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 作文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98-01
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
1.创设民主环境,激发创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条件。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一种“对话”,而前提是地位的平等、关系的和谐,关键则在于情感的沟通、气氛的融洽。而在教学这种“对话”时,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前提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觉积极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学生早期往往会做出大胆、新奇的幻想,虽然有时提出的见解、观点是错误的,但总是具有活跃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的。因此,小学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老师应多听取来自学生多方面的意见或想法,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创造能力。
2.鼓励质疑,激发创造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3.引导想象,拓展创造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孕育着创造,富于想象力的人们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不满意、不方便、不顺眼的东西,大胆创新。好发奇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设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中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我认为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课文中和教师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的意义,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习和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3.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
3.2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之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3.3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3.4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学生就会在头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并用語言表达想象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具有创造性的。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常是用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 作文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98-01
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
1.创设民主环境,激发创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条件。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一种“对话”,而前提是地位的平等、关系的和谐,关键则在于情感的沟通、气氛的融洽。而在教学这种“对话”时,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前提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觉积极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学生早期往往会做出大胆、新奇的幻想,虽然有时提出的见解、观点是错误的,但总是具有活跃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的。因此,小学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老师应多听取来自学生多方面的意见或想法,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创造能力。
2.鼓励质疑,激发创造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3.引导想象,拓展创造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孕育着创造,富于想象力的人们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不满意、不方便、不顺眼的东西,大胆创新。好发奇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设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中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我认为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课文中和教师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的意义,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习和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3.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
3.2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之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3.3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3.4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学生就会在头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并用語言表达想象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具有创造性的。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常是用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