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及高考制度的不断变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教材的不断演变,都是历史教学中需要克服的难题。而在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拿到高分,实现梦想的基本保证。
历史课程的学习包含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概念及历史线索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面对历史这一知识涵盖极广、关系错综复杂、事件纷繁芜杂的课程,必然要求学生要有超强的记忆力、理解力。好的记忆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基础知识 记忆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161-01
“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的一个过程。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即边学边忘,好不容易学到的、记住的知识却在片刻间忘记。如何减少学习过程中的遗忘,增强学生记忆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记忆是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指过去已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然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记忆能够重现。注重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高效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的一个过程。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知识架构能力,是训练学生提高记忆力最关键的阶段。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教学案例,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才能有效进行。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味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疑惑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事件,在生活中也会从多种渠道去了解、去留意,去收集相关的历史消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激发兴趣对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教师要有非常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功底,了解并搜集有趣的历史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红军长征的相关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内容,提问学生“有谁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给我们讲一讲?”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需求作一个简单的讲述,给学生留一些悬念和空间。
2.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力,必要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还原逼真的历史情景。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用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习做好预热。如讲“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教师可先描述一下经济危机爆发时的金融、工业、农业、社会各种现象,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经济危机带给人们的灾难,还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综合思辨能力,增强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发言权。
3.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影像材料加以渲染,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或视频都有着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把这些视频、图文组合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大屠杀时的图片或影像材料,再提出相应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去了解、查找相关资料,增加历史知识,丰富阅力。
4.紧跟时代步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见闻。如:讲述渡江战役的时候,教师可以配合音像资料,吟诵一首毛泽东的《七律》,让学生也感受一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的豪迈气势;再讲述鸦片战争时,播放《林则徐》中禁鸦片的一个片段,深深的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二、加强学生记忆力的训练。
1.运用比较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即将相近的历史事件、人物、原因等进行鉴别,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掌握各种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记忆力。理解对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抓住知识链接的关键点。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所讲内容,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牢地记住知识点,依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记忆链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的时候,我们主要从生产力、经济、主观等方面入手,源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因起决定作用”。学生理清了这些之后,就会自动形成认识规律,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3.充分利用规律,强制性的重复记忆、一切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只要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內在联系,找到发展规律,就能形成严密的知识框架,充分把握整体结构。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记忆,从1931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其中包括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等五次事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其联系和本质讲清楚,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方便记忆。再如苏俄“新经济政策”,可这样记忆:“抓大放小税代余,自由贸易废配给”既高度浓缩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又对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有一定的节奏,朗朗上口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记住。
4.利用简单图示,加强学生的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繁琐的人物关系、事件经过通过图示直观而清晰的反映出来,时间线条、事件起因、结果更加明确,有肋于学生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学生记忆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例如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在图上分别指出三大战役爆发的位置,分析其形势和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既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历史教学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适应能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解除学生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和指导学生记住历史知识。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积深.高考历史高效复习策略浅探[J].历史教学
[2]李萍萍,薛涛.高中历史复习如何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历史课程的学习包含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概念及历史线索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面对历史这一知识涵盖极广、关系错综复杂、事件纷繁芜杂的课程,必然要求学生要有超强的记忆力、理解力。好的记忆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基础知识 记忆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161-01
“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的一个过程。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即边学边忘,好不容易学到的、记住的知识却在片刻间忘记。如何减少学习过程中的遗忘,增强学生记忆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记忆是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指过去已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然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记忆能够重现。注重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高效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的一个过程。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知识架构能力,是训练学生提高记忆力最关键的阶段。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教学案例,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才能有效进行。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味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疑惑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事件,在生活中也会从多种渠道去了解、去留意,去收集相关的历史消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激发兴趣对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教师要有非常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功底,了解并搜集有趣的历史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红军长征的相关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内容,提问学生“有谁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给我们讲一讲?”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需求作一个简单的讲述,给学生留一些悬念和空间。
2.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力,必要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还原逼真的历史情景。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用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习做好预热。如讲“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教师可先描述一下经济危机爆发时的金融、工业、农业、社会各种现象,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经济危机带给人们的灾难,还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综合思辨能力,增强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发言权。
3.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影像材料加以渲染,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或视频都有着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把这些视频、图文组合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大屠杀时的图片或影像材料,再提出相应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去了解、查找相关资料,增加历史知识,丰富阅力。
4.紧跟时代步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见闻。如:讲述渡江战役的时候,教师可以配合音像资料,吟诵一首毛泽东的《七律》,让学生也感受一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的豪迈气势;再讲述鸦片战争时,播放《林则徐》中禁鸦片的一个片段,深深的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二、加强学生记忆力的训练。
1.运用比较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即将相近的历史事件、人物、原因等进行鉴别,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掌握各种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记忆力。理解对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抓住知识链接的关键点。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所讲内容,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牢地记住知识点,依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记忆链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的时候,我们主要从生产力、经济、主观等方面入手,源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因起决定作用”。学生理清了这些之后,就会自动形成认识规律,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3.充分利用规律,强制性的重复记忆、一切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只要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內在联系,找到发展规律,就能形成严密的知识框架,充分把握整体结构。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记忆,从1931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其中包括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等五次事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其联系和本质讲清楚,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方便记忆。再如苏俄“新经济政策”,可这样记忆:“抓大放小税代余,自由贸易废配给”既高度浓缩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又对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有一定的节奏,朗朗上口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记住。
4.利用简单图示,加强学生的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繁琐的人物关系、事件经过通过图示直观而清晰的反映出来,时间线条、事件起因、结果更加明确,有肋于学生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学生记忆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例如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在图上分别指出三大战役爆发的位置,分析其形势和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既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历史教学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适应能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解除学生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和指导学生记住历史知识。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积深.高考历史高效复习策略浅探[J].历史教学
[2]李萍萍,薛涛.高中历史复习如何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