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10-01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初中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的负面因素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各种影响,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这无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必须全方位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初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自身原因。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时应对挫折的能力很弱,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接受外部事物时缺乏批判性,一旦遇到不良诱惑,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2 家庭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心理、行为与其父母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这不仅仅是遗传的结果,更是父母的性格、情感、行为道德、语言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教育不当,就会为学校教育增添难度,甚至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相脱节,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使学生缺乏责任心;专制式的家庭教育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行为上粗暴无礼,或撒谎成性;而家长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学生产生霸道、骄横、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品行。另外,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力不从心感。
3 学校原因。对学生而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多年来学校教育盲目追求及格率、合格率、升学率等一系列体现教师、学校工作“实绩”的硬指标,教师只注重教书,忽视了育人,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老师偏爱之至,呵护有余,使这些学生在班上恃才无恐,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才”。
4 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缓慢等原因带给人们各种心理压力,从而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成长的阶段,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现实也带给学生学习、升学、就业等压力,这些压力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1 教师应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穿着打扮既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奇装异服;保持心理健康,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言行一致,举止文明;面对现实,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爱岗敬业,奋发进取。
2 要为学生全面负责,教书不忘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又学会做人,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他们的个性特点,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不仅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集体的温暖,只有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不受歧视并能被集体所接纳时,才能消除消极情绪,从而树立信心,力求上进。
3 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与严在教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掌握爱与严的分寸,教育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好心办坏事。传统教育中强调“严师出高徒”,殊不知一味“高压”,只严不爱,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反之,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赏识、有肯定、有表扬,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 家校密切配合。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必须取得家庭的配合,以便更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与学生父母共商教育方法,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从而尽快使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得到矫正,使其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来。
[中图分类号]G633.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10-01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初中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的负面因素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各种影响,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这无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必须全方位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初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自身原因。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时应对挫折的能力很弱,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接受外部事物时缺乏批判性,一旦遇到不良诱惑,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2 家庭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心理、行为与其父母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这不仅仅是遗传的结果,更是父母的性格、情感、行为道德、语言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教育不当,就会为学校教育增添难度,甚至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相脱节,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使学生缺乏责任心;专制式的家庭教育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行为上粗暴无礼,或撒谎成性;而家长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学生产生霸道、骄横、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品行。另外,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力不从心感。
3 学校原因。对学生而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多年来学校教育盲目追求及格率、合格率、升学率等一系列体现教师、学校工作“实绩”的硬指标,教师只注重教书,忽视了育人,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老师偏爱之至,呵护有余,使这些学生在班上恃才无恐,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才”。
4 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缓慢等原因带给人们各种心理压力,从而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成长的阶段,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现实也带给学生学习、升学、就业等压力,这些压力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1 教师应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穿着打扮既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奇装异服;保持心理健康,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言行一致,举止文明;面对现实,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爱岗敬业,奋发进取。
2 要为学生全面负责,教书不忘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又学会做人,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他们的个性特点,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不仅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集体的温暖,只有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不受歧视并能被集体所接纳时,才能消除消极情绪,从而树立信心,力求上进。
3 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与严在教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掌握爱与严的分寸,教育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好心办坏事。传统教育中强调“严师出高徒”,殊不知一味“高压”,只严不爱,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反之,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赏识、有肯定、有表扬,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 家校密切配合。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必须取得家庭的配合,以便更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与学生父母共商教育方法,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从而尽快使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得到矫正,使其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