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体适应性较低,可以用“群文教学”的理念,比如以一篇精读课文带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以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阅读,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阅读等等方式,发挥教材编排优势,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掌握必备知识,且用“教考合一”的方式,倒逼师生用好新教材,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 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群文教学;教考合一
2017年教育部启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撰工作,经过2年时间的努力,2019年秋季北京等6省市率先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其他省市将根据各省新高考推进情况,逐步使用新教材。实施统编教材是国家行为,教材理念体现国家意志。鉴此,用好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尽力挖掘新教材中的有利用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应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编撰者温儒敏教授坦承,“大家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而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一年新教材后,确实也感觉到新教材的使用“困难重重”。
其一,教师方面,老师们的普遍感受是面对新教材,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教授高一必修下时最为突显,《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花费大量时间指导,文言文与小说单元篇篇都是经典,不愿轻易断舍离,而且各种语文活动单元进入课堂,缺乏可操作可借鉴的教学支持平台。
其二,学生方面,学生们长期处于单篇精读的教学语境中,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一组一组地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难以完成。
其三,测评方面,当下还没有与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权威测评工具,大多学校平时的阶段性考试继续沿用原有的高考命题形式和内容,造成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考试剥离的现象。正如北师大教育学部张丁丁在《高中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的适应性调查》一文中所指:基于20个省市的调查表明,教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体适应性较低,影响本校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最大困难是教考分离。
客观地说,师生方面的困难还好解决,而“教考分离”的命题惯性,有可能会让辛辛苦苦编出来的新教材最终成为“鸡肋”。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憑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依托。我们必须发挥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的最大效能,要让高中语文教学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对此,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用“群文教学”的理念,用“教考合一”的方式,倒逼师生用好新教材。
一、群文教学理念
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利用多篇文章进行议题探究,不仅与温儒敏教授“1+X”,“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的理念契合,也为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我校以高一备课组成员为核心成立了“群文阅读课题组”,拟采用“1+X”群文教学模式。我校“1+X”群文教学模式,是指以现行新教材单元整合的学习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以单元人文主题、任务驱动、专题知识、情感体验有效延伸为主要路径,并进行文本统整的阅读教学方式。我校群文教学的目的是契合新教材编排体例,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最大效能,同时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扎实落地。
二、“1+X”的组合实践
1.以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或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充分发挥教材编排的优势
群文教学组合的形式是多样的,也应是多维的。群文的文本选择,可以从内容和主题入手选择并串联群文,也可以从形式和手法入手筛选并连缀群文。而新教材“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的编排体例恰好为群文教学带来客观上的便利,所以,以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或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的组合形式成为“1+X”最主要的组合形式。
以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是“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起始学习单元,以人文主题“青春激扬”组合了五首诗歌、两篇小说,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要求是“学写诗歌”。笔者教学本单元时,便以“1+X”的诗歌教学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尝试。笔者将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总体感知单元五首诗歌。
(1)创设活动情境,用两个对仗句子确立本单元主题词;
(2)投影照片,简介本单元五首诗词作者生平;
(3)创设朗读情境,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任务一:老师出示《沁园春·长沙》“朗读提示”,朗读《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选择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中的一首,自行设计“朗读提示”,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
任务二:围绕课上师生共同确立的单元主题,课后自创一首小诗,与同学分享。
第二环节:以“意象和情感”为抓手,进行《沁园春·长沙》的单篇鉴赏教学。
第三环节:任务驱动,创设“班级召开诗词比较研讨会”的对比阅读情境,分别从“时代”“青春主题”“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以表格汇总形式,研讨本单元其他四首诗词。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分享学生创作的小诗。
该课例“1+X”的诗歌教学组合方式,分四个环节五项活动,以精读精讲《沁园春·长沙》这个“1”为主,然后串联同单元多篇诗歌,引出诗歌朗读、诗歌鉴赏、诗歌比较阅读和诗歌写作等若干个活动,既突出素养培养和人文主题,又强调整体规划单元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以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的阅读,完善认知结构
