间,孩子们纷纷写道:
伯牙曰:“子期死,我心亦死。鼓琴已无谓。世上无知音,谁人懂我心?君既离,为何鼓?”(蔡佳琪)
子期死,伯牙泪下。“子期乃千年之交,此世再无知音,何谈鼓琴?汝等谁知吾心?如此生亦死,鼓亦死,绝弦谢子期。”(王天辰)
这更是一篇令人心碎的祭文:
“今昔吾当之破琴,以谢子期之天灵,仍难报子期知音之情。子期既故,吾所弹尚为空祭,琴技高深,其意且空,音纯律熟,只为空荡,心中所念,谁且道明。吾既鼓,世人只闻其声,未通其律。心中烛昔灰,天仇地漾,手麻心碎,琴声破灭,松青花翠,天地已黄。念世再无知音,吾心中大憾,今愚兄拜于贤弟墓前,悲切难忍,望弟恕吾未能与汝共赴九泉。”(张毅远)
从这些作业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对课外积累的活用以及服务于情感的遣词造句,已经达到了阅读拓展的最佳效果,同时,这种作业方式的变化也更加深了他们通过文本对生活的思考。
(二)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孩子们的生活,走向他们知之甚浅的社会生活。让生活与课堂相互交融,课堂因为有了生活体验更加灵动,而生活因为有了教学的基础变得更为丰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联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地》《秋天的雨》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大自然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并仿照诗歌的形式,以“听听,秋的声音”为开头完成续写诗文的作业,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调动语文积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向其他平台的拓展
孩子们最喜欢童话书,所以我在孩子们三年级学完童话故事之后,布置了网上听书的作业,我想把阅读拓展到网络平台上,通过听童话故事,激发孩子们看童话、爱童话的兴趣。
我们一起听的第一本书是《小王子》。每晚听两集,晚上九点左右大家在群里见面,互相说说感受,没听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起初胆大的孩子抢着说、争着提问和回答问题,后来又有一些之前不敢说的孩子尝试着从说一句话到能说一大段话。
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孩子在默默地参与,从不发声,但这不重要,因为我们大家一起读书的氛围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这种作业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和限制。
听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听书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作业方式:画画,听书笔记,打字方式。
这是三种孩子们听完书后的不同的自发反应。前一种在笔者看来,是喜爱的外向表达方式,因为太喜欢小王子了,便通过自己的笔再现了小王子身边发生的故事,这绝对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笔记形式则出现在特别要求完美的孩子身上,听、写、画形成了一条感受链接,他成了我们听书活动中的榜样。第三种孩子,是对自己不太自信的一种,他选择了最为保守的方式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作业我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孩子们。
二、 合作性作业——搭建沟通、共进桥梁
除了基于课堂的课外拓展作业之外,笔者还尝试根据不同的节假日布置有针对性的开放性作业。目前,很多孩子由于家长工作忙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陪伴,甚至这种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孩子有性格缺陷,为了让家长们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中,真正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中,连续几个假期我布置了一系列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的开放性作业:如我和爸妈有个约会:陪同爸爸妈妈看一场电影,并和家人交流观后感;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和爸爸妈妈的“亲自访谈录”,通过这一系列的开放性作业,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而且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别样”作业带来的精彩。 三、 实践性作业——增长知识,丰富见识,提升综合能力
从之前的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实践类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巩固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的实践作业,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利用假期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些特别的作业。
1. 生活类
整理自己的房间,做到干净整洁。每天坚持,形成习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自己当小帮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承担至少一周的买菜任务,学会算账、记账,合理安排饮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一道菜的制作。
2. 自然类
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市场购买一些容易发芽的植物种子(如黄豆、绿豆、凤仙花、含羞草或蔬菜等),了解种植方法,认真栽种、悉心培育,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并给每一个种子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感受小种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孩子们可以通过拍照或绘画等方式将植物生长的过程以及自己的种植感受記录下来,也可以用PPT或美篇等方式展示。
3. 益智类
假如有一天醒来,你突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变得只有50厘米高。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份绘本故事册。
4. 男生女生类
为了突出孩子们的性别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笔者设计了分类作业:女生可以学习织毛衣、十字绣或完成手工作品。男生可以做一次有趣的实验或者利用废物进行环保小制作,发明小创造等。
5. 拓展类
假期里,将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纳入孩子们的作业范围之内,让孩子们了解祖国各地的舌尖上的美味,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选择家乡具有代表性的一道美食,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介绍特点和语言风格,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推荐这一美食。如果文字稿成熟,可以配乐以语音形式上传:属于你自己的原创版《舌尖上的中国》解说。
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层面、丰富多样的开放性作业,让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无声浸润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孩子们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收获了最真实的经验,让社会成了最好的课堂。
四、 趣味作业——注重季节特点,关注传统文化
在寒假设计了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开放性作业:制作一张《我家的年夜饭》手绘图。(以手绘图为主,辅以简短文字)
在暑假设计了“旅行快闪”这项作业:你和父母朋友在旅行目的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前一起跳一段舞蹈或背一首诗,然后离开。
