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文示例
母亲灯
第一次进城,母亲去送他。通往城里的过路车每天只有一班,他和母亲在路边等了很久。母亲一直替他扛着那个大大的背包,她把背包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再从左肩换到右肩。他对母亲说,把背包放下来歇一歇吧。母亲摇摇头说,我背着就行了。刚下过雨,路还没有干透,他知道母亲怕弄脏了他的背包。背包虽然廉价,却是新买来的。母亲想让他干干净净地进城,不想让她的儿子被城里人嘲笑。
车很久不来,疲惫的母亲将背包抱到胸前。背包敞开了一条缝隙,里面竟然露出一个小小的纸灯笼。那是家里唯一的灯笼,是晚上走夜路时用的。他问母亲,你把灯笼塞进背包里干什么?母亲说,万一你在城里走夜路,这灯笼就用得上了。他说,不是跟你说过吗?城里的街道有路灯。母亲说我知道城里的街道有路灯,可是万一赶上停电呢?咱们的村子里也有电灯,还不是一两天就停一次电?母亲用村里的逻辑来分析城里的景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母亲。他想他只能带上这个灯笼,然后在到达城里以后,把它当成一件装饰品挂在床头。车来了,他从母亲手里接过背包,挤上了车。背包里有一个他注定不会用到的灯笼,那是母亲的灯。
他很快在城里扎下了根,又买了很宽敞的房子。几年后,他走在街上,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曾经是一个乡下人。他接来了母亲,教母亲用燃气灶,教母亲开关电视机,教母亲去超市买东西,教母亲认识马路上的红绿灯……母亲当然很不习惯。母亲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去用燃气灶,不去动电视机,只去农贸市场买菜,尽量少出门,尽量少经过红绿灯……那个灯笼挂在书房的一角,灯笼里有一根从未点着过的蜡烛。灯笼老土并且陈旧,与书房的整体格调,极不协调。
他常常嘲笑母亲的迂腐。在夜里,他和母亲站在窗前,看城市的夜景。他问母亲,你来到城里这些日子,见过停电吗?母亲笑了笑。他说,城里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甚至在夜里因为有灯光,反而比白天还亮,还繁华。再说,即使真碰上停电,这么平坦的马路,又能有什么事呢?母亲再笑了笑。他想,母亲的微笑等同于默认了自己毫无根据的多虑。
几天后的晚上,他接到一个电话,是公司突然接到一笔业务,他需要马上去公司一趟。他匆匆整理了一下公文包,又从鞋柜里取出自己的鞋子。这时,母亲从书房里出来,他看到,母亲的手里,竟然提着那个小小的灯笼!带上灯笼,母亲说,万一赶上停电好用。
他说怎么可能停电呢?你去窗口看看,现在外面不是没有停电吗?
“可是,万一你回家的时候停电了呢?”
“我会打出租车回来的。”
“可是出租车只能停在小区门口。你仍然要走上一小段路。”
“那段路上有路灯啊。”
“可是万一正好赶上停电呢?”
“这么长时间,你见过停电吗?”
“可是万一今天晚上停电,正好被你碰上了呢?”
