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下学生学业压力大,语文课堂流于传统,学生沉默以对,文章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浅谈了课堂教学激励学习兴趣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流行语 创新 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程内容和安排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量加大,时间紧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上课不到20分钟,有的就开始“叛变”,东倒西歪的,看课外书的,搞小动作的,甚至窃窃私语的,甚至练成“支撑式”睡觉模式的……教师满腔热情贯注其中,学生却“默默无闻”。这种情况确实令人心痛和着急。
经过细心观察和冷静思考,我发现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30分钟之内,人的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谷”,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长时间约为13分钟。同时,我们的教材中,某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太过遥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容易陷入模式单一,语言平淡,缺乏激情的弊端。如此对于这些年轻活泼、追求时尚的青年学生来说,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坚守阵地”45分钟呢?
作为教师,如果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施有效的学习方式,深入发掘语文学习中的乐学资源,引领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授之有趣,学之有味的效果。
思考之余,我不断地进行摸索,现在就个人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流行语,满足学生猎奇心理
如今的高中生都是80末90初的一代,随着网络媒体业的发展,他们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追求新鲜时尚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潮流。另类的语言也是学生追捧的对象。针对此,我有意识地在语言上下工夫。
利用教学之余,我通过网络和报纸关注各类新闻时事,捕捉最新流行语和“雷人”新闻。在课堂教学中,当某些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乏味,学生开始“犯困”的时候,我就会适时地冒出一个流行语,如“山寨版”“雷人”等,并讲述一两个相关新闻事件,学生游离的心一下子又被拉了回来。
如今教师训斥学生大都是绷着一张严肃的脸,语如炮轰,学生低着头默默接受“垂训”,过后毛病“涛声依旧”。究其原因,学生抵触心理在起作用。而如果教导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进行,那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就拿最近的一次课堂教育来说吧。那天课上到一半,我发现两个学生又开始“挺”不住,眼睛迷糊起来了。找一个机会我话题一转“同学们知道今年春晚最红的明星是谁吗?”谈到明星,很多学生马上抬起头睁大了眼睛。有同学甚至开始兴奋的发表了意见。“刘谦”、“周杰伦”“小沈阳”,……一个个明星的名字从他们的嘴里冒出来。“那大家知道今年春晚最时髦的流行语是什么吗?”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我趁机作文章“小沈阳的那几句话滑稽搞笑,但对我们其实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眼睛一闭一睁,一节课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我继续把握时机“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学生最悲哀的想法是什么吗?那就是‘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下课了还没睡醒,最最痛苦的事是睡醒了还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是上课了睡不着’”。整个教室乐开了花。
从此以后,我的课上睡觉的现象消失了。而在之后的教学中尝到了甜头的我总会不失时机的冒出几句时髦话,课堂上经常是欢声笑语,学生开始期待上语文课了。
二、变化创新教学策略,保持学生“兴奋学习”的状态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
下面略举几例:
1.活跃课堂,全新设计
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不能满足于书本和已有的程序经验,应主动探究学生心理,探索满足学生兴趣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怕写作文的学生有,怕唱流行歌曲的学生恐怕没有。流行歌曲,中学生喜闻乐见。而作文,天然地与生活紧密相联。唱歌是用合着旋律的歌词来表情达意,写文章则是用文字来作无声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前高考作文那种文必屈原、苏轼、柳永等“拟写古人,堆积辞藻”的文风已经不再受到青睐,作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么一想,我决定指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引进流行歌曲,以使文章增添色彩。
第一步,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行歌曲这一泓“源头活水”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灵动的语言和高超的技巧,中学生不仅可以唱好歌,用好词,更要理解感悟,吸收消化,活学活用,让自己的作文能力乘着歌声的翅膀,越飞越高……
第二步,收集整理,为学生所用。
好的歌词,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其内容之丰富,足可表现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学生没时间搜集绝妙歌词怎么办?老师布置任务:每人收集10句好歌词。几个班级学习骨干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亲情,友情,爱情,一应俱全;人生感悟,理想追求,意志品质,琳琅满目;爱国、爱乡、爱家,精彩纷呈。字字珠矶,句句感人。一百多句,印成资料,资源共享,皆大欢喜,聊解“无米炊”之急。
第三步,指导记忆,让歌曲流荡心中。
在歌声中背牢古诗词。化用古诗词或直接将古诗词谱上曲的流行歌曲不少。如《在水一方》(由《诗经》中的《蒹葭》改词)、《一江春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长相思》(白居易词)、《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别亦难》(李商隐诗)、《明月几时有》(苏轼词)、《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满江红》(岳飞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送别》(李叔同)、《海韵》(徐志摩诗)、《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红楼梦》插曲等。学生搜集整理后,按年代分组记录,吟唱背诵。
