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行自我完善,将柔性管理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突出人性化的管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从初步的探索实践看,其实现的途径有: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制度规范化、过程模糊化、评价多样化、手段网络化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后勤管理 柔性管理
[作者简介]黄村明(1953- ),男,福建龙岩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福建龙岩36402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038-02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柔性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柔性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组织、生产、营销等各个管理环节保持灵活性,从而实现与市场变化的互动,保证企业的发展。柔性管理在企业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深受启迪。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富有柔性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实行柔性化管理。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20世纪的管理研究主要从制度、技术和行为的视角进行,人们称之为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刚性管理的不足,开始研究以文化为新视角的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情感、符合心理、突出个性等的要素,其主张的是“制度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制度”。柔性管理,重在文化的渗透、情感的介入,有着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德感人的管理境界。柔性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中的管理思想就有着鲜明的柔性化特征。儒家的“导德齐礼”“仁爱为本”以及道家的“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水能利万物而不争”“万物尊道而贵德”等论述,其实就是对柔性管理思想的阐释。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柔性理念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接受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这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都需要创造性地发展,以适应这种变革。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传统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而柔性管理则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从命令人、指挥人、约束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强迫、控制、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总之,柔性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
柔性管理的要义之一是要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将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他们往往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者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注重学生的参与,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提醒,突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检查、监督、控制和调节,从而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观念的人本化实质上是要求学生管理者自行破除以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不容置疑的命令为依托的刚性管理模式,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反思,形成双向无限交流、宽松和谐的良性教育管理环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管理的柔性化。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1.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柔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其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从整体而言,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且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者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必须实践“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不断地充实自身,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需要。
2.制度规范化。柔性管理作为超越刚性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是内在地吸收了刚性管理的合理因素而构建起来的。在人们的道德境界尚未高度发展、依然需要外在约束的情况下,柔性管理必然是在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灵活、权变、非程式化管理。基于此,高职院校后勤学生管理的柔性化也不可能离开较为规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在管理实践中,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应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奖罚管理制度、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而且要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管理制度要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从制度的执行来说,强调制度的内化,即在激励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过程中,通過自我调适、自我运转、自我实现,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能够使管理从上而下的“管制”转变为从上向下的服务,变从上而下的简单命令为上下左右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形成有机、联动而又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过程模糊化。柔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它强调随市场灵活变化的管理目标,不关注或忽视达到管理目标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即表现为一种模糊操作的管理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人、因境、因时而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绝不是简单、明确的数字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运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对之进行管理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只能强调管理过程中的模糊操作。在进行这种柔性的模糊管理时应当注意:第一,强化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自律建设。高校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步趋向成熟,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随着参与意识的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大为加强,甚至有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效果比教师管理要好。正因为如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发挥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的作用,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如学生宿舍自律委员会、学生食堂自律委员会、学生督察大队,在后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进行直接管理。它们的宗旨是维护学生利益,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必须创设宽松活跃的管理环境,扩大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其在不受外界不良干扰或管理者无理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地按照自我本性、喜好、能力发展自己,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只要不违反相关的制度,就享有自主选择具体方法与途径的权利。第三,必须注重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使其能够通过激励尊重、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心理沟通等模糊控制方法,以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入持久的影响,从而以模糊操作的管理过程达到预定的明确的管理目标。
4.评价多样化。评价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管理评价能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而错误的管理评价则对管理起破坏作用。既然柔性管理是以个性张扬的“知识人”假设为其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那么在追求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时,理所当然地应强调管理评价的灵活多样。对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愈加多样化的学生个体,要求构建新的与柔性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看,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结合;从评价标准看,要从以共性标准为主转向以个性标准为主以及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结合,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从评价方法看,要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分离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从以常模参照测试为主转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5.手段网络化。柔性管理是伴随高科技在各个产业的渗透以及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散而被企业所认同的,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柔性管理必然要求借助先进的网络手段进行管理。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看,计算机已经得到全面普及,校内各部门相继上网,校园网络日益完善,因此,为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柔性管理,就必须构建一支熟悉网络环境的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网络的全员交互且准确快捷的信息沟通优势。这就意味着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部署、落实、检查、评价、反馈、整改过程中,应当开辟覆盖较广、技术较新、功能较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学生网络阵地,提供多种网络服务,使学生拥有与管理者平等对话的权利,能够对学校后勤的举措及各种新闻报道发表意见,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校园舆论,进一步促使管理不得不走向对话、解释、重构,从而使学生与学校之间能够在网络交互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公开校院领导信箱、后勤各部门及有关教工信箱,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就自身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疑问进行反映和咨询,促进管理服务化。网络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管理者、后勤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由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交流,由主要面向集体转变为主要面向个人,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倡导高职院校后勤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尽管两种管理模式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在实现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參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4]程帆.突破人性心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
[5]唐华山.软绳捆硬柴——柔性化管理的力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侯大铭.浅论柔性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高校后勤研究,2004(6):23-24.
