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九年义务教育课标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笔者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引导,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如何发掘创新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商不变的性质”就有不少教法,或跳过许多算式,直接出示性质,或向学生出示一组算式,请学生观察总结,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笔者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先出两道商是“2”的口算,再请学生编商是“2”的口算,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2”的题,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了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了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这样教,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2 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应用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变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然后根据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相似,进而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先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使前后知识得到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望。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疑问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于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位老师在一次数学公开课中,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开篇导言是:“同学们,笔者们到商店买袜子,只要把袜子底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这是什么道理?”有趣的问题一提,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求知的欲望顿时高涨,老师趁势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这里的奥妙吗?请根据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兴趣角色,聚精会神地自学教材,思考问题。仅用15分钟就令人满意地完成了这个教学任务,在学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后,学生对买袜子就找到了答案。
三、如何引导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1 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 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题 王刚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王刚3分钟走了255米,照这样计算,王刚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 求王刚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走了255米”可求出王刚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钟)
解法2求王刚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王刚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钟)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x(1020÷255)-3=9(分钟)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发展的角度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创设情景,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更大的能动性,全面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如何发掘创新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商不变的性质”就有不少教法,或跳过许多算式,直接出示性质,或向学生出示一组算式,请学生观察总结,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笔者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先出两道商是“2”的口算,再请学生编商是“2”的口算,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2”的题,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了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了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这样教,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2 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应用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变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然后根据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相似,进而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先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使前后知识得到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望。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疑问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于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位老师在一次数学公开课中,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开篇导言是:“同学们,笔者们到商店买袜子,只要把袜子底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这是什么道理?”有趣的问题一提,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求知的欲望顿时高涨,老师趁势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这里的奥妙吗?请根据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兴趣角色,聚精会神地自学教材,思考问题。仅用15分钟就令人满意地完成了这个教学任务,在学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后,学生对买袜子就找到了答案。
三、如何引导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1 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 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题 王刚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王刚3分钟走了255米,照这样计算,王刚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 求王刚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走了255米”可求出王刚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钟)
解法2求王刚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王刚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钟)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x(1020÷255)-3=9(分钟)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发展的角度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创设情景,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更大的能动性,全面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