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其学习方法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本文从分析学生的背景出发,对学生进行心态和学习方法上的启蒙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学 背景 独特性 指导性 学习方法
建筑学是一门融合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其逻辑思维与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理工科专业,学习方法和特点也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这种特殊性表现在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筑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建筑学近几年一直属于热门专业,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依然有着不错的就业市场。可是由于建筑师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职业,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职业的特点,所以部分高考学生家长或者学生在填报建筑学专业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专业的特点,更多是出于对热门专业的追崇就进入了建筑系学习。另一方面,在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二本院校,建筑学专业开办较晚,招生形势并不乐观,很多学生是从其他专业的志愿中调剂来的,除了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建筑学的五年学制又将导致时间和经济双重成本的增加,因而少量学生又萌发了转专业的念头。因此,很多建筑学新生在学习之初普遍会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那么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其尽快地了解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建筑学专业的特点
建筑学是一门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设计。所学习的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所涵盖的知识面和内容相对较宽泛。
学习建筑学,要求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学习设计建筑的能力与创造性。在设计的学习内容中主要包含了美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理论、建筑史、建筑力学、建筑技术及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其中,建筑设计要求学习者具有空间概念和图面表达的能力,即不仅能想象出希望的设计主题,同时还能清晰准确地通过绘图方式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还需学习与建筑相关内容的课程,如城市规划、园林、艺术课程等。
由此可见,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多领域,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且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二、学生的背景和弱点
(一)对热门专业的盲从
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最大的一个学科门类,其重要地位一直颇受重视,当然也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的专业之一。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市场的繁荣,建筑学一直属于热门专业而备受推崇。而且,建筑学专业的几个分支如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艺设计等的需求量也是大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是“抢手货”。尤其面对近年来与日俱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得不为今后的求职就业未雨绸缪,于是就有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或者不顾个人条件而填报了建筑学专业,其中便有部分学生在真正接触和了解了这个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样一门学科。
(二)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
我国将建筑学专业划归“工科”,现行的招生制度是按照理工科高考分数线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理科素质的学生进入建筑系学习。这样的选拔制度虽然也是“择优录取”,但实际上是忽视建筑学专业特点和对学生的特殊要求的。特别是在一些开办建筑学专业时间并不长的地方院校,为了能够在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确保自己的生源数量,并没有对考生加试美术或者对美术基础提出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建筑学新生的美术基础为“零”,甚至招入了“色盲”或“色弱”的学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建筑美术教学的层次和效果,从而最终影响到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建筑学专业实际上是一个高门槛的学科,要求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开始建筑学学习之前,就应该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和较好的形象思维。因此,改革与完善建筑学科现有的招生制度与方法,限制大量不适合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涌入,确保生源质量则是培养高素质建筑学人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应试教育体制的“后遗症”
中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这和中国的国情有关。这种体制固然有它的好处,比如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根据考分高低挑选人才从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但它的缺陷和因此所产生的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其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相对固定,而这些对大学阶段的建筑学专业学习大多却将失效,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比如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习惯了以线性学习的方式得到阶段性的甚至最终的成果;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却是目前许多建筑系在教学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就急需对这样的建筑学新生进行专业学习方面的正确引导,为构建崭新的知识体系做好准备。
三、心态上的准备
前面列举了诸多原因造成的建筑学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但这并不是说就一定会限制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发展,只要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专业启蒙教育,尤其是指引他们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依然可以很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建筑学专业学习。
首先,还是要保持中学阶段两样关键的东西: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当然,还有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也是应该继续发扬的。另外,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
其次,要有耐心。实践表明,很多对建筑学一无所知的新生刚进校门就被大量枯燥的线条练习和完全从零开始的美术训练打击了刚刚通过高考检验的自信,有些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适合学习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甚至会觉得有点“怪异”的专业,于是萌生出转专业的想法;大部分学生则是懵懵懂懂不明所以地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却认识不到其中的意义,所以这些学生虽然也完成了大量的基础训练却收效甚微,更有甚者因此对专业课产生抵触情绪或者排斥心理,影响了后续课程(主要是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新生有足够的耐心:一方面这是建筑学专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另外合格的建筑师也需要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最后,要有实践精神。建筑学终究是一门实践学科,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经验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多出外跑一跑,实地调研一些优秀的古典和现代的建筑实例,并且以拍照和速写的方式留存相应的资料;二是多参与老师的工程项目。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老师大多会有一些实际的项目,也往往会找学生作为帮手,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手绘和电脑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实践证明,在校期间经常帮老师做项目的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工作中也更容易上手。
四、学习方法的启蒙教育
(一)“恶补”人文知识
