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基于“课情和学情”的多维知识整合;基于“问题和任务”的思维活动;基于“过程和对象”的持续评价与反馈三个方面着手,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策略:整合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积累建构。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质疑。驱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辨析。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反思调整,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语文课堂 引导策略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理解不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而深度学习却能弥补浅层学习的不足,使学生主动批建构地学习。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运用深度学习原理,从教师引导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1﹞《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语文课堂教学应围绕课标要求,寻求最适合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而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强调学习者主动性和批判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必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以及自我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引导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一词的解释是:带领;带着人向着某个目标行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指教师带领着学生朝着某个语文目标行动,引导学生积累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3﹞深度学习的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活动者,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4﹞在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活动者,更是引导者。教师要具有作为引导者的基本素养,熟悉课程以及相关的知识,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活动要有整体的预设,能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度,使学生学会主动的思考积极的联系,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课堂引导策略
(一)基于“课情和学情”的多维知识整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当前学生积累不足以让其深度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主动整合知识,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首先,教师应熟知教材,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情况下,整合多维知识,梳理知识体系,开发编制学习资料。为新旧知识的链接和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以八上语文《湖心亭看雪》为例:
学情课情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课程八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有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文言字词教学上要注意“扶”“放”的尺度,应把现代文教学理念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之中。
知识整合内容:
1.列出描写西湖和雪景的诗句
2.填写作者信息
3.掌握文言字词句
4.了解“白描手法”
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学生把课内外知识与具体的文本情境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整合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孤立、零散、碎片的知识通过整合,重新建构存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份学生的整合资料。
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文言字词进行分类整理,他的文言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重新的建构,他们的文言知识体系得以加固。
(二) 基于“问题和任务”的思维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
基于“问题和任务”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它决定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而设计。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精心备课,合理的安排各个认知层次的问题,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整体流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抓住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1.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提高思维的深度
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又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的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以开发。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1)教学媒介的运用,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适度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教师如能先播放《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让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潜移默化中会激发对贝多芬人生的兴趣,老师根据音乐提出“命运在敲门” 。而让学生产生的问题是“命运为什么在敲门”,“命运敲的是什么样的门”,那么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甚至从罗曼·罗兰的《巨人传》中寻找更详细答案的欲望,学生思维活动被激发,课堂学习就有了深度。 2)平等师生对话的开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时学生的思维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同时采取课堂追问、点拨等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新课堂。如: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如此的理直气壮践踏弟弟的劳动成果,这底气是哪来的?这时教师就要结合材料,适时点拨:那时的“我”由于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影响,认为游戏是妨碍学业的活动,是与学习格格不入的,弟弟做风筝是一件没出息的事,作为兄长管教弟弟理所应当,底气十足。通过点拨学生对封建社会思想封建礼教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学生又提出问题:那么 “我”为什么又想弥补儿时对弟弟造成的精神虐杀,以及因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而感到的无限悲哀?问题一个接一个,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思维火花一次次被点燃。
3)问题情境的创设,启迪学生高阶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文本细微处、矛盾处、分歧处、反常处质疑,深入文本,启迪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度。如:鲁迅小说《故乡》中,中年闰土来看望儿时的好友迅哥儿时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句话并不艰深,阅读时常常会被忽略,殊不知这省略号就是艺术的空白,具有情感和思想的张力,教师应该抓住这细微处,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语境思考。﹝5﹞鼓励学生在辨别中探究,在争论中发展,提高思维的厚度。
2.驱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提高思维的厚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取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隐含在任务中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知识点来驱动学生主动思考,驱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批判地建构。比如学习了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中的第一则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新闻的知识,自学第二则新闻,并以学生小课堂的形式呈现,在具体的思维行动中,学生对新闻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三)基于“过程和对象”的持续评价与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1.做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成长记录或档案袋的方式,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的反思、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等,使学生在评价反思中成长。
2.写评价手册,开展持续、多元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可以做评价手册,记录评价结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持续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以下是一份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记录表:
通过这张表格的持续填写,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某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便于查漏补缺,促进深度学习。
3.进行课堂观察,及时反馈学生课堂表现
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反馈,以便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我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5(9):7.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3]《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J].电化教育研究,2009(2):23-26《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10
