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为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源远流长,藏书之风享誉海内外,历朝繁衍不衰,至明清已蔚然成风,藏书楼前后计数百家。众多的藏书楼,汇聚了大量的典籍,使得学子士人得益匪浅。同时,众多学者文人的聚书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地方的风尚,推动着苏州私家藏书风气的愈演愈烈。时人云:“吴中文风,素称极盛,俊士荟萃于兹,鸿儒硕彦,代不乏人。以故吴中旧家,每多经史子集四部书之储藏,虽寒俭之家,亦往往有数拾百册。至于富裕之家,更是连椟充栋,琳琅满目。故大江以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这种崇尚典籍、重视文化的理念深植于苏州人的观念之中,成为吴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书楼就这样渐渐淡出了历史,淡出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即使留存下来的,命运也大多岌岌可危,书去楼空。但我们可以从苏州博物馆所保存的众多古籍善本中,解读出苏州昔日私家藏书的辉煌,私家藏书楼的生命因融入了现代博物馆而永续延绵、生机无限。
过云楼旧藏《正德兴宁志》稿本
稿本为经折装,函套上贴有题签,墨笔楷署:“明祝允明兴宁县志稿本”。开本高35,5厘米,宽20厘米。全书分为4卷,卷一为郡县建置因革、分野、疆域至到、城隍、乡都、山川;卷二为官署、学校、庙禅、宫室、坊陌、津梁、步寨、寺观和古迹;卷三为户口、风俗、人材、科第等;卷四为职官、文辞等(见图1-图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183号。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苏州)人。其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此稿本先前为明代王世懋收藏,盖有“琅砑王敬美氏收藏图书”朱竖长印。后该稿本又进入苏州顾氏过云楼,有“顾麟士”白方印,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中有记载,顾氏称其“序次谨严,考核翔悉”。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正德刻本,缺卷二至卷四;中山大学藏咸丰重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有重抄崇祯过录稿本。
潘祖荫滂喜斋旧藏《潘祖荫日记》
不分卷,稿本,十二册。首册用朱丝栏钞纸,每半叶10行,每行字数不等,红口,四周双边,双对红鱼尾;第二至十二册朱丝栏或蓝丝栏钞纸,每半叶9行,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下镌有“滂喜斋”。记事从同治二年(1863年)、光绪七年(1881年)至十三年(1887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十六年(1890年)。潘祖荫将此稿本携带在身边朝夕相处,闲来无事时便在书衣及空白处钤盖印章,故各册书衣均满覆印蜕(见图4-图6)。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598号。
潘祖荫(1830-1890年),字伯寅,号郑盒,吴县(苏州)人。潘祖荫作为道光、咸丰年间清流派的掌门人,除了议论朝政之外,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以及宋版图书成了他搜罗的对象。滂喜斋所藏古籍,不以繁富相炫,而以世间稀有秘籍精品称甲吴中,闻名南北。潘祖荫在北京去世后,其弟潘祖年辗转搬迁,将青铜器、宋元版落户苏州。
刘之泗修闻福斋旧藏《东莱吕太史文集》
宋吕祖谦(1137-1181年)撰,祖谦殁后,由其弟吕祖俭及其侄吕乔年编辑而成。线装,版框高21厘米,宽15,8厘米。半叶10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顺黑鱼尾。书中有“荆州田氏藏书之印”“伟裔所收善本”“建安杨氏传家图书”“晋安徐兴公家藏书”“郑杰之印”“晋安蒋绚臣家藏书”“之泗经眼”“岛田翰读书记”“刘之泗”等钤印二十九方(见图7,图8)。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140号。
刘之泗(1900-1937年),安徽贵池人,刘世珩子,继承其父大量藏书。抗战时全家迁往苏州城内避难,州沦陷,《东莱吕太史文集》由此散出。20世纪50年代初,此书出现在苏州一家出售渔具和旧书的小店,给文学山房的后人江澄波看到,书上藏书印记累累,流传有序,书后还有“潜叟”及“刘之泗”二人的题跋,于是江澄波立刻议价购回,又平价提供给文管会,保存在苏州博物馆。
(未完待续)
过云楼旧藏《正德兴宁志》稿本
稿本为经折装,函套上贴有题签,墨笔楷署:“明祝允明兴宁县志稿本”。开本高35,5厘米,宽20厘米。全书分为4卷,卷一为郡县建置因革、分野、疆域至到、城隍、乡都、山川;卷二为官署、学校、庙禅、宫室、坊陌、津梁、步寨、寺观和古迹;卷三为户口、风俗、人材、科第等;卷四为职官、文辞等(见图1-图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183号。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苏州)人。其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此稿本先前为明代王世懋收藏,盖有“琅砑王敬美氏收藏图书”朱竖长印。后该稿本又进入苏州顾氏过云楼,有“顾麟士”白方印,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中有记载,顾氏称其“序次谨严,考核翔悉”。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正德刻本,缺卷二至卷四;中山大学藏咸丰重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有重抄崇祯过录稿本。
潘祖荫滂喜斋旧藏《潘祖荫日记》
不分卷,稿本,十二册。首册用朱丝栏钞纸,每半叶10行,每行字数不等,红口,四周双边,双对红鱼尾;第二至十二册朱丝栏或蓝丝栏钞纸,每半叶9行,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下镌有“滂喜斋”。记事从同治二年(1863年)、光绪七年(1881年)至十三年(1887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十六年(1890年)。潘祖荫将此稿本携带在身边朝夕相处,闲来无事时便在书衣及空白处钤盖印章,故各册书衣均满覆印蜕(见图4-图6)。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598号。
潘祖荫(1830-1890年),字伯寅,号郑盒,吴县(苏州)人。潘祖荫作为道光、咸丰年间清流派的掌门人,除了议论朝政之外,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以及宋版图书成了他搜罗的对象。滂喜斋所藏古籍,不以繁富相炫,而以世间稀有秘籍精品称甲吴中,闻名南北。潘祖荫在北京去世后,其弟潘祖年辗转搬迁,将青铜器、宋元版落户苏州。
刘之泗修闻福斋旧藏《东莱吕太史文集》
宋吕祖谦(1137-1181年)撰,祖谦殁后,由其弟吕祖俭及其侄吕乔年编辑而成。线装,版框高21厘米,宽15,8厘米。半叶10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顺黑鱼尾。书中有“荆州田氏藏书之印”“伟裔所收善本”“建安杨氏传家图书”“晋安徐兴公家藏书”“郑杰之印”“晋安蒋绚臣家藏书”“之泗经眼”“岛田翰读书记”“刘之泗”等钤印二十九方(见图7,图8)。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140号。
刘之泗(1900-1937年),安徽贵池人,刘世珩子,继承其父大量藏书。抗战时全家迁往苏州城内避难,州沦陷,《东莱吕太史文集》由此散出。20世纪50年代初,此书出现在苏州一家出售渔具和旧书的小店,给文学山房的后人江澄波看到,书上藏书印记累累,流传有序,书后还有“潜叟”及“刘之泗”二人的题跋,于是江澄波立刻议价购回,又平价提供给文管会,保存在苏州博物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