他愣愣地站了一会儿,终于哽咽地接过母亲手里的灯,匆匆下楼。他不敢回头,他怕眼泪被母亲看见。
他提着灯笼去公司,将灯笼挂在桌边,然后开始工作。不断有同事问他,你买个工艺品干什么?他总是认真地对他们说,这不是工艺品,这是母亲的灯。
灯里有浓浓的牵挂和爱,以及母亲对儿子,看似多余的永远的担忧。
(作者周海亮,选自《南国博览》2015年第2期,有改动)
写作借鉴
当代作家周海亮的《母亲灯》一文,记叙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其“一‘灯’连线,光照全文”的结构值得我们借鉴。
一、线索“灯笼”贯串全文始终。文章开篇写母亲“扛包”送儿进城,在车站等车的情景属于铺垫,“逼”出了文章的线索——灯笼。从“背包里面藏灯笼”写起,既显示母亲的“怪”,又引出下文的文脉——“书房一角挂灯笼——母亲劝儿带灯笼——儿子深情说灯笼——作者‘点睛’议灯笼”,形成一线贯串的清晰结构。
二、线索“灯笼”辐射各类描写。例如细节描写,两次写母亲面对儿子的“嘲笑”只是“笑了笑”,折射出隐藏于“灯笼”中的母爱的坚定与深沉;语言描写更是精彩,围绕灯笼的四次问答,“步步紧逼”,看似“怪异”,实则体现了“灯笼”强大的情感辐射力。这时的“他”,完全被浓浓的母爱融化,凸显了线索的辐射作用。
三、线索“灯笼”辐射结尾议论。
练兵文题
记忆中,总有一些老物件让你怀念,令你回眸、感悟生活。
请你选取一物,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佳作亮相
老 井
陆开文
旧时,村头有棵大白杨,丛生的枝干从躯体上延伸而出,很像一条条有力的臂膀。在它庇护下的是一口井,村里最老的一口井。
白杨的高大让老井显得格外瘦小,然而,老井年迈的躯体里饱含着奔腾的心,井水的凉意伴着甘甜从井口传出,抚平了燥热的世界,也滋润了庄稼人的心。井水滋润了他们因劳作而干渴的喉咙,也浇灌了他们深深喜爱的一切生物。井就是上天赐给故乡的珍宝。
时间在推移,发展的讯号也从城市传来。伴随着大型机械的隆隆怒吼,村里一家一井的格局开始改变。华丽的洋房取代了旧时的瓦舍,方便的自来水换来了一口口被填埋的井。村里人开始慌了,冲向村口的老井,望着那瘦小的模样,满心不舍却无能为力。白杨在风里瑟瑟作响,也为滋养着它的老井悲哀。人们舀起一瓢水喝下,与它作别,却惊恐地发现,水里少了些甘甜,多了些柴油的气味。
人們渴望发展,一旦开始就如箭离了弦,越来越快。阔别家乡多年,再次回乡,站在宽阔的马路上,面对着被荒废的田野和几处如荒冢般的枯井。我收拾了心情,想要再去村头看看那口老井,即便它或许也如其他井一样干涸,我还是无法割舍它曾带给我的恩情。
走近老井,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绿。那棵白杨竟然依旧挺立,老井的干涸并没有带走它的生机,反而促使它发疯似的生长。那厚重的绿是如此鲜活,让人不觉惊呼生命在这里如此蓬勃。杂生的枝干因过重而下垂,织成一张严实的网,盖住了老井。我拨开枝叶,看到了老井的安详。即便已经干涸,它还是那般古老,那般瘦小,那么遥远,却似乎依然在某个地方顽强地活着,坚定地滋养着这一方土地。那白杨树蓬勃的绿意,不正是它在地底下更深处的不竭馈赠吗?它将它的恩惠,不动声色地绽放在了绿意盎然的枝头!
的确,老井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悲悯地滋润苍生,又沉思着与世界作别。在现代化的滚滚车轮之下,老井默默地沉入地下,以另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继续滋养着我们!
感激与感动促使我走上前去,靠它近一些。摸着它粗糙的井沿,俯身,低头,顺势向下望去,一股凉意席卷着我的面庞。刹那间,我恍惚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嗅到了丝丝的甘甜。那深入心底的亲切的爱,依然让我如此动容、眷恋。
白杨树下,触及大地的双手依旧能感受到老井的奔腾,一颗不安的心也终于释然——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古老的井依旧守护着我们,一如既往地滋养着这方水土。
我始终相信,这样的悲悯与爱,永远也不会消亡!
(江苏如东县如东中学)
点评
作文以“老井”为线索贯串全文,形成“老井模样古旧——老井滋润村民——老井遭遇困境——老井持续‘馈赠’——‘我’向老井致敬——赞美老井精神”这一文脉,结构清晰严谨;对老井以“特有方式”滋润万物的议论,抒发“我”再次走进老井时的眷恋与爱意,都由老井引出、发散、拓展并深化,奏响了一曲旋律优美的“老井颂”!
