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的国图岁月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是记得,2009年7月11日早晨,一代宗师任继愈走了。
  因为记者的职业,我结识过各个阶层的人士,走进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旋即又淡出、疏离,渐渐地只留下些许记忆。惟有任继愈先生,自始至终鲜活在我心里,并凝成永恒。
  任继愈先生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为人为学,高风亮节;他一生低调,不图虚名,成就卓越,举世同仰。尤其是在晚年,他埋首书山,整理古籍,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今天,在任继愈先生仙逝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近他……
  1
  1987年,71岁的任继愈先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调任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任馆长。
  也许是冥冥之中有天意,60年前,当任继愈先生还在山东济南读高小时,就曾当过图书馆“负责人”。那时,学校让同学们自办小图书馆,占用教室的一角,设两个书柜,加把锁,推举一名同学掌管,半年轮换一次。
  任继愈先生从“前任”手中接过钥匙不久,“济南惨案”爆发,学校停课,小图书馆不复存在。不想在“一甲子”之后,他当上了亚洲最大的图书馆馆长。从此,他把坐拥书城,传播知识与文明,视为一位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
  一直以来,学界都有一种“图书馆存在悲观论”,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和文献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图书馆,并且最终有一天图书馆将在人类社会中消失。
  对此,任继愈先生有深刻思考,他讲:“图书馆是一个长寿的机构,即使国家消亡了,政府没有了,但图书馆会存在。因为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轨迹,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宝库。并且,它具有教育和传播知识的功能,是推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它的覆盖面要比学校宽广得多。”
  任继愈先生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做“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担任“领导”,追求与时俱进。他认为: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图书馆传播知识,还要过滤掉不真、不良的信息,去伪存真,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成为优秀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者。
  任继愈先生还常讲,图书馆没有读者,就如同鱼失于水,缺了存在的依据。国家图书馆为普通读者服务,天经地义。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应该是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
  正是在任继愈先生的提倡、呼吁和努力实践下,国家图书馆的定位逐步清晰,其学术地位和文化形象不断提升,阔步迈进国内外一流图书馆的行列。
  2
  在任继愈先生看来,中华文化不仅积累丰厚,还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而正是这种活着的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屹立不倒。他预测中华民族文化的鼎盛时期要在二三十年后到来,他这一代人应为文化高峰期的到来打基础。因此,他把整理和积累古代文献资料,让珍贵的馆藏得到广泛使用,作为自己重大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1992年,《中华大典》开始编纂,任继愈先生担任编撰委员会主任,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主编。是年,他已经76岁。
  《中华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属于类书的性质,相当于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按照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分卷,把各种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编辑整理。工程浩大,耗时惊人。
  作为编撰委员会主任,任继愈先生邀请了冯友兰、钱钟书、季羡林等300多位著名学者,还跑到史学家戴逸、数学家吴文俊等先生的家中,动员他们担任各自领域的分典主编。
  由于经费紧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组委会无力支付编纂人员的酬劳。任继愈先生从大典编纂开始后的十几年里,未拿过一分钱。后来终于有了些经费,工作人员把他的身份证“骗”来,办了张卡,把稿酬打到卡里。他知道后说:“再这样的话,我不干了。”
  任继愈先生远离名利,远离喧嚣,远离公众视线,以年迈之身辛勤致力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几十年来,他每天总是早上4点起床开始工作。除非必要的公事,不出去应酬。有人问他:“您不觉得枯燥吗?”他说:“不枯燥,坐不得冷板凳,就做不得学问。”
  走进《中华大典》编纂办公室,就像走进了书籍的海洋。寒来暑往,无数专家来了又走了,而任继愈先生一直坚持到最后。他从不做“挂名主编”,靠左眼仅存的模糊视力伏案工作,经年不辍。儿子心疼父亲,将家用摄像机与电脑连接起来,将书本的文字放大显现在电脑屏幕上,以方便他观看。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任继愈先生坐镇国家图书馆,皓首穷经,年高德劭:
  他主持整理了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经典,历时16年完成了107卷、总字数过亿的鸿篇巨制《中华大藏经》;
  他主持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编纂总计约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
  他主持的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也在重新修订之中……
  然而,任继愈先生在年近90岁退休那天,却谦虚而不失幽默地说:“我想了半天,也没觉得我这18年做了什么事情,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我只让人给图书馆的玻璃门上贴了张纸条,提醒大家不要撞到玻璃上,这可能就是我做的工作。”
  3
  任继愈先生一直想著述一部带有自身学术总结性质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年逾古稀,完成这个心愿是何等迫切!
