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软件的流行,给高等教育增添了新的特点。如何在信息时代做好高校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若干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信息时代,如何改进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网络;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71-03
过去几十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衍生了以无线通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社交网络为平台,以微观通信和自媒体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舆论表达和交流的新潮流,其特征是参与度广、实时性高、话题性强,高校的青年学生以其对新技术的快速掌握和独特理解、极活跃的思维和极高的积极性成为网络信息和舆论制造的重要群体[1]。社会和生物心理学表明,青年学生由于其社会和生活经历相对单纯、处理问题的经验相对缺乏,心理发展相对不成熟,承受能力较弱,当网络成为他们最为便利和熟练的工具后,青年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各种情绪表达在网络上,并与网络产生密切的互动,从而形成受到网络影响的各种观念。教育的目的综合而言有两个:教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网络技术为教授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降低了教育的门槛,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方面,方便快捷的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提供正能量,也能够提供同等甚至更大的负能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抑制负能量在青年学生中的产生和传播,扩展和发扬正能量,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2]。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点
网络技术从最早以提供少量数据共享的低速局域网,经过快速局域网、低速广域网、高速广域网的阶段式发展,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沟通和交流的网络平台,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网络又和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尤其是通过已经非常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构建了一个可以随时沟通、随时发表看法的平台,如飞速发展的facebook、微信、QQ、微博等工具软件,这个平台的影响是巨大、迅猛和长远的,它完全解构了中国古人理想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世界,将全世界变成了一个我可以看见人人,人人可以看见我,我可以影响别人,别人可以影响我的紧密结合的小村落,大大提高了沟通的密度和频度,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无论人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如何与这样的世界共存,都已经成为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课题[3]。在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具有以下比较鲜明的特点。
1.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已经成为几乎每个学生的标准配备,这些设备都可以方便地接入到网络中,而且无线网络的技术还在迅猛地发展,2G手机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3G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4G手机也已经崭露头角,速度越来越快,从最早的语音通信,到后来的网页(图片)浏览,再到现在的视频观看,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意味着网络技术更深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网络上查资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广受欢迎;课余时间玩游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游戏的通关秘籍也已经成为重要的谈资;上下学的时间,坐地铁和公交的时候,都是玩游戏或者浏览的好时段,学生们日益成为“低头族”和“指尖族”,甚至导致“鼠标手”等新的疾病高发;网上阅读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已经成就了若干网络作家,由于网络阅读的快捷、低费用,其阅读量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纸质书籍;而现在,网上购物也已经成为一种便宜、快捷的购物新时尚,根据艾瑞(iResearch)咨询集团公司即将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我国2013年的网络购物总规模达到了1.85万亿元。还有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租房、订火车票/机票、旅游,甚至看电影、预约饭店、出行的导航,都会使用到网络,使用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下意识动作和思维。
2.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信息舆论形成的重要参与力量。人类具有天然的社会性,当技术手段发展成熟之后,用于社交目的的软件必然成为潮流和趋势。青年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加上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基础,因此,必定会成为网络社交用户的重要群体。数据表明,大学生和附近年龄段的学生(18~25岁)已经成为腾讯QQ软件、人人网等著名社交网络的主体活跃账户(用户),在网络上,青年学生交流技术问题和关心的相关事项(出国、旅游等)、交流情感(聊天、交友、写微博等)、娱乐消遣(看电影、听歌、玩游戏等),借助网络,他们能够获得许多鲜活的知识,使他们获得成长的多元养分。另外一方面,青年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既有快速的反应,又有深入的思考,在网络上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通过学生参与而使网络的思想或者娱乐精神辐射得更加宽广,因此,青年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
3.网络新潮流、新思想以及新名词等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他们也不乏深入的思考,不仅新的媒介形式能够吸引他们,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思想也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关心网络上表述的事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参与辩论和论证,并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去坚决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大部分的青年学生在此类事件中都有着抛却功利的“赤子之心”,支持弱者、伸张正义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在青年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
4.网络与包括高等教育的整个世界的互动性极强。快速、便捷地实现互联是网络的本质属性和技术发展目的之所在,社交软件进一步使得信息的交互更加容易,降低了使用门槛,他们使得交流的终端扩展到了每一个人触手可及的地方,随着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社交软件的使用,终于完成了信息从源到端最方便的发布和从端到源的最便捷的回馈。