第四步,指导使用,让作文“歌声朗朗”。
(1)歌名(歌词)作题,眉眼传情。
如以“母爱”为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白发亲娘》、《懂你》、《真的爱你》。
(2)起始转承,自然别致。
如写友情,以臧天朔的“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开头,亲切自然,情感真挚,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先声夺人。
(3)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如写“成长的烦恼”,以一句邓丽君的“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开头,奠定感情基调,扣题贴切,自然引出下文对成长中碰到的烦恼事及情感的变化过程。结尾处再以歌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升华主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显丰满,寓意更深刻。
2.开放课堂,个性体验
语文因开放而精彩,在开放中播撒给学生快乐的种子。
在我的教室里,有摆满书刊杂志的“图书角”,也有栽花种草养着蛐蛐的“生物角”,还有供学生发表观点见解的“寄语角”。
在学习话剧这一单元,我没有按照传统教法进行简单的疏通,而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1)布置学生课后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分组分角色进行话剧表演,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加入表演;
(3)表演后,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根据自身的表演体会进行人物形象的评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三个充满挑战的开放性实践环节之后,全篇内容已经了然于胸,教学目标已完全达到。
三、拓展探究,让学生展开想象去自主思考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善于引导,设置灵活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想象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学习《祝福》中我设置了这么些问题“假如阿毛没有被狼叼去,假如没有改嫁,假如‘我’告诉她世界上是没有鬼的……,那么你认为祥林嫂的命运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会,那她的命运又是怎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反应激烈,议论不休。最后我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议论文。这样不但锻炼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学生很积极地参与,真是一举多得。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文章的直接来源,文章是生活在人们头脑里的产物。语文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努力帮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大自然延伸,向学生的心灵延伸。
把握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语文看成是趣事、乐事,语文课堂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作者简介:蔡建东,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教师。
【关键词】流行语 创新 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程内容和安排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量加大,时间紧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上课不到20分钟,有的就开始“叛变”,东倒西歪的,看课外书的,搞小动作的,甚至窃窃私语的,甚至练成“支撑式”睡觉模式的……教师满腔热情贯注其中,学生却“默默无闻”。这种情况确实令人心痛和着急。
经过细心观察和冷静思考,我发现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30分钟之内,人的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谷”,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长时间约为13分钟。同时,我们的教材中,某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太过遥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容易陷入模式单一,语言平淡,缺乏激情的弊端。如此对于这些年轻活泼、追求时尚的青年学生来说,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坚守阵地”45分钟呢?
作为教师,如果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施有效的学习方式,深入发掘语文学习中的乐学资源,引领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授之有趣,学之有味的效果。
思考之余,我不断地进行摸索,现在就个人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流行语,满足学生猎奇心理
如今的高中生都是80末90初的一代,随着网络媒体业的发展,他们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追求新鲜时尚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潮流。另类的语言也是学生追捧的对象。针对此,我有意识地在语言上下工夫。
利用教学之余,我通过网络和报纸关注各类新闻时事,捕捉最新流行语和“雷人”新闻。在课堂教学中,当某些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乏味,学生开始“犯困”的时候,我就会适时地冒出一个流行语,如“山寨版”“雷人”等,并讲述一两个相关新闻事件,学生游离的心一下子又被拉了回来。
如今教师训斥学生大都是绷着一张严肃的脸,语如炮轰,学生低着头默默接受“垂训”,过后毛病“涛声依旧”。究其原因,学生抵触心理在起作用。而如果教导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进行,那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就拿最近的一次课堂教育来说吧。那天课上到一半,我发现两个学生又开始“挺”不住,眼睛迷糊起来了。找一个机会我话题一转“同学们知道今年春晚最红的明星是谁吗?”谈到明星,很多学生马上抬起头睁大了眼睛。有同学甚至开始兴奋的发表了意见。“刘谦”、“周杰伦”“小沈阳”,……一个个明星的名字从他们的嘴里冒出来。“那大家知道今年春晚最时髦的流行语是什么吗?”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我趁机作文章“小沈阳的那几句话滑稽搞笑,但对我们其实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眼睛一闭一睁,一节课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我继续把握时机“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学生最悲哀的想法是什么吗?那就是‘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下课了还没睡醒,最最痛苦的事是睡醒了还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是上课了睡不着’”。整个教室乐开了花。