[7]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101-10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后勤管理 柔性管理
[作者简介]黄村明(1953- ),男,福建龙岩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福建龙岩36402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038-02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柔性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柔性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组织、生产、营销等各个管理环节保持灵活性,从而实现与市场变化的互动,保证企业的发展。柔性管理在企业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深受启迪。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富有柔性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实行柔性化管理。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20世纪的管理研究主要从制度、技术和行为的视角进行,人们称之为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刚性管理的不足,开始研究以文化为新视角的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情感、符合心理、突出个性等的要素,其主张的是“制度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制度”。柔性管理,重在文化的渗透、情感的介入,有着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德感人的管理境界。柔性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中的管理思想就有着鲜明的柔性化特征。儒家的“导德齐礼”“仁爱为本”以及道家的“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水能利万物而不争”“万物尊道而贵德”等论述,其实就是对柔性管理思想的阐释。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柔性理念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接受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这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都需要创造性地发展,以适应这种变革。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传统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而柔性管理则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从命令人、指挥人、约束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强迫、控制、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总之,柔性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
柔性管理的要义之一是要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将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他们往往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者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注重学生的参与,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提醒,突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检查、监督、控制和调节,从而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观念的人本化实质上是要求学生管理者自行破除以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不容置疑的命令为依托的刚性管理模式,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反思,形成双向无限交流、宽松和谐的良性教育管理环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管理的柔性化。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1.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柔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其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从整体而言,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且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者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必须实践“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不断地充实自身,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需要。
2.制度规范化。柔性管理作为超越刚性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是内在地吸收了刚性管理的合理因素而构建起来的。在人们的道德境界尚未高度发展、依然需要外在约束的情况下,柔性管理必然是在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灵活、权变、非程式化管理。基于此,高职院校后勤学生管理的柔性化也不可能离开较为规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在管理实践中,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应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奖罚管理制度、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而且要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管理制度要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从制度的执行来说,强调制度的内化,即在激励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过程中,通過自我调适、自我运转、自我实现,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能够使管理从上而下的“管制”转变为从上向下的服务,变从上而下的简单命令为上下左右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形成有机、联动而又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过程模糊化。柔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它强调随市场灵活变化的管理目标,不关注或忽视达到管理目标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即表现为一种模糊操作的管理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人、因境、因时而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绝不是简单、明确的数字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运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对之进行管理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只能强调管理过程中的模糊操作。在进行这种柔性的模糊管理时应当注意:第一,强化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自律建设。高校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步趋向成熟,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随着参与意识的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大为加强,甚至有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效果比教师管理要好。正因为如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发挥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的作用,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如学生宿舍自律委员会、学生食堂自律委员会、学生督察大队,在后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进行直接管理。它们的宗旨是维护学生利益,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必须创设宽松活跃的管理环境,扩大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其在不受外界不良干扰或管理者无理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地按照自我本性、喜好、能力发展自己,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只要不违反相关的制度,就享有自主选择具体方法与途径的权利。第三,必须注重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使其能够通过激励尊重、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心理沟通等模糊控制方法,以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入持久的影响,从而以模糊操作的管理过程达到预定的明确的管理目标。
4.评价多样化。评价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管理评价能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而错误的管理评价则对管理起破坏作用。既然柔性管理是以个性张扬的“知识人”假设为其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那么在追求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时,理所当然地应强调管理评价的灵活多样。对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愈加多样化的学生个体,要求构建新的与柔性管理相一致的多元、开放、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看,要从以他评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自评为主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结合;从评价标准看,要从以共性标准为主转向以个性标准为主以及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的结合,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从评价方法看,要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分离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从以常模参照测试为主转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5.手段网络化。柔性管理是伴随高科技在各个产业的渗透以及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散而被企业所认同的,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柔性管理必然要求借助先进的网络手段进行管理。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看,计算机已经得到全面普及,校内各部门相继上网,校园网络日益完善,因此,为实现对高职学生的柔性管理,就必须构建一支熟悉网络环境的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网络的全员交互且准确快捷的信息沟通优势。这就意味着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部署、落实、检查、评价、反馈、整改过程中,应当开辟覆盖较广、技术较新、功能较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学生网络阵地,提供多种网络服务,使学生拥有与管理者平等对话的权利,能够对学校后勤的举措及各种新闻报道发表意见,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校园舆论,进一步促使管理不得不走向对话、解释、重构,从而使学生与学校之间能够在网络交互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公开校院领导信箱、后勤各部门及有关教工信箱,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就自身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疑问进行反映和咨询,促进管理服务化。网络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管理者、后勤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由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交流,由主要面向集体转变为主要面向个人,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倡导高职院校后勤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尽管两种管理模式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在实现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參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4]程帆.突破人性心理[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
[5]唐华山.软绳捆硬柴——柔性化管理的力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侯大铭.浅论柔性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高校后勤研究,2004(6):23-24.
[7]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