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繁如何也想不到, 一位12岁的阳光女孩,已经跟自杀的念头博弈了近5个年头。
叶繁是南方某城市的中学班主任,站上讲台第一年,她带了初一年级一个班。5月的某个周末,临近学生返校的时间,一位学生发来QQ消息:“老师,我想放弃了,强撑了很久,好累。”
叶繁对这位学生印象深刻,是她的课代表,刘希芮。她学习优秀,各方面表现很积极,甚至颇为阳光,人际关系正常,有固定的好友,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亦乖巧懂事,父母对她也极为宠爱。但那个当下,刘希芮正坐在她家的窗台上,盘算着该不该跳下去。
叶繁慌乱了:“她正准备自杀!”
刘希芮的叙述凌乱不堪。总结下来是,她三年级就有了自杀的冲动,随着年纪增长,她越来越向往死亡。她时常坐在窗台上,想象着跳下去的场景。有那么一次,她“差点就成功了”。
两种意识每天都在她脑子里斗争。“一个声音说,你该走了;另一个声音则告诫,你该等一等,等到一个想好的日期,再与灵魂在地狱里相见。”
死亡的念头,无时不在,会随时入侵发呆的空白中。
她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归结为抑郁症。
调整呼吸,叶繁开始劝导她,并紧急联系了她的家长。好歹是干预成功了,把她劝了回来。叶繁跟她约定,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她说,可能有点难,但她会去尝试。
叶繁蓦然想起,三年级产生自杀的冲动,那时她只有7岁。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周后,刘希芮跟随父母去见了心理医生。通过众多量表的测试,刘希芮的表现,均在正常范围内,医生排除了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但她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
刘希芮不是孤例。
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表明,中国有3000万儿童正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他们的童年,过早陷入灰暗。
死亡想象
也许是8岁,也许是9岁,何小晖不记得是哪一年了,但还能描述死亡第一次闯进他脑海的时刻。
那是深夜十一二点,父母加班回来,身心俱疲地躺在沙发上。爸爸简单地问了他期中考试的成绩,他也简单应付:“还好,跟以前差不多。”真实的情况却是,他的成绩有些下滑。
之后,他们各自回了房间,何小晖尝试着集中注意力把作业写完,但他有些心烦意乱,躺在床上也睡不着,便偷偷溜出家门,在大街上闲逛许久,不想回家,也不知往哪里去。
“过路时,我突然开始想,正好一辆大卡车冲过来,把我碾死了。”
血肉模糊的画面,自此留在了他的脑海,反复复现。
如今回想那时的状态,何小晖依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他陷入一个“死”循环,他丧失了以前那种上天入地的活力,对好朋友们的游戏邀请,也无动于衷。他变得很嗜睡,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无可救药地下滑。但他很焦虑,不知如何是好。
他经常性头痛,耳朵里有蟬鸣,挥之不去。爸爸带他看了好几个医生,结论都是一致的,一切正常,让他注意休息。
但他睡眠紊乱,思绪庞杂,他想过很多种死亡方式,从被动的意外死亡,到主动求死,他开始搜索一些自杀手段,试图寻找“最舒服”也最不容易被“截胡”的方式。
他们绝非那种望子成龙的家长,平日并不苛刻,只是偶尔说小晖几句。他们也没有留意,小晖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积攒了几十颗安眠药。
何小晖就读于厦门某中学,父亲何明军是一家商贸公司的经理,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谈业务,生存压力大。何小晖知道,爸爸在服用安眠药,就在他的床头柜里。从2017年开始,13岁的何小晖就不时偷几颗出来,他下定决心,等攒到了足够的量,就是告别之时。
大半年后,他的成绩从顶尖滑到中等水平,班主任约谈了他的父母。但父母没有过多责怪他,只是一如往常那样告诉他“要努力,不能让我们失望了”。但小晖心里明白,他们肯定会失望,这不可避免。
解脱的渴望变得强烈起来。
何明军告诉南风窗记者,在自杀事件发生前,他意识到了小晖可能出现了某种状况,他发现,儿子抱着手机的时间变多了,他时常在聊QQ,刷各种稀奇古怪的APP,“不是以前那种贪玩劲”。
小晖是00后,2005年出生,年纪虽小,但他总是极力把每一面都做出最好的表现,更懂得寻找自己缺点,主动要求上培训班。这种懂事令作为父亲的何明军欣慰。
何明军和妻子都坦言,他们绝非那种望子成龙的家长,平日并不苛刻,只是偶尔说小晖几句。他们也没有留意,小晖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积攒了几十颗安眠药。
小晖告诉南风窗记者,他向爸爸求助过,说他想去看心理医生,但父亲并没有当回事,他觉得父母并不关心他,“我还想,这成绩是好是坏,能不能上重点高中,都无所谓了”。何明军则说:“我当时想嘛,孩子的天性,一扭头,什么烦恼都忘了。”
2018年5月的某个深夜,何小晖在QQ空间写下一条告别世界的遗言,他给自己换了套妈妈刚买的新衣服,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躺在床上,昏睡过去。
十来分钟后,意识到不对劲的何明军,撞开了小晖的房门。
自杀报告
小晖确诊了中度抑郁症,他愿意接受治疗,但要求单独见医生,积极吃药。
何明军有些茫然,他不明白儿子何以至此,他也独自去咨询了心理医生,希望得到一些亲子相处的经验。是不是学业压力过大?是不是父母关心太少?有没有遭遇情感纠纷?何明军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
何明军很难想象,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竟然开始幻想着自杀。
幼小的孩童不会自杀,也没有能力完成自杀—这是我们的偏见。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的数据, 10~19岁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死因统计中,自杀排在第4位,占比6.2%。当然,里面统计的只是已报告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