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布置了“放风筝”“包粽子”“做月饼”等一系列亲近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作业。
这些作业的形式打破了以往说教式的灌输,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五、 新闻类作业——引导思考,增强辨析能力
通过平时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对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并不关心,缺乏对新闻的敏锐性,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设计了“新闻袋袋库”这项作业。假期,通过网络媒体或报刊杂志,了解关注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或身边的小事,经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最终以“日期 新闻 我的评论”这种方式汇编成册。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关注国家大事、收集新闻素材的习惯,在平时的课堂发言和班队活动中,也表现出观看新闻、引发思考带给他们的辨析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总之,开放性作业应该是基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设计的,内容生动有趣,有梯度,有层次,形式多样,评价多元,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改观对传统作业的认知和态度,让处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爱上做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从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使语文作业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寿军.例谈小学语文作业与练习的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07(2):51.
[2]李娴.新型作业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育,2007(2):19.
[3]童璐.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实践[J].江西教育,2017(15):54.
作者简介:赵倩,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段;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教育理念明确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感及美感,学习多种表达方式,改变思维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而课后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多年来,由于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作业仅限于读、背、抄写这些机械的重复劳动;背书也只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一般教师也只注重作业结果,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关注较少,对作业也不做过多的指导,导致学生误以为学语文只是多抄抄、多读读、多背背就可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有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很多学校已经就如何设计创意性的作业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个性化作业设计”“创意作业设计”“主体性作业设计”等,这一话题俨然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因此,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将语文作业个性化呈现,设计学生喜欢的、学生爱做的、有利于學生个性化发展的作业,通过个性化的作业,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迁移、延伸。而如何科学地设计开放性作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依据中年段学生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应该遵循的趣味性、探究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进行了一系列作业设计的实践与尝试,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 拓展性作业——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向文本拓展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对于伯牙来说,知他音,知他心,知他志者,唯有子期一人,可是此刻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着子期的墓碑,伯牙满腔的悲痛就化作了一个“绝”字。笔者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此刻我们就来到了子期墓前,通过手中的笔替伯牙说说心里话。作业中思念、悲叹、回忆、伤心的情绪反复萦绕、徘徊。一个孩子半文半白的“蹩脚”表达引起全班孩子的哄堂大笑了,笔者也笑了,却是会心的。正因为学的投入,才会无法自如地转换,古文古韵已然浸透在作业的字里行间,孩子们纷纷写道:
伯牙曰:“子期死,我心亦死。鼓琴已无谓。世上无知音,谁人懂我心?君既离,为何鼓?”(蔡佳琪)
子期死,伯牙泪下。“子期乃千年之交,此世再无知音,何谈鼓琴?汝等谁知吾心?如此生亦死,鼓亦死,绝弦谢子期。”(王天辰)
这更是一篇令人心碎的祭文:
“今昔吾当之破琴,以谢子期之天灵,仍难报子期知音之情。子期既故,吾所弹尚为空祭,琴技高深,其意且空,音纯律熟,只为空荡,心中所念,谁且道明。吾既鼓,世人只闻其声,未通其律。心中烛昔灰,天仇地漾,手麻心碎,琴声破灭,松青花翠,天地已黄。念世再无知音,吾心中大憾,今愚兄拜于贤弟墓前,悲切难忍,望弟恕吾未能与汝共赴九泉。”(张毅远)
从这些作业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对课外积累的活用以及服务于情感的遣词造句,已经达到了阅读拓展的最佳效果,同时,这种作业方式的变化也更加深了他们通过文本对生活的思考。
(二)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孩子们的生活,走向他们知之甚浅的社会生活。让生活与课堂相互交融,课堂因为有了生活体验更加灵动,而生活因为有了教学的基础变得更为丰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联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地》《秋天的雨》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大自然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并仿照诗歌的形式,以“听听,秋的声音”为开头完成续写诗文的作业,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调动语文积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向其他平台的拓展
孩子们最喜欢童话书,所以我在孩子们三年级学完童话故事之后,布置了网上听书的作业,我想把阅读拓展到网络平台上,通过听童话故事,激发孩子们看童话、爱童话的兴趣。
我们一起听的第一本书是《小王子》。每晚听两集,晚上九点左右大家在群里见面,互相说说感受,没听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起初胆大的孩子抢着说、争着提问和回答问题,后来又有一些之前不敢说的孩子尝试着从说一句话到能说一大段话。
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孩子在默默地参与,从不发声,但这不重要,因为我们大家一起读书的氛围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这种作业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和限制。
