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场全方面育人的教学改革,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这场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文章解读了课程思政的内涵,阐述了课程思政的产生历程,并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实施课程思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课程思政;可行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77-03
Abstract: Course ideology is an educational reform of all-round education. Many universities have already starte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is reform.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conno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then expounded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course ideology. Taking college of forestry,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ideology,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in College of Forestry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words: course ideology; feasibility; educational reform
“課程思政”的内涵就是高校内的所有课程在各自的领域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讲授课堂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讲授知识、传授经验及活动实践中,充分认识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同时锻炼心志,养成良好的品性。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即是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从2014年开始,上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施行“课程思政”,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探索思政课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机制,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对“课程思政”的推广和全方位培养人才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
2016年12月2日,董少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标题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个概念。也在这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大范围推广实践指明了方向。
2017年初,复旦大学等高校率先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程中都体现思政映射点,在专业课上体现人文关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得发挥,掀起了“课程思政”的课改浪潮,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效仿[2]。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首要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尽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师资的保证
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在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就是教师。专业课教师除了在专业上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外,在思想政治方面也应有过硬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岗位职责。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老师是河北农大优秀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李保国精神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的优秀文化熏陶和传承的结晶。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秉承太行山精神,将榜样的力量和楷模的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作为我们的传家宝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共61人,高级职称占比67.21%,多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林业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国家级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和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也多次花落林学院,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科研团队被评为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先进集体,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被遴选为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7年,学院被授予“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所有专任教师要求通过岗前培训、主讲资格认证、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编写相应的教学文件并验收合格才能开始一线教学工作。
良好的专业师资的配备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德育贯穿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在专业知识学习、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专业教育和德育的诱集结合,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有效、持续地施行。
(二)课程的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每个专业都安排有专业前沿讲座,专业概论等课程。如林学专业树木学、森林培育学、测树学、植物学等,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学、森林公安与防火、森林病理学、森林植物检疫等,生态专业水土保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教师在培养学生对林业各个领域的了解与审美修养、激发学生对林业行业的喜爱和兴趣、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到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身处林业行业的自豪感。林业,是生态文明体现的基础,是护好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的主力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生态多样性、防控森林病虫害、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都是森林功能的重要体现。历代林业工作者创造出了以塞罕坝为典型的林业成果,创造了森林这个重要的自然资源,这些林业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知识的获得,能增强学生对林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无形中起到促使学生热爱林业、从事林业、献身林业的作用,这是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最早在欧美国家流行的课程地图能清晰、明确、直观地表现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和学习路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在国内率先推行课程地图(见图1),对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并在学院、学校范围内进行了推广,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培养路线上的理论依据。
(三)林学院优秀楷模的教育意义
多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特色立校,以服务强校”,培育出特色鲜明的“太行山道路”。“太行山道路”即“三个三结合”:是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国之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这种办学理念和特色,在增强学校实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表彰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4]。在这样的办学特色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学生和农民角色进行频繁的互换,在培养服务三农特色人才的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5],更是体现了具有河北农业大学特色的“太行山精神”。“太行山精神”的实质是“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实创新”[6],这种精神为以林学院学子为代表的农大学子致力于服务三农、献身山区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0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积极发扬薪火传递、传承带动的作用,涌现出了以李保国教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在老师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榜样教育下,培养出了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优秀毕业生群体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先进典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保国同志的高度评价。这位“农民教授”扎根太行山35年,每年200多天深入基层,用林业知识染绿140万亩荒山,造福10万农民。“太行新愚公,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是李保国精神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是李保国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诠释[7]。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教师,李保国老师为全院师生树立了最佳的学习典范。林学院学子以李保国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楷模为榜样,势必会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李保国精神”武装自己,为林业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践行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对塞罕坝精神做出了高度概括,即“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上的林学人用55年的时间在高寒荒漠上创造了“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林”这个历史奇迹,为京津冀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也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8]。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授予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截至目前,在塞罕坝林场工作和曾经工作过的我院毕业生有一百多人,在任的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中,大部分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他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学院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是分不开的。在塞罕坝高寒地区进行引种、育苗、造林、营林的绿色发展传奇的激励和鼓舞下,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学子为代表的林学人会更加深刻认识到林业的重要性,会在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的同时,肩负起造林营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于宗周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水土保持专家,一生执着于太行山区综合治理,是第一批响应国家号召走进太行山的人,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把一生的精力投入到太行山的绿化治理扶贫中。2015年,于宗周老师因病去世,立下遗嘱,要求把骨灰撒到他投入精力最大的太行山前南峪的土地上,永远守护这个现在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阎俊杰老师是我院一名普通教授,他心无旁骛,挚爱林业,拼搏一生研究森林昆虫,为我国三北防护林控制天牛危害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2017年,阎俊杰老师辞世,享年85岁,遵照老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设灵堂,遗体捐献给河北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写下一篇1.5万字的生态造林论文。他们不仅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榜样和楷模,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视之为“传家宝”,坚持弘扬践行,将榜样的力量和楷模的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
林学学科涉及生态、保护、育种、培育、经济林等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建设林业、使林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服务,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林学人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地奋战在林业第一线,而这些优秀楷模、优秀事迹、优秀精神就为当代林学人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结束语
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也将积极响应,借鉴其他兄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经验,发挥自身专业背景的特色,将课程思政尽早落地实施,为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和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2]杨晶晶.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J].视听,2018(3):234-23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7.
[4]王志刚,时赟.走特色立校,服务强校之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的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9(7):9-11.
[5]申书兴,张建政,翟玉建.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的继承与拓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1(8):8-10.
[6]谢帆,徐敏云,翟广运,等.“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2):24-26.
[7]程庆会.把李保国精神作为“传家宝”发扬光大[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8-11.
