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美术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研究,并为其培养专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高师美术教育的内容和现状作了简要概述,并对其课程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目标,并为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服务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其水平和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师美术教育
德国于19世纪最先出现“美术教育”一词,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学科基于教育学理论而衍生出的一门专业教育。在我国,美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以培养纯美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专业美术教育,即普通美术教育;三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师资培养类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美术教育却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受重视,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训练,以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师范性”;通识课程设置较少,长期以“老三门”为主,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对于其他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课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了阻碍;教师技能培训不足,如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4~8周的时间上教师技能培训的教材教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和学生素质,长期处于茫然和不适应状态,不能迅速就业或适应岗位,在教学中深感无力。
2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術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剑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珊.谈当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化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应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4] 陶旭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点[J].学术探索,2012(01).
作者简介:方恋(1988—),女,湖南岳阳人,美术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目标,并为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服务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其水平和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师美术教育
德国于19世纪最先出现“美术教育”一词,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学科基于教育学理论而衍生出的一门专业教育。在我国,美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以培养纯美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专业美术教育,即普通美术教育;三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师资培养类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美术教育却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受重视,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训练,以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师范性”;通识课程设置较少,长期以“老三门”为主,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对于其他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课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了阻碍;教师技能培训不足,如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4~8周的时间上教师技能培训的教材教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和学生素质,长期处于茫然和不适应状态,不能迅速就业或适应岗位,在教学中深感无力。
2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術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剑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珊.谈当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化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应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4] 陶旭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点[J].学术探索,2012(01).
作者简介:方恋(1988—),女,湖南岳阳人,美术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