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任职以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也是中国决定全面深化改革之后的首个政府工作报告。这份出现了77次“改革”的报告,指明了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的方向,表达了中国政府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勾勒出中国的发展蓝图。本刊选取报告中10个重要数据,与读者一起回顾这份“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的政府施政报告。
7.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 5 %左右。李克强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设定该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调整优化结构。
经济增速目标看似与百姓距离遥远,但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来自湖南省宁乡县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潘润兰认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年轻人出去打工才能找到工作,家里的收入来源才有保证。
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认为,“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而且与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相符,既传递了政策导向,又实事求是。”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面对风险和挑战,要积极化解但不必恐慌。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外需可能好转,内需保持基本稳定,而改革将激发新的活力。“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完全能够实现,而且在全球范围看是比较高的。关键是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眼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3.5%左右
中国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设定这个目标考虑了2013年涨价翘尾影响和2014年新涨价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指出,2014年将CPI目标设置在3.5%是比较合理的,既考虑到前一年物价翘尾的因素,又能给资源能源价格调整预留一定的空间。老百姓对物价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踏实”。物价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国家稳。
“今年物价应当不会出现较快上涨,涨幅总体温和。”刘树成分析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过快,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对物价涨幅的最大约束。特别是货币政策稳健,粮食生产“十连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都有利于稳定物价。
1000万人以上
2014年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需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李克强表示,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就业是重要民生,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要比上年‘加码’100万人,这让我们感受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之大。”全国人大代表杨淑娣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认为,这个目标彰显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上调就业目标,这很不容易,“调高就业目标也显示出政府对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充满信心。”
13500亿元
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李克强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认为,这表明了国家严控风险的基调和营造稳定货币环境的必要。
“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要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民生支出。赤字率保持不动,有利于防范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曾康华认为,“这还透露出另外一种信号,就是城镇化。”他认为,中央在地方增加一些投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的是使地方发展。
13%
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有利于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关键是要把货币存量的一池活水用好。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紧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尽快推出新的民营银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00项
2014年中国政府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报告在阐述推动重要领域改革时,首先便提到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并称进一步简政放权是中国政府的自我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从自身改起,将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大事。减的是权,增的是效,放得下权力,才能激发起市场的活力。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把‘放’和‘管’两个轮子做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车才能跑起来。”
1亿人
“三个1亿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城镇化进程中,“人”不能掉队。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1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认为,这两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针对的就是名牌高校里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的现象。教育公平的背后,关联的是机会公平、社会公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杠,体现了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700万套以上
2014年中国将开工70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是中国政府201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表示,过去几年,房价的持续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尤其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心态产生较大冲击。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既可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又可平衡中低收入人群心态,维护社会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佑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认为,这一目标延续了政府一贯的调控思路,更多的保障房建成,将有效缓解“住房难”;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这体现出更加市场化的思路。
3.9%以上
2014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因此,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如果2014年中国保持7.5%的GDP增速,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将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治理污染的关键不是能源消耗总量控制,而是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利用。这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和办法。
7.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 5 %左右。李克强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设定该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调整优化结构。
经济增速目标看似与百姓距离遥远,但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来自湖南省宁乡县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潘润兰认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年轻人出去打工才能找到工作,家里的收入来源才有保证。
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认为,“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而且与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相符,既传递了政策导向,又实事求是。”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面对风险和挑战,要积极化解但不必恐慌。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外需可能好转,内需保持基本稳定,而改革将激发新的活力。“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完全能够实现,而且在全球范围看是比较高的。关键是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眼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3.5%左右
中国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设定这个目标考虑了2013年涨价翘尾影响和2014年新涨价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指出,2014年将CPI目标设置在3.5%是比较合理的,既考虑到前一年物价翘尾的因素,又能给资源能源价格调整预留一定的空间。老百姓对物价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踏实”。物价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国家稳。
“今年物价应当不会出现较快上涨,涨幅总体温和。”刘树成分析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过快,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对物价涨幅的最大约束。特别是货币政策稳健,粮食生产“十连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都有利于稳定物价。
1000万人以上
2014年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需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李克强表示,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就业是重要民生,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要比上年‘加码’100万人,这让我们感受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之大。”全国人大代表杨淑娣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认为,这个目标彰显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上调就业目标,这很不容易,“调高就业目标也显示出政府对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充满信心。”
13500亿元
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李克强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认为,这表明了国家严控风险的基调和营造稳定货币环境的必要。
“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要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增加民生支出。赤字率保持不动,有利于防范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曾康华认为,“这还透露出另外一种信号,就是城镇化。”他认为,中央在地方增加一些投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的是使地方发展。
13%
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有利于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关键是要把货币存量的一池活水用好。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紧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尽快推出新的民营银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00项
2014年中国政府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报告在阐述推动重要领域改革时,首先便提到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并称进一步简政放权是中国政府的自我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从自身改起,将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大事。减的是权,增的是效,放得下权力,才能激发起市场的活力。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把‘放’和‘管’两个轮子做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车才能跑起来。”
1亿人
“三个1亿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城镇化进程中,“人”不能掉队。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1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认为,这两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针对的就是名牌高校里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的现象。教育公平的背后,关联的是机会公平、社会公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杠,体现了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700万套以上
2014年中国将开工700万套以上的保障房。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是中国政府201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表示,过去几年,房价的持续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尤其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心态产生较大冲击。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既可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又可平衡中低收入人群心态,维护社会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佑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认为,这一目标延续了政府一贯的调控思路,更多的保障房建成,将有效缓解“住房难”;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这体现出更加市场化的思路。
3.9%以上
2014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因此,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如果2014年中国保持7.5%的GDP增速,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将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治理污染的关键不是能源消耗总量控制,而是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利用。这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