[8]王彦坤,李鉴修.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J].共产党员:河北,2017(16):28-30.
关键词:课程思政;可行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77-03
Abstract: Course ideology is an educational reform of all-round education. Many universities have already starte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is reform.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conno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then expounded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course ideology. Taking college of forestry,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ideology,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in College of Forestry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words: course ideology; feasibility; educational reform
“課程思政”的内涵就是高校内的所有课程在各自的领域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讲授课堂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讲授知识、传授经验及活动实践中,充分认识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同时锻炼心志,养成良好的品性。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即是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从2014年开始,上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施行“课程思政”,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探索思政课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机制,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对“课程思政”的推广和全方位培养人才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
2016年12月2日,董少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标题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个概念。也在这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大范围推广实践指明了方向。
2017年初,复旦大学等高校率先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程中都体现思政映射点,在专业课上体现人文关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得发挥,掀起了“课程思政”的课改浪潮,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效仿[2]。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首要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尽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师资的保证
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在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就是教师。专业课教师除了在专业上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外,在思想政治方面也应有过硬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岗位职责。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老师是河北农大优秀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李保国精神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的优秀文化熏陶和传承的结晶。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秉承太行山精神,将榜样的力量和楷模的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作为我们的传家宝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共61人,高级职称占比67.21%,多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林业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国家级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和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也多次花落林学院,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科研团队被评为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先进集体,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被遴选为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7年,学院被授予“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所有专任教师要求通过岗前培训、主讲资格认证、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编写相应的教学文件并验收合格才能开始一线教学工作。
良好的专业师资的配备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德育贯穿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在专业知识学习、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专业教育和德育的诱集结合,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有效、持续地施行。
(二)课程的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每个专业都安排有专业前沿讲座,专业概论等课程。如林学专业树木学、森林培育学、测树学、植物学等,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学、森林公安与防火、森林病理学、森林植物检疫等,生态专业水土保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教师在培养学生对林业各个领域的了解与审美修养、激发学生对林业行业的喜爱和兴趣、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到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身处林业行业的自豪感。林业,是生态文明体现的基础,是护好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的主力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生态多样性、防控森林病虫害、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都是森林功能的重要体现。历代林业工作者创造出了以塞罕坝为典型的林业成果,创造了森林这个重要的自然资源,这些林业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知识的获得,能增强学生对林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无形中起到促使学生热爱林业、从事林业、献身林业的作用,这是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最早在欧美国家流行的课程地图能清晰、明确、直观地表现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和学习路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在国内率先推行课程地图(见图1),对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并在学院、学校范围内进行了推广,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培养路线上的理论依据。
(三)林学院优秀楷模的教育意义
多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特色立校,以服务强校”,培育出特色鲜明的“太行山道路”。“太行山道路”即“三个三结合”:是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国之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这种办学理念和特色,在增强学校实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表彰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4]。在这样的办学特色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学生和农民角色进行频繁的互换,在培养服务三农特色人才的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5],更是体现了具有河北农业大学特色的“太行山精神”。“太行山精神”的实质是“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实创新”[6],这种精神为以林学院学子为代表的农大学子致力于服务三农、献身山区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0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积极发扬薪火传递、传承带动的作用,涌现出了以李保国教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在老师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榜样教育下,培养出了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优秀毕业生群体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先进典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保国同志的高度评价。这位“农民教授”扎根太行山35年,每年200多天深入基层,用林业知识染绿140万亩荒山,造福10万农民。“太行新愚公,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是李保国精神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是李保国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诠释[7]。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教师,李保国老师为全院师生树立了最佳的学习典范。林学院学子以李保国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楷模为榜样,势必会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李保国精神”武装自己,为林业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践行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对塞罕坝精神做出了高度概括,即“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上的林学人用55年的时间在高寒荒漠上创造了“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林”这个历史奇迹,为京津冀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也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8]。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授予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截至目前,在塞罕坝林场工作和曾经工作过的我院毕业生有一百多人,在任的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中,大部分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他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学院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是分不开的。在塞罕坝高寒地区进行引种、育苗、造林、营林的绿色发展传奇的激励和鼓舞下,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学子为代表的林学人会更加深刻认识到林业的重要性,会在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的同时,肩负起造林营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于宗周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水土保持专家,一生执着于太行山区综合治理,是第一批响应国家号召走进太行山的人,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把一生的精力投入到太行山的绿化治理扶贫中。2015年,于宗周老师因病去世,立下遗嘱,要求把骨灰撒到他投入精力最大的太行山前南峪的土地上,永远守护这个现在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阎俊杰老师是我院一名普通教授,他心无旁骛,挚爱林业,拼搏一生研究森林昆虫,为我国三北防护林控制天牛危害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2017年,阎俊杰老师辞世,享年85岁,遵照老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设灵堂,遗体捐献给河北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写下一篇1.5万字的生态造林论文。他们不仅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榜样和楷模,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视之为“传家宝”,坚持弘扬践行,将榜样的力量和楷模的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
林学学科涉及生态、保护、育种、培育、经济林等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建设林业、使林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服务,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林学人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地奋战在林业第一线,而这些优秀楷模、优秀事迹、优秀精神就为当代林学人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结束语
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也将积极响应,借鉴其他兄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经验,发挥自身专业背景的特色,将课程思政尽早落地实施,为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和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2]杨晶晶.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J].视听,2018(3):234-23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7.
[4]王志刚,时赟.走特色立校,服务强校之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的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9(7):9-11.
[5]申书兴,张建政,翟玉建.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的继承与拓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1(8):8-10.
[6]谢帆,徐敏云,翟广运,等.“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2):24-26.
[7]程庆会.把李保国精神作为“传家宝”发扬光大[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8-11.
[8]王彦坤,李鉴修.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J].共产党员:河北,2017(1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