母亲灯
第一次进城,母亲去送他。通往城里的过路车每天只有一班,他和母亲在路边等了很久。母亲一直替他扛着那个大大的背包,她把背包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再从左肩换到右肩。他对母亲说,把背包放下来歇一歇吧。母亲摇摇头说,我背着就行了。刚下过雨,路还没有干透,他知道母亲怕弄脏了他的背包。背包虽然廉价,却是新买来的。母亲想让他干干净净地进城,不想让她的儿子被城里人嘲笑。
车很久不来,疲惫的母亲将背包抱到胸前。背包敞开了一条缝隙,里面竟然露出一个小小的纸灯笼。那是家里唯一的灯笼,是晚上走夜路时用的。他问母亲,你把灯笼塞进背包里干什么?母亲说,万一你在城里走夜路,这灯笼就用得上了。他说,不是跟你说过吗?城里的街道有路灯。母亲说我知道城里的街道有路灯,可是万一赶上停电呢?咱们的村子里也有电灯,还不是一两天就停一次电?母亲用村里的逻辑来分析城里的景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母亲。他想他只能带上这个灯笼,然后在到达城里以后,把它当成一件装饰品挂在床头。车来了,他从母亲手里接过背包,挤上了车。背包里有一个他注定不会用到的灯笼,那是母亲的灯。
他很快在城里扎下了根,又买了很宽敞的房子。几年后,他走在街上,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曾经是一个乡下人。他接来了母亲,教母亲用燃气灶,教母亲开关电视机,教母亲去超市买东西,教母亲认识马路上的红绿灯……母亲当然很不习惯。母亲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去用燃气灶,不去动电视机,只去农贸市场买菜,尽量少出门,尽量少经过红绿灯……那个灯笼挂在书房的一角,灯笼里有一根从未点着过的蜡烛。灯笼老土并且陈旧,与书房的整体格调,极不协调。
他常常嘲笑母亲的迂腐。在夜里,他和母亲站在窗前,看城市的夜景。他问母亲,你来到城里这些日子,见过停电吗?母亲笑了笑。他说,城里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甚至在夜里因为有灯光,反而比白天还亮,还繁华。再说,即使真碰上停电,这么平坦的马路,又能有什么事呢?母亲再笑了笑。他想,母亲的微笑等同于默认了自己毫无根据的多虑。
几天后的晚上,他接到一个电话,是公司突然接到一笔业务,他需要马上去公司一趟。他匆匆整理了一下公文包,又从鞋柜里取出自己的鞋子。这时,母亲从书房里出来,他看到,母亲的手里,竟然提着那个小小的灯笼!带上灯笼,母亲说,万一赶上停电好用。
他说怎么可能停电呢?你去窗口看看,现在外面不是没有停电吗?
“可是,万一你回家的时候停电了呢?”
“我会打出租车回来的。”
“可是出租车只能停在小区门口。你仍然要走上一小段路。”
“那段路上有路灯啊。”
“可是万一正好赶上停电呢?”
“这么长时间,你见过停电吗?”
“可是万一今天晚上停电,正好被你碰上了呢?”
