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等,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本文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积极体验,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习得道德修养,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学科,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追求的是回归生活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实现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及自我教育。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生活化课程资源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課堂,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进行道德学习。道德与法治融合于生活之中,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才能引发共鸣,进而引发他们对道德的认识、思考和感悟。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找到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贴近学生。
(一)善于挖掘个性素材。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阅历造就了不同个性的学生,每个学生本来就是一本鲜活多彩的教科书。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善于挖掘学生个体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体会。如,在《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与邻居家小伙伴的温暖故事、生活趣事等,感受邻里间的温暖,懂得也邻里要和睦相处,讲道德、守规则。
(二)适时融入时事素材。《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时事紧密相联,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时政热点教学素材十分重要,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社会,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端正态度,明辨是非。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等素养。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引入“香港、澳门回归”“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问题”等时政素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每一寸领土都是神圣的,保护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主权是统一的。新时期领土主权的范围,不仅包括领陆、领水、领海和领空,甚至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延展到了外太空。
(三)巧妙运用本土素材。学生对于他们所熟悉的校园、家乡的历史、发展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巧妙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人、英雄、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等本土历史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如,在《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周边好玩的地方,分享自己的游玩经历,体会家乡的美,感受自己和家乡的联系,学会关注、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促进学生对家乡获得悦纳与责任感。
二、再现生活情境,唤醒情感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以“活动化”为根本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了新教材基本的德育教学观,即德育课堂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这种课堂能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受到自然而然的道德教化。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环境。一是布局生活化的物理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儿童主体性,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安排,变换空间布局,采用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为学生的课堂提供多样的物理环境。二是营造生活化的精神环境。《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堂,互相理解与尊重,洋溢着爱、宽容、诚实、勇敢、合作、自律的气息,营造崇德守纪的精神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共同装扮教室,营造温馨生活的学习环境。如,在《快乐过新年》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写春联、剪窗花、插花等,自己动手营造新年氛围,让每一面学生自己动手装扮的墙壁成为“引路人”,使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享的家园。
(二)优化生活化教学活动。活动化是生活化课堂最为显著的特征。学生的道德认识从活动和交往上获得,传递、模仿、学习和形成道德行为,进而体验和感悟道德情感。生活化的课堂应是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辨析、角色扮演、故事演讲、小品表演、项目学习、思维导图等,应当集中体现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中,教师可环绕“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队好”三个主题,开展分组讨论辨析活动,明白守秩序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我会排好队”的小品表演,深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和要求。
三、体验生活实践,提高道德法治素养
鲁洁教授曾提及,道德之知作为一种实践之知是一种“未饱和之知”,是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相联结中生成的,而这种联结和生成只有从事道德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要点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体悟、验证。
(一)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知识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积极搭建课堂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课堂内外有机融合和统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真实地感知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如,在《干点家务活》这一课中,通过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家务活动,感受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家庭带来美好,产生参与感、担当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二)激发情感升华意识。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从生活中发自内心地遵守法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在《我想和你一起玩》一课中,通过“同舟共济”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竞争意识,再通过游戏比赛,体验在一起玩的愉快,感受集体活动的重要性。最后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交往中的友谊与温暖,从而主动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
[2]杨梅.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
[3]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4]倪悦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方案研究[J].教育界,2021(2):69-7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习得道德修养,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学科,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追求的是回归生活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实现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及自我教育。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生活化课程资源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課堂,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进行道德学习。道德与法治融合于生活之中,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才能引发共鸣,进而引发他们对道德的认识、思考和感悟。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找到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贴近学生。
(一)善于挖掘个性素材。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阅历造就了不同个性的学生,每个学生本来就是一本鲜活多彩的教科书。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善于挖掘学生个体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体会。如,在《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与邻居家小伙伴的温暖故事、生活趣事等,感受邻里间的温暖,懂得也邻里要和睦相处,讲道德、守规则。
(二)适时融入时事素材。《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时事紧密相联,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时政热点教学素材十分重要,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社会,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端正态度,明辨是非。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等素养。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引入“香港、澳门回归”“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问题”等时政素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每一寸领土都是神圣的,保护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主权是统一的。新时期领土主权的范围,不仅包括领陆、领水、领海和领空,甚至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延展到了外太空。
(三)巧妙运用本土素材。学生对于他们所熟悉的校园、家乡的历史、发展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巧妙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人、英雄、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等本土历史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如,在《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周边好玩的地方,分享自己的游玩经历,体会家乡的美,感受自己和家乡的联系,学会关注、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促进学生对家乡获得悦纳与责任感。
二、再现生活情境,唤醒情感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以“活动化”为根本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了新教材基本的德育教学观,即德育课堂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这种课堂能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受到自然而然的道德教化。
(一)构建生活化课堂环境。一是布局生活化的物理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儿童主体性,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安排,变换空间布局,采用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为学生的课堂提供多样的物理环境。二是营造生活化的精神环境。《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堂,互相理解与尊重,洋溢着爱、宽容、诚实、勇敢、合作、自律的气息,营造崇德守纪的精神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共同装扮教室,营造温馨生活的学习环境。如,在《快乐过新年》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写春联、剪窗花、插花等,自己动手营造新年氛围,让每一面学生自己动手装扮的墙壁成为“引路人”,使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享的家园。
(二)优化生活化教学活动。活动化是生活化课堂最为显著的特征。学生的道德认识从活动和交往上获得,传递、模仿、学习和形成道德行为,进而体验和感悟道德情感。生活化的课堂应是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辨析、角色扮演、故事演讲、小品表演、项目学习、思维导图等,应当集中体现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中,教师可环绕“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队好”三个主题,开展分组讨论辨析活动,明白守秩序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我会排好队”的小品表演,深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和要求。
三、体验生活实践,提高道德法治素养
鲁洁教授曾提及,道德之知作为一种实践之知是一种“未饱和之知”,是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相联结中生成的,而这种联结和生成只有从事道德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要点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体悟、验证。
(一)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知识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积极搭建课堂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课堂内外有机融合和统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真实地感知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如,在《干点家务活》这一课中,通过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家务活动,感受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家庭带来美好,产生参与感、担当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二)激发情感升华意识。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从生活中发自内心地遵守法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在《我想和你一起玩》一课中,通过“同舟共济”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竞争意识,再通过游戏比赛,体验在一起玩的愉快,感受集体活动的重要性。最后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交往中的友谊与温暖,从而主动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
[2]杨梅.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
[3]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4]倪悦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方案研究[J].教育界,202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