二、教学的本质与教师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参在其所著的《大学》中,提出了学生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具有内在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阶段性的联系,通过学习和加强修养,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修养的人、有知识的人。老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宋韩愈在其著名的“师说”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师范教育的“师范”两个字的意思实际上包含“师”(教授)和“范”(典范)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有人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有人说“学为人师,世为人范”,无论如何,教师的作用基本有两个:传授科学知识,指导人生方向和处事方式。面对新信息时代网络及其发达的社会环境,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便利和条件,学习和加强新的互动方式,补充学习新鲜营养,掌握学生热点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词汇,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和建立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观念,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变单向输出为多向交流,从照本宣科式转变为讨论提高式。传统上的教育为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难以跟着老师的思路。这样,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如思辨、逻辑论证都没有了,很容易让学生只记住最终的结果,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对知识的举一反三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治学习惯,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现代教育应加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仅对某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甚至可以对知识的外延方面提出质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
2.变管理式教育为疏导式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还是偏重于行政管理,由于学校本身存在着行政级别,社会活动中的行政干预行为也很普遍,应该说,这是一种中国人最得心应手的管理手段,学校从行政上几乎包办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小到学生的注册、食宿,大到学生的课程选择和专业设置,这种手段的优点效率较高,付出的代价则是约束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跨系选择变得困难,因此,学校的教育应当提倡密切结合社会和实际需求,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及早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项目中,鼓励学生积极通过网络等手段,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做调查研究,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判断自己的专业发展,及早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学生摆脱老师的拐棍,及早形成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变专科知识传授为多学科混合,以专科为重点的方式。现代科学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分类,对于刚接触科学分类的学生,容易造成学习了很久但并不能充分理解和灵活利用学到的知识,参加工作后才从头去学习和再认识所学专业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多做功课,从广度入手,为学生建立专业的知识框架,寻找到知识在框架中的坐标,才有可能掌握学习的专业知识的作用、价值、背景等,才能将知识学活,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通过网络,及时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专科知识时存在的困惑、难点,制定合理的教案,结合学生能够理解的背景知识,给出本专业所涉猎的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使学生及时准确把握所讲授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广泛理解相关学科的同时,掌握本专业的重点和核心关键知识点。
4.结合社会实际,变死教材为活教材。知识来自于并高于生活和社会,任何时代的社会生活中都蕴藏着无数鲜活的知识和智慧。一些高校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专注于课本知识的讲述,而不能及时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普遍应用的其他知识及时和紧密地结合到讲述的课程中,从而造成授课内容枯燥无味,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哈欠连天,这样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消化和吸收应用技术发展,并善于利用当前的突出热点科技话题,将相关知识很好地结合在教案中,不光给学生压缩饼干,还要及时给他们补充新鲜蔬菜和肉类,荤素搭配,调制出一份可口而营养丰富的大餐,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5.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范”正己,榜样示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都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老师也不能置身事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也更多,在学生产生悲观自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网络中的负面能量会更加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判断力,这时,除了虚拟的网络之外,他们也不断地在周围的同学中、老师中寻找参考系和坐标,寻找榜样。因此,要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自然标杆的老师,首先要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遵守社会道德约束,坚持原则,自觉成为一个能够经得起社会考验的人,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威信,不负于师范的“范”。
6.把握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脉搏,及时介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新事物永远层出不穷,并且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学生和老师由于成长时代、背景的不同,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天壤之别,一般而言,由于老师的社会经历和理解力较强,对于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措施相对成熟、稳定,但学生的看法一方面有的时候偏激,但另一方面往往更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防止自己产生消极放弃的想法,不去主动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简单否定,简单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堵塞学生的激情,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就像放风筝一样,拉得太紧不能飞翔,彻底放手则会失控,而要把握其中的尺度,就需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生活中去,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各种群(QQ群、微信群),加入朋友圈等等,使用化名,和他们平等地交流,把他们当作朋友,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教育落实在细节上,这样才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7.在新信息时代掌握话语权。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词汇,有知识、有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学生是新媒体的重要使用和参与群体,理解他们的思想,熟练运用他们的词汇,能够使教育者更加便捷和有效地开展教育和引导活动,在他们创造或者引导的话题中,使用新词汇,利用新思想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主动发起有利于教育实施的新话题,通过逻辑、思辨、实际验证等验证效果,主动站在新信息时代的前列。
无论教育的形式和工具如何发展,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仍然是为我们的社会、国家、民族培养有用而且合格的公民,把握这个方向,就能够在新时代里,积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使得教育能够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葛鉴威,孙增光.浅谈网络生活模式对高校稳定的挑战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2,(27):188-189.
[2]王奕.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J].俪人(教师),2013,(20):34-35.
[3]姜开达,孙强.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3,(Z1):51-52.