  但他最终未能完成这一心愿。因为他的案头,总有浩繁的古籍整理工作用去了所有时间。而与自己的著述相比,这些书稿永远排在优先的位置。他甘愿为后人做一块铺路石而鞠躬尽瘁。
  或许,任继愈先生晚年倾心尽力从事的古籍整理工作,还需要若干年才能迎来收获的一刻。在后人的辉煌中,谁又能忘记其中属于他的那一份光彩?
  事实上,任继愈先生罹患癌症多年,而他一直表现得“若无其事”,大家也便觉得无事了。他说:“生命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你们还有100块钱,而我只剩下最后的5毛了。我要用好它。”
  2009年6月,任继愈先生病情加重。醫生说,他浑身都是癌细胞,疼得不得了,但他仍关注着《中华大藏经续编》的编纂进程。
  2009年7月11日凌晨4点30分,任继愈先生安然离世,终年93岁。
  当天上午,国家图书馆官方网页悄然蒙上“黑纱”,网站文字和图片均呈黑白两色。
  灵堂设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的学术报告厅。被鲜花簇拥的照片上,任继愈先生风度翩翩,穿着深色西装和白色衬衣,戴着黑框眼镜。他面带沉吟之色,目光深邃地投向远方,似乎在注视着遥远地平线上世界文明的曙光,又仿佛在眷顾着他的学术生涯;而对于凝望着他的人们来说,则蕴含着亲切道别与殷切叮嘱……
  “老子出关,哲人逝矣,蓬莱柱下五千精妙谁藏守;释迦涅槃,宗师生焉,大藏大典四库文明有传人。”
  挽联概括和颂扬了任继愈先生为民族文化振兴所创的千秋功业!
  任继愈先生是在每天起床工作的时间走的,让人觉得他是去天国续编《中华大藏经》了……
  (责任编辑:王锦慧)
其他文献
有一晚在熨衣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要怎样解决当前的生活难题。这办法简单而大胆。我走进起居室,对正在看电视的丈夫说:“我觉得我应该找间办公室。”这主意即使对我来说也是
摘 要:实践教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并探索、选择恰当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  实践教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活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分析、讨论和实验不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概括、总结和上升为理论部分,不属于实践教学。也就是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
主办:甘肃渭源一中未来文学社  校长:张兆明  首席指导老师:何文宏  门前的那棵柳树,依旧吐着美丽的枝桠,摇曳着它妖娆的身子。门口的古井,也清澈得如同少女的脸颊,时间飞快地逝去,让年轻的母亲不再年轻,有了沧桑。  在我的记忆里,她总是温声细语的。听父亲说,母亲出生于当时的官宦人家,是一个大家闺秀。在那个时代,她的才情,总是被很多人称赞。她极爱唱戏,总是拈着兰花指,描着明媚的妆容,在家里的戏台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阿青的女儿要在莲城读小学一年级,便拜托朋友陈阿东,请帮忙解决下。陈阿东给少年伙伴陈凯打了几回电话,请他帮忙,安排个名额。陈凯却始终没明确答复,说到时候看看,敷衍着。
2014年11月16日,全国边缘法学研究经验交流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边缘法学爱好者参加了会议。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边缘法学研究会和
如同一只修炼多年的精魅,默默地守在时光罅隙里,在最容易被遗忘的地方活色生香,只待有缘人自投罗网。过天安门广场,沿着前门西大街南侧一直走,约一公里至和平门,向南拐进西河
天下第一易错字,是哪一个?还真不是那些罕见的生僻字,也不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而是感冒的“冒”、冒险的“冒”、冒犯的“冒”。有些常用字,就因为我们觉得太“熟悉”了,
冬日漫步冬日是渐渐来临的,又像是突然到来。九月后,天气日渐寒冷,天空里飘下了细如发丝的雨,远山降下了第一场白雪。草木叶子在渐渐枯萎,柳树、水杉、紫薇、珙桐树、落叶松
“法治精神”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