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单元所提供的几首古诗词上,阅读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古典诗歌的特殊文体特色,决定了古典诗歌群文阅读的可行性和多样性。古诗词阅读教学应依据学情,立足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这一路径手段,进行广泛的课外拓展。比如可以以主题为切入点,挑选主题相同的篇目进行比较;可以以诗人为中心,选择不同时期的作品辨析风格。“组合”是求同,“比较”是存异,采用“1+X”的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法,一方面能践行“1+X”的群文阅读方式,增大学生的群文阅读量,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品质,完善认知结构,让语文学科素养扎实落地。 比如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是“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诗词学习单元,聚焦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选编了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分为三课。出于学情考量,高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单篇深入鉴赏与多篇综合比较能力显然不足,有必要“以时间换空间”,先教给学生一定的鉴赏方法,进而按图索骥,举一反三。为此,笔者立足于“群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单元设置为三个教学小单元,分别是魏晋诗歌小单元、唐代诗歌小单元和宋词小单元。教学宋词小单元时,笔者按照单元任务与人文主题提示,从诵读、鉴赏、表达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鉴赏活动环节,笔者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任务:
任务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先结合词从题材、主题、手法、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整理出一份书面答案进行展示汇报。
任务2:借助相关资源,进行比较阅读,同学们请结合对这六首诗词的理解,从内容、形象、情感、风格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
该课例“1+X”的诗歌教学组合方式,任务1是“一篇精读苏词带两篇略读宋词”,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全是单篇教学,学生们学到的可能只是一种事实、一种表达、一种情感,而采用这种群文组合策略,就能够让很多知识点在比较阅读中得以清晰呈现。任务2则是以诗人为中心,串联起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带着诗人成长的印记,体现其不同时期的思想,这种“课内带课外”的组文方式能让学生对诗词作者有更透彻的了解,也能对他们的生活轨迹以及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达出一种阅读策略,不能只学习零碎的知识,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学会整合,才能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炼为系统性的知识。
3.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的阅读,掌握必备知识
众所周知,教考一致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以考定教”“以考糾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这样,关注试题的生成过程也是日常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说来,专家命题时,总是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特色,因文设题,并提供参考答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建构与命题专家深度研读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当好“读书种子”,是一个好办法,努力将读书成果渗透进日常课堂,也是重要路径,这样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阅读的“1+X”群文教学方式,便有了现实意义与必要价值。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五篇小说组成,可以采用“四位一体”法来落实教学任务:领会单元导语精神,细读课文文本,梳理学习提示,转化单元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教学流程框架。其间,笔者引入两篇鉴赏文章,一是张德明的《〈祝福〉中的社会方言、叙事模式与话语权力》摘编,二是吕荣端的《从叙事学角度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摘编,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任务:
《祝福》以“我”为叙述者将“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叙事结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以布尔金这个“我”作为叙述者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请简要说明这两篇课文的叙事结构并分析其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好处。并想一想,如果两篇课文全换成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写作,效果如何?
该课例启示我们一篇课文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一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生发,可以开发出不同的组合专题,而链接相关鉴赏文章,或引入高考试题、各地市模拟试题的最新开发成果,是学生掌握高考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的重要路径。值得提示的是,这种组合取决于授课者的视野与智慧,取决于授课者对高考试题“一核四层四翼”的领悟与思考,但既然是课文的解读,务必要在课标和教材的框架里进行,不能标新立异,为组合而组合。
三、教考合一的实施路径
所谓教考合一,指的是平时检测、期中期末试卷内容与教材内容大体一致。长期以来,高考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现象一直存在,大家习以为常,于是很多学校在起始年级就把目标瞄准高考,将语文教学窄化为应试教学,使语文教学进入了狭窄的胡同,必须予以矫正。
新教材教学怎样体现教考一致呢?这涉及到两个层面。
一是平时检测、期中期末试卷内容出自教材内容的占比应该在50%左右,比如默写内容可以完全出自教材,比如文言文、现代文阅读语段,完全可以以教材内容作为阅读语料,比如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渗透语文活动内容等等。我校“1+X”的群文教学模式,因其立足于课内的“1”,辐射课内外的“X”,可以确保“教的有考”“教的会考”。
二是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可以模仿高考,但不能机械模仿,而要将语文测试导向言语实践活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套用新课标话语,即“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做语文测试题目时觉得像自己平时在社会生活中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的样子。我校“1+X”的群文教学模式,以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辐射方式的生活化,契合“举一反三”的日常阅读行为,可以确保“教的有用”。