[4]夏燕君.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调查分析[J].商,2013,(6):191.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陈艳(1972-),女,北京农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PHR-201107135)。
关键词:信息网络;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71-03
过去几十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衍生了以无线通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社交网络为平台,以微观通信和自媒体为表现形式的社会舆论表达和交流的新潮流,其特征是参与度广、实时性高、话题性强,高校的青年学生以其对新技术的快速掌握和独特理解、极活跃的思维和极高的积极性成为网络信息和舆论制造的重要群体[1]。社会和生物心理学表明,青年学生由于其社会和生活经历相对单纯、处理问题的经验相对缺乏,心理发展相对不成熟,承受能力较弱,当网络成为他们最为便利和熟练的工具后,青年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各种情绪表达在网络上,并与网络产生密切的互动,从而形成受到网络影响的各种观念。教育的目的综合而言有两个:教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网络技术为教授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降低了教育的门槛,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方面,方便快捷的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提供正能量,也能够提供同等甚至更大的负能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抑制负能量在青年学生中的产生和传播,扩展和发扬正能量,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2]。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点
网络技术从最早以提供少量数据共享的低速局域网,经过快速局域网、低速广域网、高速广域网的阶段式发展,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沟通和交流的网络平台,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网络又和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尤其是通过已经非常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构建了一个可以随时沟通、随时发表看法的平台,如飞速发展的facebook、微信、QQ、微博等工具软件,这个平台的影响是巨大、迅猛和长远的,它完全解构了中国古人理想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世界,将全世界变成了一个我可以看见人人,人人可以看见我,我可以影响别人,别人可以影响我的紧密结合的小村落,大大提高了沟通的密度和频度,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无论人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如何与这样的世界共存,都已经成为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课题[3]。在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具有以下比较鲜明的特点。
1.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已经成为几乎每个学生的标准配备,这些设备都可以方便地接入到网络中,而且无线网络的技术还在迅猛地发展,2G手机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3G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4G手机也已经崭露头角,速度越来越快,从最早的语音通信,到后来的网页(图片)浏览,再到现在的视频观看,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意味着网络技术更深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网络上查资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广受欢迎;课余时间玩游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游戏的通关秘籍也已经成为重要的谈资;上下学的时间,坐地铁和公交的时候,都是玩游戏或者浏览的好时段,学生们日益成为“低头族”和“指尖族”,甚至导致“鼠标手”等新的疾病高发;网上阅读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已经成就了若干网络作家,由于网络阅读的快捷、低费用,其阅读量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纸质书籍;而现在,网上购物也已经成为一种便宜、快捷的购物新时尚,根据艾瑞(iResearch)咨询集团公司即将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我国2013年的网络购物总规模达到了1.85万亿元。还有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租房、订火车票/机票、旅游,甚至看电影、预约饭店、出行的导航,都会使用到网络,使用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下意识动作和思维。
2.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信息舆论形成的重要参与力量。人类具有天然的社会性,当技术手段发展成熟之后,用于社交目的的软件必然成为潮流和趋势。青年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加上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基础,因此,必定会成为网络社交用户的重要群体。数据表明,大学生和附近年龄段的学生(18~25岁)已经成为腾讯QQ软件、人人网等著名社交网络的主体活跃账户(用户),在网络上,青年学生交流技术问题和关心的相关事项(出国、旅游等)、交流情感(聊天、交友、写微博等)、娱乐消遣(看电影、听歌、玩游戏等),借助网络,他们能够获得许多鲜活的知识,使他们获得成长的多元养分。另外一方面,青年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既有快速的反应,又有深入的思考,在网络上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通过学生参与而使网络的思想或者娱乐精神辐射得更加宽广,因此,青年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
3.网络新潮流、新思想以及新名词等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他们也不乏深入的思考,不仅新的媒介形式能够吸引他们,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思想也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关心网络上表述的事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参与辩论和论证,并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去坚决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大部分的青年学生在此类事件中都有着抛却功利的“赤子之心”,支持弱者、伸张正义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在青年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
4.网络与包括高等教育的整个世界的互动性极强。快速、便捷地实现互联是网络的本质属性和技术发展目的之所在,社交软件进一步使得信息的交互更加容易,降低了使用门槛,他们使得交流的终端扩展到了每一个人触手可及的地方,随着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社交软件的使用,终于完成了信息从源到端最方便的发布和从端到源的最便捷的回馈。
二、教学的本质与教师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参在其所著的《大学》中,提出了学生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具有内在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阶段性的联系,通过学习和加强修养,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修养的人、有知识的人。老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宋韩愈在其著名的“师说”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师范教育的“师范”两个字的意思实际上包含“师”(教授)和“范”(典范)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有人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有人说“学为人师,世为人范”,无论如何,教师的作用基本有两个:传授科学知识,指导人生方向和处事方式。面对新信息时代网络及其发达的社会环境,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便利和条件,学习和加强新的互动方式,补充学习新鲜营养,掌握学生热点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词汇,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和建立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观念,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变单向输出为多向交流,从照本宣科式转变为讨论提高式。传统上的教育为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难以跟着老师的思路。这样,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如思辨、逻辑论证都没有了,很容易让学生只记住最终的结果,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对知识的举一反三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治学习惯,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现代教育应加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仅对某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甚至可以对知识的外延方面提出质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
