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是读懂的,不是讲读的,更不是问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品析文字,来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节语文课上应少一些分析,讲解,放手让学生去“读感受,去尽情想象,”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学生入情入境后,必然能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给方法; 范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70-0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书是指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换言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读的,更不是问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品析文字,来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决定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朗读入手。因此,随着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学生的朗读抓起。但是,我觉得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还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首先,激发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必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1.导语激趣。精彩导语往往是激发学生读书欲望的兴奋剂。记得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导语是这样的:“威尼斯是意大利一座著名的古老的城市,是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儿的建筑风格独特。在这座城市中最常见的就要属小艇了,那么作者为什么就偏偏写这最常见、最普遍的小艇呢?我想各位同学都一定很想知道,是吗?下面我们就来读课文。”在教师讲述的同时,还出示威尼斯风格的图片,结果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动起嘴来。再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地球的清洁师》一文的导语时,她是这样说的:“地球原本是一个美丽而又干净的星球,可是后来随着人类的破坏,水源的污染,生态的不平衡,原本的蓝色透明已变成了灰蒙蒙,地球爷爷非常着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法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下面来读课文。”这样富有童话色彩的导语,对待低年级学生来说,一定很有诱惑力,学生很容易就“上钩”了。
2.范读激趣。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在范读时,学生可以透过老师的声音,直接领略到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感受到情感。记得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由于准备的较为充分,因此,自己读得非常投入,读完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眼睛都注视在我的身上,有的在微笑,有的在点头,有的甚至眼睛都湿润了。我想这种种表现是在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共鸣,希望自己也能读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听读中受到感染。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不仅能够激发读书兴趣,还能帮助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诱发动力
诱发学生读书的内动力,使学生自觉地读书,乐于读书是最重要的。然而,要想使学生乐于读书,必须层层引导。自己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当学习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师:为什么随意破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生:因为在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本来可以不断再生的,人类随意地破坏,这些资源就不能再生,还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威胁。
师:能举几个例子?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1:心情一定很沉重。生2:一定很担心地球的未来。
师:那么,谁能把作者当时的这种心情通过读表达出來呢?
这样顺水推舟,帮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既把学生的情感融入了课文,又感受了读懂课文,得其精要的喜悦。
再次,教给方法
教会学生读书,使其自觉地读课文,仔细地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细细体味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这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记得自己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是这样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
师:大渡河的“险”给战士们夺取泸定桥又增加了新困难,那么,战士们有没有就此退缩了呢?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见。
师:闭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战士们当时怎么样?
生1:我觉得当时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很英勇。特别是“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这几个动词最能表现出。
生2:我觉得当时战士们不顾自己安危,勇往直前。因为在当时那么紧张的时刻,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还带一块木板,此外,他们还要躲蔽敌人的枪弹。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把英雄们的这种精神表现出来(指名读这段话)。
生:我觉得××在读“22位英雄拿着……冲去”这句话时,语速应快一点,因为当时时间一刻也不能耽误,而且最好能够把几个动词重点强调,读得重一些。
师:(赞赏的语气)你听得真仔细,你能不能读给大家听听?
师:他读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一起来体会英雄们的高贵精神。(全班齐读)
依照此法,指导学生去朗读、体会课文的下一段话,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品味出文章的中心。
从以上的教例可以看出,会读书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只有围绕中心逐步深入,朗读水平才能提高。一节语文课上应少一些分析,讲解,放手让学生去“读感受,去尽情想象,”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学生入情入境后,必然能理解课文内容。
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各自的思想和见解。他们在进行感情朗读时,是根据自己认知的角度与方法,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因此,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味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那么在读“感情”的语气也不可能是一样的。作为老师,不能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标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
指导学生会读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掌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新旧观念,改变旧手段,把“读”放在首位,把“读”和“练”、“读”和“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抓好课堂40分钟。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给方法; 范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70-0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书是指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换言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读的,更不是问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品析文字,来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决定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朗读入手。因此,随着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学生的朗读抓起。但是,我觉得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还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首先,激发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必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1.导语激趣。精彩导语往往是激发学生读书欲望的兴奋剂。记得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导语是这样的:“威尼斯是意大利一座著名的古老的城市,是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儿的建筑风格独特。在这座城市中最常见的就要属小艇了,那么作者为什么就偏偏写这最常见、最普遍的小艇呢?我想各位同学都一定很想知道,是吗?下面我们就来读课文。”在教师讲述的同时,还出示威尼斯风格的图片,结果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动起嘴来。再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地球的清洁师》一文的导语时,她是这样说的:“地球原本是一个美丽而又干净的星球,可是后来随着人类的破坏,水源的污染,生态的不平衡,原本的蓝色透明已变成了灰蒙蒙,地球爷爷非常着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法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下面来读课文。”这样富有童话色彩的导语,对待低年级学生来说,一定很有诱惑力,学生很容易就“上钩”了。
2.范读激趣。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在范读时,学生可以透过老师的声音,直接领略到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感受到情感。记得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由于准备的较为充分,因此,自己读得非常投入,读完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眼睛都注视在我的身上,有的在微笑,有的在点头,有的甚至眼睛都湿润了。我想这种种表现是在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共鸣,希望自己也能读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听读中受到感染。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不仅能够激发读书兴趣,还能帮助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诱发动力
诱发学生读书的内动力,使学生自觉地读书,乐于读书是最重要的。然而,要想使学生乐于读书,必须层层引导。自己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当学习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师:为什么随意破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生:因为在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本来可以不断再生的,人类随意地破坏,这些资源就不能再生,还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威胁。
师:能举几个例子?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1:心情一定很沉重。生2:一定很担心地球的未来。
师:那么,谁能把作者当时的这种心情通过读表达出來呢?
这样顺水推舟,帮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既把学生的情感融入了课文,又感受了读懂课文,得其精要的喜悦。
再次,教给方法
教会学生读书,使其自觉地读课文,仔细地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细细体味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这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记得自己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是这样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
师:大渡河的“险”给战士们夺取泸定桥又增加了新困难,那么,战士们有没有就此退缩了呢?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见。
师:闭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战士们当时怎么样?
生1:我觉得当时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很英勇。特别是“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这几个动词最能表现出。
生2:我觉得当时战士们不顾自己安危,勇往直前。因为在当时那么紧张的时刻,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还带一块木板,此外,他们还要躲蔽敌人的枪弹。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把英雄们的这种精神表现出来(指名读这段话)。
生:我觉得××在读“22位英雄拿着……冲去”这句话时,语速应快一点,因为当时时间一刻也不能耽误,而且最好能够把几个动词重点强调,读得重一些。
师:(赞赏的语气)你听得真仔细,你能不能读给大家听听?
师:他读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一起来体会英雄们的高贵精神。(全班齐读)
依照此法,指导学生去朗读、体会课文的下一段话,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品味出文章的中心。
从以上的教例可以看出,会读书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只有围绕中心逐步深入,朗读水平才能提高。一节语文课上应少一些分析,讲解,放手让学生去“读感受,去尽情想象,”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学生入情入境后,必然能理解课文内容。
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各自的思想和见解。他们在进行感情朗读时,是根据自己认知的角度与方法,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因此,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味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那么在读“感情”的语气也不可能是一样的。作为老师,不能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标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
指导学生会读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掌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新旧观念,改变旧手段,把“读”放在首位,把“读”和“练”、“读”和“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抓好课堂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