如果说建筑学和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在我国,进入高校学习建筑学的学生往往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首先得让他们认识到补习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人文知识的范畴相当广泛。社会学可以让建筑更密切地贴近百姓生活,哲学和宗教有助于理解建筑深层次的内容,政治法律经济学能提高建筑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艺术让建筑师有更多的灵感来提升创新能力,历史是学习任何一门全新学科都应熟悉的,等等。这些都能够提高一个建筑师的内涵和修养,从而在进行建筑创作时赋予建筑丰富的人文属性。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成功的建筑师除了有深厚的科班功底外,在人文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
(二)指导性的学习方式
建筑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是以指导性学习为主,自我素质的提升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更加注重与老师的交流,大量提出问题,哪怕是很“幼稚”的问题。建筑学新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困惑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于对全新的教学方式的不适应,课堂上往往还惯性地保持着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却意识不到在各种基础训练和课题设计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入门建筑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建筑设计基础》(有些学校也叫《建筑初步》)课的学习中,大量的字体训练、线条训练便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解某个公式或者计算方法。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让学生获得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事实上,建筑学重要的恰是最终的结果,即从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最终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三)正确认识看、临、思、练、创的关系
刚刚经过高考洗礼的大学新生,尤其是从小城镇来的同学,中学阶段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见景中情”,很难从以前的理性思维进入到建筑学的“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中来。建筑学的设计学习其实与书法、音乐、美术的学习很相似,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看,是为了增加对建筑的感性认识;临(临摹),是为了直观地感受别人好的设计及其表达方式;思,是在临摹过程中揣摩那些好的设计是如何诞生的;练,是将思考的东西表达在图纸上;创(创造,创新),即达到创造的水平,则是学习建筑的最终目的。其中,临摹,是在低年级时老师强调比较多的一种学习方法,可学生往往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抄”而不屑为之。其实“抄”和模仿的过程是为了往对建筑概念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大脑里存进足够多的资料,等到将来创作的时候可以“胸有成竹”,信手拈来,甚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表明,正确认识看、临、思、练、创之间的关系并付诸行动,方能扎实有效地完成建筑学大学阶段的学习。
五、结语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担负着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任何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初学者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专业启蒙教育,才能较快和顺利地掌握正确的专业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建筑学专业的启蒙教育需要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对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概念做了初步研究,并对其特殊的学习方法做了引导。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分析和建议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所得,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建筑教育界师生对建筑学专业启蒙教育的重视,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注:本项目为三峡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1050
[参考文献]
[1]刘天民,陈静.建筑学专业的生源素质与美术加试[J].华中建筑,1999,(03):130-131
[2]郦伟,蔡仕谦.专业启蒙阶段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75-80
[3]王立品.浅谈当前建筑教育的弊端[J].四川建筑,2003,(08):65-66
[4]王瑜.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7,(01):35-37
[5]陶俊杰,黄研.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研究初探[J].技术与市场,2010,(05):80-8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湖北宜昌)
[关键词]建筑学 背景 独特性 指导性 学习方法
建筑学是一门融合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其逻辑思维与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理工科专业,学习方法和特点也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这种特殊性表现在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筑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建筑学近几年一直属于热门专业,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依然有着不错的就业市场。可是由于建筑师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职业,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职业的特点,所以部分高考学生家长或者学生在填报建筑学专业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专业的特点,更多是出于对热门专业的追崇就进入了建筑系学习。另一方面,在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二本院校,建筑学专业开办较晚,招生形势并不乐观,很多学生是从其他专业的志愿中调剂来的,除了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建筑学的五年学制又将导致时间和经济双重成本的增加,因而少量学生又萌发了转专业的念头。因此,很多建筑学新生在学习之初普遍会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那么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其尽快地了解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建筑学专业的特点
建筑学是一门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设计。所学习的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所涵盖的知识面和内容相对较宽泛。
学习建筑学,要求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学习设计建筑的能力与创造性。在设计的学习内容中主要包含了美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理论、建筑史、建筑力学、建筑技术及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其中,建筑设计要求学习者具有空间概念和图面表达的能力,即不仅能想象出希望的设计主题,同时还能清晰准确地通过绘图方式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还需学习与建筑相关内容的课程,如城市规划、园林、艺术课程等。
由此可见,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多领域,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且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二、学生的背景和弱点
(一)对热门专业的盲从
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最大的一个学科门类,其重要地位一直颇受重视,当然也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的专业之一。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市场的繁荣,建筑学一直属于热门专业而备受推崇。而且,建筑学专业的几个分支如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艺设计等的需求量也是大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是“抢手货”。尤其面对近年来与日俱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得不为今后的求职就业未雨绸缪,于是就有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或者不顾个人条件而填报了建筑学专业,其中便有部分学生在真正接触和了解了这个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样一门学科。
(二)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
我国将建筑学专业划归“工科”,现行的招生制度是按照理工科高考分数线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理科素质的学生进入建筑系学习。这样的选拔制度虽然也是“择优录取”,但实际上是忽视建筑学专业特点和对学生的特殊要求的。特别是在一些开办建筑学专业时间并不长的地方院校,为了能够在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确保自己的生源数量,并没有对考生加试美术或者对美术基础提出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建筑学新生的美术基础为“零”,甚至招入了“色盲”或“色弱”的学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建筑美术教学的层次和效果,从而最终影响到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建筑学专业实际上是一个高门槛的学科,要求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开始建筑学学习之前,就应该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和较好的形象思维。因此,改革与完善建筑学科现有的招生制度与方法,限制大量不适合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涌入,确保生源质量则是培养高素质建筑学人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应试教育体制的“后遗症”