2.变管理式教育为疏导式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还是偏重于行政管理,由于学校本身存在着行政级别,社会活动中的行政干预行为也很普遍,应该说,这是一种中国人最得心应手的管理手段,学校从行政上几乎包办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小到学生的注册、食宿,大到学生的课程选择和专业设置,这种手段的优点效率较高,付出的代价则是约束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跨系选择变得困难,因此,学校的教育应当提倡密切结合社会和实际需求,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及早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项目中,鼓励学生积极通过网络等手段,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做调查研究,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判断自己的专业发展,及早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学生摆脱老师的拐棍,及早形成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变专科知识传授为多学科混合,以专科为重点的方式。现代科学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分类,对于刚接触科学分类的学生,容易造成学习了很久但并不能充分理解和灵活利用学到的知识,参加工作后才从头去学习和再认识所学专业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多做功课,从广度入手,为学生建立专业的知识框架,寻找到知识在框架中的坐标,才有可能掌握学习的专业知识的作用、价值、背景等,才能将知识学活,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通过网络,及时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专科知识时存在的困惑、难点,制定合理的教案,结合学生能够理解的背景知识,给出本专业所涉猎的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使学生及时准确把握所讲授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广泛理解相关学科的同时,掌握本专业的重点和核心关键知识点。
4.结合社会实际,变死教材为活教材。知识来自于并高于生活和社会,任何时代的社会生活中都蕴藏着无数鲜活的知识和智慧。一些高校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专注于课本知识的讲述,而不能及时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普遍应用的其他知识及时和紧密地结合到讲述的课程中,从而造成授课内容枯燥无味,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哈欠连天,这样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消化和吸收应用技术发展,并善于利用当前的突出热点科技话题,将相关知识很好地结合在教案中,不光给学生压缩饼干,还要及时给他们补充新鲜蔬菜和肉类,荤素搭配,调制出一份可口而营养丰富的大餐,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5.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范”正己,榜样示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都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老师也不能置身事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也更多,在学生产生悲观自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网络中的负面能量会更加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判断力,这时,除了虚拟的网络之外,他们也不断地在周围的同学中、老师中寻找参考系和坐标,寻找榜样。因此,要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自然标杆的老师,首先要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遵守社会道德约束,坚持原则,自觉成为一个能够经得起社会考验的人,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威信,不负于师范的“范”。
6.把握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脉搏,及时介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新事物永远层出不穷,并且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学生和老师由于成长时代、背景的不同,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天壤之别,一般而言,由于老师的社会经历和理解力较强,对于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措施相对成熟、稳定,但学生的看法一方面有的时候偏激,但另一方面往往更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防止自己产生消极放弃的想法,不去主动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简单否定,简单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堵塞学生的激情,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就像放风筝一样,拉得太紧不能飞翔,彻底放手则会失控,而要把握其中的尺度,就需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生活中去,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各种群(QQ群、微信群),加入朋友圈等等,使用化名,和他们平等地交流,把他们当作朋友,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教育落实在细节上,这样才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7.在新信息时代掌握话语权。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词汇,有知识、有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学生是新媒体的重要使用和参与群体,理解他们的思想,熟练运用他们的词汇,能够使教育者更加便捷和有效地开展教育和引导活动,在他们创造或者引导的话题中,使用新词汇,利用新思想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主动发起有利于教育实施的新话题,通过逻辑、思辨、实际验证等验证效果,主动站在新信息时代的前列。
无论教育的形式和工具如何发展,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仍然是为我们的社会、国家、民族培养有用而且合格的公民,把握这个方向,就能够在新时代里,积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使得教育能够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葛鉴威,孙增光.浅谈网络生活模式对高校稳定的挑战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2,(27):188-189.
[2]王奕.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J].俪人(教师),2013,(20):34-35.
[3]姜开达,孙强.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3,(Z1):51-52.
[4]夏燕君.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调查分析[J].商,2013,(6):191.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陈艳(1972-),女,北京农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PHR-2011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