他愣愣地站了一会儿,终于哽咽地接过母亲手里的灯,匆匆下楼。他不敢回头,他怕眼泪被母亲看见。
他提着灯笼去公司,将灯笼挂在桌边,然后开始工作。不断有同事问他,你买个工艺品干什么?他总是认真地对他们说,这不是工艺品,这是母亲的灯。
灯里有浓浓的牵挂和爱,以及母亲对儿子,看似多余的永远的担忧。
(作者周海亮,选自《南国博览》2015年第2期,有改动)
写作借鉴
当代作家周海亮的《母亲灯》一文,记叙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其“一‘灯’连线,光照全文”的结构值得我们借鉴。
一、线索“灯笼”贯串全文始终。文章开篇写母亲“扛包”送儿进城,在车站等车的情景属于铺垫,“逼”出了文章的线索——灯笼。从“背包里面藏灯笼”写起,既显示母亲的“怪”,又引出下文的文脉——“书房一角挂灯笼——母亲劝儿带灯笼——儿子深情说灯笼——作者‘点睛’议灯笼”,形成一线贯串的清晰结构。
二、线索“灯笼”辐射各类描写。例如细节描写,两次写母亲面对儿子的“嘲笑”只是“笑了笑”,折射出隐藏于“灯笼”中的母爱的坚定与深沉;语言描写更是精彩,围绕灯笼的四次问答,“步步紧逼”,看似“怪异”,实则体现了“灯笼”强大的情感辐射力。这时的“他”,完全被浓浓的母爱融化,凸显了线索的辐射作用。
三、线索“灯笼”辐射结尾议论。
练兵文题
记忆中,总有一些老物件让你怀念,令你回眸、感悟生活。
请你选取一物,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佳作亮相
老 井
陆开文
旧时,村头有棵大白杨,丛生的枝干从躯体上延伸而出,很像一条条有力的臂膀。在它庇护下的是一口井,村里最老的一口井。
白杨的高大让老井显得格外瘦小,然而,老井年迈的躯体里饱含着奔腾的心,井水的凉意伴着甘甜从井口传出,抚平了燥热的世界,也滋润了庄稼人的心。井水滋润了他们因劳作而干渴的喉咙,也浇灌了他们深深喜爱的一切生物。井就是上天赐给故乡的珍宝。
时间在推移,发展的讯号也从城市传来。伴随着大型机械的隆隆怒吼,村里一家一井的格局开始改变。华丽的洋房取代了旧时的瓦舍,方便的自来水换来了一口口被填埋的井。村里人开始慌了,冲向村口的老井,望着那瘦小的模样,满心不舍却无能为力。白杨在风里瑟瑟作响,也为滋养着它的老井悲哀。人们舀起一瓢水喝下,与它作别,却惊恐地发现,水里少了些甘甜,多了些柴油的气味。
人們渴望发展,一旦开始就如箭离了弦,越来越快。阔别家乡多年,再次回乡,站在宽阔的马路上,面对着被荒废的田野和几处如荒冢般的枯井。我收拾了心情,想要再去村头看看那口老井,即便它或许也如其他井一样干涸,我还是无法割舍它曾带给我的恩情。
走近老井,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绿。那棵白杨竟然依旧挺立,老井的干涸并没有带走它的生机,反而促使它发疯似的生长。那厚重的绿是如此鲜活,让人不觉惊呼生命在这里如此蓬勃。杂生的枝干因过重而下垂,织成一张严实的网,盖住了老井。我拨开枝叶,看到了老井的安详。即便已经干涸,它还是那般古老,那般瘦小,那么遥远,却似乎依然在某个地方顽强地活着,坚定地滋养着这一方土地。那白杨树蓬勃的绿意,不正是它在地底下更深处的不竭馈赠吗?它将它的恩惠,不动声色地绽放在了绿意盎然的枝头!
的确,老井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悲悯地滋润苍生,又沉思着与世界作别。在现代化的滚滚车轮之下,老井默默地沉入地下,以另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继续滋养着我们!
感激与感动促使我走上前去,靠它近一些。摸着它粗糙的井沿,俯身,低头,顺势向下望去,一股凉意席卷着我的面庞。刹那间,我恍惚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嗅到了丝丝的甘甜。那深入心底的亲切的爱,依然让我如此动容、眷恋。
白杨树下,触及大地的双手依旧能感受到老井的奔腾,一颗不安的心也终于释然——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古老的井依旧守护着我们,一如既往地滋养着这方水土。
我始终相信,这样的悲悯与爱,永远也不会消亡!
(江苏如东县如东中学)
点评
作文以“老井”为线索贯串全文,形成“老井模样古旧——老井滋润村民——老井遭遇困境——老井持续‘馈赠’——‘我’向老井致敬——赞美老井精神”这一文脉,结构清晰严谨;对老井以“特有方式”滋润万物的议论,抒发“我”再次走进老井时的眷恋与爱意,都由老井引出、发散、拓展并深化,奏响了一曲旋律优美的“老井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