要做到教考一致,这取决于各校骨干教师的执着共识与地市区教研员的智慧担当。所幸的是,笔者所在地市正在探索着实践着“教考合一”,这是新教材之幸,也是师生之幸。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双线组元’单元编排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SZJ2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群文教学;教考合一
2017年教育部启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撰工作,经过2年时间的努力,2019年秋季北京等6省市率先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其他省市将根据各省新高考推进情况,逐步使用新教材。实施统编教材是国家行为,教材理念体现国家意志。鉴此,用好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尽力挖掘新教材中的有利用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应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编撰者温儒敏教授坦承,“大家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而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一年新教材后,确实也感觉到新教材的使用“困难重重”。
其一,教师方面,老师们的普遍感受是面对新教材,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教授高一必修下时最为突显,《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花费大量时间指导,文言文与小说单元篇篇都是经典,不愿轻易断舍离,而且各种语文活动单元进入课堂,缺乏可操作可借鉴的教学支持平台。
其二,学生方面,学生们长期处于单篇精读的教学语境中,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一组一组地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难以完成。
其三,测评方面,当下还没有与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权威测评工具,大多学校平时的阶段性考试继续沿用原有的高考命题形式和内容,造成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考试剥离的现象。正如北师大教育学部张丁丁在《高中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的适应性调查》一文中所指:基于20个省市的调查表明,教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体适应性较低,影响本校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最大困难是教考分离。
客观地说,师生方面的困难还好解决,而“教考分离”的命题惯性,有可能会让辛辛苦苦编出来的新教材最终成为“鸡肋”。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憑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依托。我们必须发挥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的最大效能,要让高中语文教学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对此,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用“群文教学”的理念,用“教考合一”的方式,倒逼师生用好新教材。
一、群文教学理念
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利用多篇文章进行议题探究,不仅与温儒敏教授“1+X”,“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的理念契合,也为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我校以高一备课组成员为核心成立了“群文阅读课题组”,拟采用“1+X”群文教学模式。我校“1+X”群文教学模式,是指以现行新教材单元整合的学习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以单元人文主题、任务驱动、专题知识、情感体验有效延伸为主要路径,并进行文本统整的阅读教学方式。我校群文教学的目的是契合新教材编排体例,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最大效能,同时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扎实落地。
二、“1+X”的组合实践
1.以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或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充分发挥教材编排的优势
群文教学组合的形式是多样的,也应是多维的。群文的文本选择,可以从内容和主题入手选择并串联群文,也可以从形式和手法入手筛选并连缀群文。而新教材“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的编排体例恰好为群文教学带来客观上的便利,所以,以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或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的组合形式成为“1+X”最主要的组合形式。
以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是“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起始学习单元,以人文主题“青春激扬”组合了五首诗歌、两篇小说,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要求是“学写诗歌”。笔者教学本单元时,便以“1+X”的诗歌教学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尝试。笔者将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总体感知单元五首诗歌。
(1)创设活动情境,用两个对仗句子确立本单元主题词;
(2)投影照片,简介本单元五首诗词作者生平;
(3)创设朗读情境,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任务一:老师出示《沁园春·长沙》“朗读提示”,朗读《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选择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中的一首,自行设计“朗读提示”,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
任务二:围绕课上师生共同确立的单元主题,课后自创一首小诗,与同学分享。
第二环节:以“意象和情感”为抓手,进行《沁园春·长沙》的单篇鉴赏教学。
第三环节:任务驱动,创设“班级召开诗词比较研讨会”的对比阅读情境,分别从“时代”“青春主题”“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以表格汇总形式,研讨本单元其他四首诗词。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分享学生创作的小诗。
该课例“1+X”的诗歌教学组合方式,分四个环节五项活动,以精读精讲《沁园春·长沙》这个“1”为主,然后串联同单元多篇诗歌,引出诗歌朗读、诗歌鉴赏、诗歌比较阅读和诗歌写作等若干个活动,既突出素养培养和人文主题,又强调整体规划单元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以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的阅读,完善认知结构