听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听书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作业方式:画画,听书笔记,打字方式。
这是三种孩子们听完书后的不同的自发反应。前一种在笔者看来,是喜爱的外向表达方式,因为太喜欢小王子了,便通过自己的笔再现了小王子身边发生的故事,这绝对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笔记形式则出现在特别要求完美的孩子身上,听、写、画形成了一条感受链接,他成了我们听书活动中的榜样。第三种孩子,是对自己不太自信的一种,他选择了最为保守的方式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作业我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孩子们。
二、 合作性作业——搭建沟通、共进桥梁
除了基于课堂的课外拓展作业之外,笔者还尝试根据不同的节假日布置有针对性的开放性作业。目前,很多孩子由于家长工作忙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陪伴,甚至这种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孩子有性格缺陷,为了让家长们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中,真正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中,连续几个假期我布置了一系列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的开放性作业:如我和爸妈有个约会:陪同爸爸妈妈看一场电影,并和家人交流观后感;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和爸爸妈妈的“亲自访谈录”,通过这一系列的开放性作业,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而且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别样”作业带来的精彩。 三、 实践性作业——增长知识,丰富见识,提升综合能力
从之前的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实践类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巩固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的实践作业,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利用假期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些特别的作业。
1. 生活类
整理自己的房间,做到干净整洁。每天坚持,形成习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自己当小帮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承担至少一周的买菜任务,学会算账、记账,合理安排饮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一道菜的制作。
2. 自然类
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市场购买一些容易发芽的植物种子(如黄豆、绿豆、凤仙花、含羞草或蔬菜等),了解种植方法,认真栽种、悉心培育,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并给每一个种子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感受小种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孩子们可以通过拍照或绘画等方式将植物生长的过程以及自己的种植感受記录下来,也可以用PPT或美篇等方式展示。
3. 益智类
假如有一天醒来,你突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变得只有50厘米高。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份绘本故事册。
4. 男生女生类
为了突出孩子们的性别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笔者设计了分类作业:女生可以学习织毛衣、十字绣或完成手工作品。男生可以做一次有趣的实验或者利用废物进行环保小制作,发明小创造等。
5. 拓展类
假期里,将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纳入孩子们的作业范围之内,让孩子们了解祖国各地的舌尖上的美味,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选择家乡具有代表性的一道美食,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介绍特点和语言风格,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推荐这一美食。如果文字稿成熟,可以配乐以语音形式上传:属于你自己的原创版《舌尖上的中国》解说。
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层面、丰富多样的开放性作业,让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无声浸润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孩子们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收获了最真实的经验,让社会成了最好的课堂。
四、 趣味作业——注重季节特点,关注传统文化
在寒假设计了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开放性作业:制作一张《我家的年夜饭》手绘图。(以手绘图为主,辅以简短文字)
在暑假设计了“旅行快闪”这项作业:你和父母朋友在旅行目的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前一起跳一段舞蹈或背一首诗,然后离开。
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布置了“放风筝”“包粽子”“做月饼”等一系列亲近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作业。
这些作业的形式打破了以往说教式的灌输,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五、 新闻类作业——引导思考,增强辨析能力
通过平时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对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并不关心,缺乏对新闻的敏锐性,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设计了“新闻袋袋库”这项作业。假期,通过网络媒体或报刊杂志,了解关注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或身边的小事,经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最终以“日期 新闻 我的评论”这种方式汇编成册。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关注国家大事、收集新闻素材的习惯,在平时的课堂发言和班队活动中,也表现出观看新闻、引发思考带给他们的辨析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总之,开放性作业应该是基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设计的,内容生动有趣,有梯度,有层次,形式多样,评价多元,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改观对传统作业的认知和态度,让处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爱上做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从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使语文作业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寿军.例谈小学语文作业与练习的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07(2):51.
[2]李娴.新型作业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育,2007(2):19.
[3]童璐.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实践[J].江西教育,2017(15):54.
作者简介:赵倩,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