[4]《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语文课堂 引导策略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理解不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而深度学习却能弥补浅层学习的不足,使学生主动批建构地学习。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运用深度学习原理,从教师引导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1﹞《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语文课堂教学应围绕课标要求,寻求最适合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而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强调学习者主动性和批判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必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以及自我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引导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一词的解释是:带领;带着人向着某个目标行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指教师带领着学生朝着某个语文目标行动,引导学生积累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3﹞深度学习的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活动者,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4﹞在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活动者,更是引导者。教师要具有作为引导者的基本素养,熟悉课程以及相关的知识,能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活动要有整体的预设,能适时、适度、适量的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度,使学生学会主动的思考积极的联系,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课堂引导策略
(一)基于“课情和学情”的多维知识整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当前学生积累不足以让其深度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主动整合知识,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首先,教师应熟知教材,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情况下,整合多维知识,梳理知识体系,开发编制学习资料。为新旧知识的链接和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以八上语文《湖心亭看雪》为例:
学情课情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课程八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有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文言字词教学上要注意“扶”“放”的尺度,应把现代文教学理念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之中。
知识整合内容:
1.列出描写西湖和雪景的诗句
2.填写作者信息
3.掌握文言字词句
4.了解“白描手法”
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学生把课内外知识与具体的文本情境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整合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孤立、零散、碎片的知识通过整合,重新建构存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份学生的整合资料。
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文言字词进行分类整理,他的文言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重新的建构,他们的文言知识体系得以加固。
(二) 基于“问题和任务”的思维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
基于“问题和任务”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它决定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而设计。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精心备课,合理的安排各个认知层次的问题,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整体流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抓住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1.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提高思维的深度
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又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的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以开发。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1)教学媒介的运用,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适度的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教师如能先播放《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让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潜移默化中会激发对贝多芬人生的兴趣,老师根据音乐提出“命运在敲门” 。而让学生产生的问题是“命运为什么在敲门”,“命运敲的是什么样的门”,那么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甚至从罗曼·罗兰的《巨人传》中寻找更详细答案的欲望,学生思维活动被激发,课堂学习就有了深度。 2)平等师生对话的开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时学生的思维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同时采取课堂追问、点拨等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新课堂。如: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如此的理直气壮践踏弟弟的劳动成果,这底气是哪来的?这时教师就要结合材料,适时点拨:那时的“我”由于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影响,认为游戏是妨碍学业的活动,是与学习格格不入的,弟弟做风筝是一件没出息的事,作为兄长管教弟弟理所应当,底气十足。通过点拨学生对封建社会思想封建礼教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学生又提出问题:那么 “我”为什么又想弥补儿时对弟弟造成的精神虐杀,以及因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而感到的无限悲哀?问题一个接一个,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思维火花一次次被点燃。
3)问题情境的创设,启迪学生高阶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文本细微处、矛盾处、分歧处、反常处质疑,深入文本,启迪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度。如:鲁迅小说《故乡》中,中年闰土来看望儿时的好友迅哥儿时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句话并不艰深,阅读时常常会被忽略,殊不知这省略号就是艺术的空白,具有情感和思想的张力,教师应该抓住这细微处,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语境思考。﹝5﹞鼓励学生在辨别中探究,在争论中发展,提高思维的厚度。
2.驱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提高思维的厚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取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隐含在任务中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知识点来驱动学生主动思考,驱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批判地建构。比如学习了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中的第一则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新闻的知识,自学第二则新闻,并以学生小课堂的形式呈现,在具体的思维行动中,学生对新闻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三)基于“过程和对象”的持续评价与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1.做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成长记录或档案袋的方式,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的反思、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等,使学生在评价反思中成长。
2.写评价手册,开展持续、多元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可以做评价手册,记录评价结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持续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以下是一份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记录表:
通过这张表格的持续填写,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某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便于查漏补缺,促进深度学习。
3.进行课堂观察,及时反馈学生课堂表现
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反馈,以便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我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过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5(9):7.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3]《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J].电化教育研究,2009(2):23-26《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10
[4]《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