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便对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在教学中深度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合作交流,利用生活资源等方法,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过程中绽放创造的火花,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培养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也顺应时代发生着变化。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方式去教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由衷地喜欢数学课。通过笔者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现将几点实际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 创设轻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教学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思维上也得到放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主动参与其中。反之,如果教学环境比较约束、严肃,就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创新。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课前准备了2根香蕉,问:如果把这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根?学生很快答道:1根。如果把1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根?有的说:0.5,有的说:半根。经过学生们激烈争论后,得出:半根就是1/2。在这样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最终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重视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一) 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具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实际操作作为支撑,逐步从这些具象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表象并且逐步达到抽象。
(二) 精心設计提问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往往不擅长于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好讲授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索余地,教师的引导要把握好时机。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然后,指出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然后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可以实际动手剪纸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拼出了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梯形等图形,接着让小组与小组再进行交流,有的小组还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创造。
四、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用数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营养午餐”时,同学先交流自己的午餐吃什么,然后,出示课本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请同学们判断哪种午餐合适,接着让同学自己谈一谈自己的午餐合不合格,如果不合格,请同桌给自己搭配出有营养又自己喜欢的午餐。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搭配出11种不同的营养午餐。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小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积极地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机械—模仿”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提高—创新”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教育新理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小学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培养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也顺应时代发生着变化。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方式去教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由衷地喜欢数学课。通过笔者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现将几点实际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 创设轻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教学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思维上也得到放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主动参与其中。反之,如果教学环境比较约束、严肃,就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创新。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课前准备了2根香蕉,问:如果把这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根?学生很快答道:1根。如果把1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根?有的说:0.5,有的说:半根。经过学生们激烈争论后,得出:半根就是1/2。在这样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最终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重视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一) 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具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实际操作作为支撑,逐步从这些具象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表象并且逐步达到抽象。
(二) 精心設计提问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往往不擅长于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好讲授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索余地,教师的引导要把握好时机。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然后,指出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然后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可以实际动手剪纸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拼出了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梯形等图形,接着让小组与小组再进行交流,有的小组还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创造。
四、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用数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营养午餐”时,同学先交流自己的午餐吃什么,然后,出示课本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请同学们判断哪种午餐合适,接着让同学自己谈一谈自己的午餐合不合格,如果不合格,请同桌给自己搭配出有营养又自己喜欢的午餐。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搭配出11种不同的营养午餐。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小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积极地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机械—模仿”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提高—创新”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教育新理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小学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