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单元所提供的几首古诗词上,阅读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古典诗歌的特殊文体特色,决定了古典诗歌群文阅读的可行性和多样性。古诗词阅读教学应依据学情,立足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这一路径手段,进行广泛的课外拓展。比如可以以主题为切入点,挑选主题相同的篇目进行比较;可以以诗人为中心,选择不同时期的作品辨析风格。“组合”是求同,“比较”是存异,采用“1+X”的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法,一方面能践行“1+X”的群文阅读方式,增大学生的群文阅读量,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品质,完善认知结构,让语文学科素养扎实落地。 比如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是“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诗词学习单元,聚焦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选编了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分为三课。出于学情考量,高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单篇深入鉴赏与多篇综合比较能力显然不足,有必要“以时间换空间”,先教给学生一定的鉴赏方法,进而按图索骥,举一反三。为此,笔者立足于“群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单元设置为三个教学小单元,分别是魏晋诗歌小单元、唐代诗歌小单元和宋词小单元。教学宋词小单元时,笔者按照单元任务与人文主题提示,从诵读、鉴赏、表达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鉴赏活动环节,笔者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任务:
任务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先结合词从题材、主题、手法、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整理出一份书面答案进行展示汇报。
任务2:借助相关资源,进行比较阅读,同学们请结合对这六首诗词的理解,从内容、形象、情感、风格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
该课例“1+X”的诗歌教学组合方式,任务1是“一篇精读苏词带两篇略读宋词”,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全是单篇教学,学生们学到的可能只是一种事实、一种表达、一种情感,而采用这种群文组合策略,就能够让很多知识点在比较阅读中得以清晰呈现。任务2则是以诗人为中心,串联起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带着诗人成长的印记,体现其不同时期的思想,这种“课内带课外”的组文方式能让学生对诗词作者有更透彻的了解,也能对他们的生活轨迹以及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达出一种阅读策略,不能只学习零碎的知识,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学会整合,才能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炼为系统性的知识。
3.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的阅读,掌握必备知识
众所周知,教考一致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以考定教”“以考糾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这样,关注试题的生成过程也是日常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说来,专家命题时,总是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特色,因文设题,并提供参考答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建构与命题专家深度研读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当好“读书种子”,是一个好办法,努力将读书成果渗透进日常课堂,也是重要路径,这样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阅读的“1+X”群文教学方式,便有了现实意义与必要价值。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五篇小说组成,可以采用“四位一体”法来落实教学任务:领会单元导语精神,细读课文文本,梳理学习提示,转化单元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教学流程框架。其间,笔者引入两篇鉴赏文章,一是张德明的《〈祝福〉中的社会方言、叙事模式与话语权力》摘编,二是吕荣端的《从叙事学角度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摘编,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任务:
《祝福》以“我”为叙述者将“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叙事结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以布尔金这个“我”作为叙述者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请简要说明这两篇课文的叙事结构并分析其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好处。并想一想,如果两篇课文全换成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写作,效果如何?
该课例启示我们一篇课文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一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生发,可以开发出不同的组合专题,而链接相关鉴赏文章,或引入高考试题、各地市模拟试题的最新开发成果,是学生掌握高考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的重要路径。值得提示的是,这种组合取决于授课者的视野与智慧,取决于授课者对高考试题“一核四层四翼”的领悟与思考,但既然是课文的解读,务必要在课标和教材的框架里进行,不能标新立异,为组合而组合。
三、教考合一的实施路径
所谓教考合一,指的是平时检测、期中期末试卷内容与教材内容大体一致。长期以来,高考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现象一直存在,大家习以为常,于是很多学校在起始年级就把目标瞄准高考,将语文教学窄化为应试教学,使语文教学进入了狭窄的胡同,必须予以矫正。
新教材教学怎样体现教考一致呢?这涉及到两个层面。
一是平时检测、期中期末试卷内容出自教材内容的占比应该在50%左右,比如默写内容可以完全出自教材,比如文言文、现代文阅读语段,完全可以以教材内容作为阅读语料,比如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渗透语文活动内容等等。我校“1+X”的群文教学模式,因其立足于课内的“1”,辐射课内外的“X”,可以确保“教的有考”“教的会考”。
二是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可以模仿高考,但不能机械模仿,而要将语文测试导向言语实践活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套用新课标话语,即“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做语文测试题目时觉得像自己平时在社会生活中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的样子。我校“1+X”的群文教学模式,以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辐射方式的生活化,契合“举一反三”的日常阅读行为,可以确保“教的有用”。
要做到教考一致,这取决于各校骨干教师的执着共识与地市区教研员的智慧担当。所幸的是,笔者所在地市正在探索着实践着“教考合一”,这是新教材之幸,也是师生之幸。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双线组元’单元编排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SZJ2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