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而水有流泄之美。瀑布江海风云急雨的流转飞动所表现出的生动气韵与书法艺术极其相近。大自然中水的灵性,为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使水的精神融合在书法线条的变化中,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学习书法需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关注书法的文化内涵,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
关键词:水;书法;行云流水;积累;水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32-1中国书法是植根于古老的华夏土壤之上、是一门按照美的规律应用线条的变化和其他手段来塑造的一门形象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一说到水,我们脑海里就会出现海洋、河流或是每天的饮用水。在这个被称为“家园”的星球上,有大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水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在水的灵性中孕育出来的人类,自始就与水相互依存,水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超过世间其它万物。
而就水本身而言,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重要。从甲骨文我们就可以看出,甲骨文的美在于自然及自然中所渗透出来的人文精神,自然则把文字和书法拉近人情世俗。古人懂得如何去理解自然、欣赏自然,并把自然之美移入艺术,使感受和创造实现新的价值。先民们遵从自然造物,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大量经验,形象地把每一线条表现的生动凝练、朴实无华。甲骨文中的“水”字,就是由三条流水线构成,显然这是人们根据秀丽的自然景象,在长期的实践中而造出的象形文字。大自然中水的灵性,为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使书法线条的变化更融合了水的精神。从此,中国书法的笔划都是以跳动的线条美来表现,这也充分说明先民们早已把水的动态流线形象引进了书法艺术里。
行云流水常用来形容文章、诗文、书法线条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而这一词也恰恰阐明了书法与水之间潜在的依存关系。书法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而水有流泄之美,瀑布江海风云急雨的流转飞动所表现出的生动气韵与书法艺术及其相近,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江海暴涨时的奔泻、瀑布倾泻时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流云飞动时的飘逸等无不对中国书法艺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送高闲上人序》说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充分说明了张旭狂草奔放壮观、奇幻神逸的特点与其纵情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自然和谐美景,流觞曲水之闲情逸致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诞生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诗人创作需要得江海山川之助,书法家的创作也同样要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并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之美加深对书法的理解,然后通过“顿悟”激发,启迪创造书法之美的灵感,使书法艺术产生质的飞跃。
静水流深、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上善若水、真水无香、水滴石穿、海纳百川等这些或形容水或与水有关的词语包括诗句都让人在感受大自然无穷魅力的同时又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学习书法正需要有水的精神。
一般来说书法风格的形成期是在35岁左右,50岁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书法中大千变化的黑白世界,所依托之物无外乎半池香墨、一管柔毫和三尺素练。如何驾驭这些简单的工具而创造出真正的书法作品,那大概是:经过大量艰苦训练的同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去摸爬滚打,将这一切熔铸成自己的艺术作品。
在书法学养论中,“学”与“养”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前者指书法家必须有字外功夫,即从书法以外的一切方面吸取营养、积累学问。后者则指将这种营养化入自己的人格之中,以养成超凡脱俗的气质。从而使书法创作自有一番深厚而耐人咀嚼的情趣和意境。 “学”的关键就是“读万卷书”。苏东坡曾语“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说明下死功夫“于字内求字”无异于徒费年月,而与书法之外,读万卷书,潜心修炼,摒除杂念,不断沉淀自己,把所学化入自己的人格,厚积薄发,将这一切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才能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倘若只在字本身上下功夫,而缺乏文学、绘画、诗词等方面的修养,则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妙之境。黄庭坚指出苏轼书法的可贵之处:……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所重。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尔”的奥妙了。苏东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那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佳句,而他所形成的书法品格与水的自我沉淀、汲取各方面营养于一身的特质不谋而合。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学习书法是件远大的事情,必须用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它不仅需要那行云流水、动情于自然的奥妙,更需要像水一样能沉下去,形成最具包容的性情。
参考文献:
[1]赵振乾.大学书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从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3]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作者简介:
李梦影,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水;书法;行云流水;积累;水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32-1中国书法是植根于古老的华夏土壤之上、是一门按照美的规律应用线条的变化和其他手段来塑造的一门形象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一说到水,我们脑海里就会出现海洋、河流或是每天的饮用水。在这个被称为“家园”的星球上,有大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水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在水的灵性中孕育出来的人类,自始就与水相互依存,水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超过世间其它万物。
而就水本身而言,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重要。从甲骨文我们就可以看出,甲骨文的美在于自然及自然中所渗透出来的人文精神,自然则把文字和书法拉近人情世俗。古人懂得如何去理解自然、欣赏自然,并把自然之美移入艺术,使感受和创造实现新的价值。先民们遵从自然造物,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大量经验,形象地把每一线条表现的生动凝练、朴实无华。甲骨文中的“水”字,就是由三条流水线构成,显然这是人们根据秀丽的自然景象,在长期的实践中而造出的象形文字。大自然中水的灵性,为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使书法线条的变化更融合了水的精神。从此,中国书法的笔划都是以跳动的线条美来表现,这也充分说明先民们早已把水的动态流线形象引进了书法艺术里。
行云流水常用来形容文章、诗文、书法线条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而这一词也恰恰阐明了书法与水之间潜在的依存关系。书法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而水有流泄之美,瀑布江海风云急雨的流转飞动所表现出的生动气韵与书法艺术及其相近,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江海暴涨时的奔泻、瀑布倾泻时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流云飞动时的飘逸等无不对中国书法艺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送高闲上人序》说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充分说明了张旭狂草奔放壮观、奇幻神逸的特点与其纵情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自然和谐美景,流觞曲水之闲情逸致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诞生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诗人创作需要得江海山川之助,书法家的创作也同样要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并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之美加深对书法的理解,然后通过“顿悟”激发,启迪创造书法之美的灵感,使书法艺术产生质的飞跃。
静水流深、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上善若水、真水无香、水滴石穿、海纳百川等这些或形容水或与水有关的词语包括诗句都让人在感受大自然无穷魅力的同时又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学习书法正需要有水的精神。
一般来说书法风格的形成期是在35岁左右,50岁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书法中大千变化的黑白世界,所依托之物无外乎半池香墨、一管柔毫和三尺素练。如何驾驭这些简单的工具而创造出真正的书法作品,那大概是:经过大量艰苦训练的同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去摸爬滚打,将这一切熔铸成自己的艺术作品。
在书法学养论中,“学”与“养”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前者指书法家必须有字外功夫,即从书法以外的一切方面吸取营养、积累学问。后者则指将这种营养化入自己的人格之中,以养成超凡脱俗的气质。从而使书法创作自有一番深厚而耐人咀嚼的情趣和意境。 “学”的关键就是“读万卷书”。苏东坡曾语“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说明下死功夫“于字内求字”无异于徒费年月,而与书法之外,读万卷书,潜心修炼,摒除杂念,不断沉淀自己,把所学化入自己的人格,厚积薄发,将这一切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才能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倘若只在字本身上下功夫,而缺乏文学、绘画、诗词等方面的修养,则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妙之境。黄庭坚指出苏轼书法的可贵之处:……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所重。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尔”的奥妙了。苏东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那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佳句,而他所形成的书法品格与水的自我沉淀、汲取各方面营养于一身的特质不谋而合。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学习书法是件远大的事情,必须用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它不仅需要那行云流水、动情于自然的奥妙,更需要像水一样能沉下去,形成最具包容的性情。
参考文献:
[1]赵振乾.大学书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从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3]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作者简介:
李梦影,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