中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这和中国的国情有关。这种体制固然有它的好处,比如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根据考分高低挑选人才从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但它的缺陷和因此所产生的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其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相对固定,而这些对大学阶段的建筑学专业学习大多却将失效,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比如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习惯了以线性学习的方式得到阶段性的甚至最终的成果;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却是目前许多建筑系在教学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就急需对这样的建筑学新生进行专业学习方面的正确引导,为构建崭新的知识体系做好准备。
三、心态上的准备
前面列举了诸多原因造成的建筑学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但这并不是说就一定会限制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发展,只要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专业启蒙教育,尤其是指引他们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依然可以很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建筑学专业学习。
首先,还是要保持中学阶段两样关键的东西: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当然,还有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也是应该继续发扬的。另外,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
其次,要有耐心。实践表明,很多对建筑学一无所知的新生刚进校门就被大量枯燥的线条练习和完全从零开始的美术训练打击了刚刚通过高考检验的自信,有些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适合学习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甚至会觉得有点“怪异”的专业,于是萌生出转专业的想法;大部分学生则是懵懵懂懂不明所以地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却认识不到其中的意义,所以这些学生虽然也完成了大量的基础训练却收效甚微,更有甚者因此对专业课产生抵触情绪或者排斥心理,影响了后续课程(主要是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新生有足够的耐心:一方面这是建筑学专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另外合格的建筑师也需要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最后,要有实践精神。建筑学终究是一门实践学科,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经验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多出外跑一跑,实地调研一些优秀的古典和现代的建筑实例,并且以拍照和速写的方式留存相应的资料;二是多参与老师的工程项目。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老师大多会有一些实际的项目,也往往会找学生作为帮手,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手绘和电脑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实践证明,在校期间经常帮老师做项目的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工作中也更容易上手。
四、学习方法的启蒙教育
(一)“恶补”人文知识
如果说建筑学和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在我国,进入高校学习建筑学的学生往往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首先得让他们认识到补习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人文知识的范畴相当广泛。社会学可以让建筑更密切地贴近百姓生活,哲学和宗教有助于理解建筑深层次的内容,政治法律经济学能提高建筑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艺术让建筑师有更多的灵感来提升创新能力,历史是学习任何一门全新学科都应熟悉的,等等。这些都能够提高一个建筑师的内涵和修养,从而在进行建筑创作时赋予建筑丰富的人文属性。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成功的建筑师除了有深厚的科班功底外,在人文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
(二)指导性的学习方式
建筑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是以指导性学习为主,自我素质的提升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更加注重与老师的交流,大量提出问题,哪怕是很“幼稚”的问题。建筑学新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困惑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于对全新的教学方式的不适应,课堂上往往还惯性地保持着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却意识不到在各种基础训练和课题设计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入门建筑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建筑设计基础》(有些学校也叫《建筑初步》)课的学习中,大量的字体训练、线条训练便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解某个公式或者计算方法。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让学生获得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事实上,建筑学重要的恰是最终的结果,即从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最终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三)正确认识看、临、思、练、创的关系
刚刚经过高考洗礼的大学新生,尤其是从小城镇来的同学,中学阶段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见景中情”,很难从以前的理性思维进入到建筑学的“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中来。建筑学的设计学习其实与书法、音乐、美术的学习很相似,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看,是为了增加对建筑的感性认识;临(临摹),是为了直观地感受别人好的设计及其表达方式;思,是在临摹过程中揣摩那些好的设计是如何诞生的;练,是将思考的东西表达在图纸上;创(创造,创新),即达到创造的水平,则是学习建筑的最终目的。其中,临摹,是在低年级时老师强调比较多的一种学习方法,可学生往往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抄”而不屑为之。其实“抄”和模仿的过程是为了往对建筑概念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大脑里存进足够多的资料,等到将来创作的时候可以“胸有成竹”,信手拈来,甚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表明,正确认识看、临、思、练、创之间的关系并付诸行动,方能扎实有效地完成建筑学大学阶段的学习。
五、结语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担负着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任何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初学者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专业启蒙教育,才能较快和顺利地掌握正确的专业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建筑学专业的启蒙教育需要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对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概念做了初步研究,并对其特殊的学习方法做了引导。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分析和建议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所得,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建筑教育界师生对建筑学专业启蒙教育的重视,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注:本项目为三峡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1050
[参考文献]
[1]刘天民,陈静.建筑学专业的生源素质与美术加试[J].华中建筑,1999,(03):130-131
[2]郦伟,蔡仕谦.专业启蒙阶段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75-80
[3]王立品.浅谈当前建筑教育的弊端[J].四川建筑,2003,(08):65-66
[4]王瑜.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7,(01):35-37
[5]陶俊杰,黄研.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研究初探[J].技术与市场,2010,(05):80-8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