从此以后,我的课上睡觉的现象消失了。而在之后的教学中尝到了甜头的我总会不失时机的冒出几句时髦话,课堂上经常是欢声笑语,学生开始期待上语文课了。
二、变化创新教学策略,保持学生“兴奋学习”的状态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
下面略举几例:
1.活跃课堂,全新设计
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不能满足于书本和已有的程序经验,应主动探究学生心理,探索满足学生兴趣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怕写作文的学生有,怕唱流行歌曲的学生恐怕没有。流行歌曲,中学生喜闻乐见。而作文,天然地与生活紧密相联。唱歌是用合着旋律的歌词来表情达意,写文章则是用文字来作无声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前高考作文那种文必屈原、苏轼、柳永等“拟写古人,堆积辞藻”的文风已经不再受到青睐,作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么一想,我决定指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引进流行歌曲,以使文章增添色彩。
第一步,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行歌曲这一泓“源头活水”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灵动的语言和高超的技巧,中学生不仅可以唱好歌,用好词,更要理解感悟,吸收消化,活学活用,让自己的作文能力乘着歌声的翅膀,越飞越高……
第二步,收集整理,为学生所用。
好的歌词,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其内容之丰富,足可表现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学生没时间搜集绝妙歌词怎么办?老师布置任务:每人收集10句好歌词。几个班级学习骨干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亲情,友情,爱情,一应俱全;人生感悟,理想追求,意志品质,琳琅满目;爱国、爱乡、爱家,精彩纷呈。字字珠矶,句句感人。一百多句,印成资料,资源共享,皆大欢喜,聊解“无米炊”之急。
第三步,指导记忆,让歌曲流荡心中。
在歌声中背牢古诗词。化用古诗词或直接将古诗词谱上曲的流行歌曲不少。如《在水一方》(由《诗经》中的《蒹葭》改词)、《一江春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长相思》(白居易词)、《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别亦难》(李商隐诗)、《明月几时有》(苏轼词)、《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满江红》(岳飞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送别》(李叔同)、《海韵》(徐志摩诗)、《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红楼梦》插曲等。学生搜集整理后,按年代分组记录,吟唱背诵。
第四步,指导使用,让作文“歌声朗朗”。
(1)歌名(歌词)作题,眉眼传情。
如以“母爱”为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白发亲娘》、《懂你》、《真的爱你》。
(2)起始转承,自然别致。
如写友情,以臧天朔的“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开头,亲切自然,情感真挚,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先声夺人。
(3)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如写“成长的烦恼”,以一句邓丽君的“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开头,奠定感情基调,扣题贴切,自然引出下文对成长中碰到的烦恼事及情感的变化过程。结尾处再以歌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升华主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显丰满,寓意更深刻。
2.开放课堂,个性体验
语文因开放而精彩,在开放中播撒给学生快乐的种子。
在我的教室里,有摆满书刊杂志的“图书角”,也有栽花种草养着蛐蛐的“生物角”,还有供学生发表观点见解的“寄语角”。
在学习话剧这一单元,我没有按照传统教法进行简单的疏通,而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1)布置学生课后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分组分角色进行话剧表演,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加入表演;
(3)表演后,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根据自身的表演体会进行人物形象的评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三个充满挑战的开放性实践环节之后,全篇内容已经了然于胸,教学目标已完全达到。
三、拓展探究,让学生展开想象去自主思考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善于引导,设置灵活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想象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学习《祝福》中我设置了这么些问题“假如阿毛没有被狼叼去,假如没有改嫁,假如‘我’告诉她世界上是没有鬼的……,那么你认为祥林嫂的命运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会,那她的命运又是怎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反应激烈,议论不休。最后我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议论文。这样不但锻炼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学生很积极地参与,真是一举多得。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文章的直接来源,文章是生活在人们头脑里的产物。语文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努力帮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大自然延伸,向学生的心灵延伸。
把握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语文看成是趣事、乐事,语文课堂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作者简介:蔡建东,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