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1月20—21日,第十四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国际关系中的灾难反思与范式创新".因疫情防控需要,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博士生所提交论文60余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匿名评审,最后共有来自21所高校的30篇博士生论文入选本届论坛.经论坛学术委员会的最终投票,本届论坛一等奖空缺,有七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其他文献
"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观是"英国学派"理论多元主义的体现,也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二元对立的重要依据。从查尔斯·曼宁到巴里·布赞,几代"英国学派"学者对世界社会的探索推动了世界社会的概念化。"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观有两种类型,即古典规范性解释和布赞的结构性解释,这两种解释分别存在缺陷。基于此,进一步反思世界社会产生所带来的深刻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文化根源和变革机制可以发现,"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构想是高度理论化和思辨抽象化的,并没有为人们提供世界社会的清晰形象和未来图景,世界社会被看
欧盟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话语中,欧盟被视为地区概念,具有国际社会属性,遵从地区国际社会的一般逻辑,即欧盟地区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享与全球层次和其他地区层次国际社会不同的国际社会要素。"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为认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论视角。它将欧盟国际社会分为欧盟国家间社会和欧盟世界社会(或跨国社会)两个维度,并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国际社会两个维度的形成和扩展联系起来。尽管如此,"英国学派"的欧盟国
随着亚洲冷战的加剧,美国在亚洲开展持续的冷战心理宣传以争夺人心,而菲律宾也成为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一环。以美国中央情报局外围机构身份而成立的亚洲基金会尤其关注菲律宾农民群体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名为"民主种子"社区发展项目。该项目运作十年,是美国对作为亚洲盟友的菲律宾传播美国价值观、实施隐性心理宣传并对美国国内进行冷战动员的一个典型实例。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大力推行"民主种子"项目实质是借用种子援助对菲律宾农民群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宣传,从而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成为中国工商界、知识界和决策者共同的诉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何成就与不足?如何看待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异同?如何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入发展?围绕这些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孙
"伊斯兰主义"是17世纪末法国人发明的词汇,原指伊斯兰教,20世纪初被弃用.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主义被重新赋值后再度流行,成为一个政治术语,指称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伊斯兰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号和工具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其要旨在于夺取国家政权和社会控制权.它的核心主张是:以伊斯兰的名义,反对"非伊斯兰"的人和物,要求建立所谓"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秩序",推进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伊斯兰化".这三者分别是它的世界观、政治目标和方法论.伊斯兰主义的政治影响力归根结底依赖于它有多少
史学的基本学术功能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学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能够辅助外交史研究,取决于国际关系学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外交史的学术功能.美国冷战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积极地在历史研究中应用国际关系理论.由于肯尼思·尼尔·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未能预测到冷战和平终结,加迪斯严重质疑国际关系理论的预测功能,转而批判国际关系理论,提倡使用单一的历史研究方法从事外交史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并非不具备预测功能.加迪斯误解了"结构现实主义"的功能,把解释性的理论用来做预测
安倍晋三在其长期执政期间,完善了日本国家战略框架,进一步明确其战略目标即修改宪法、摆脱"战后体制".在日本的战略规划中,日美同盟被定位为安全与外交的基轴,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公共产品,国际社会发展与繁荣的战略保障.为使日美同盟发挥最大工具性效应,日本在战略规划上谋求与美国战略的对接;政治上,以首脑关系引领同盟发展;外交上,积极打造共同议题,试图主动诱导同盟走向;安全上,最大限度地强化和充实日本多维度跨域联合防卫能力,使日本成为有战略价值、能自主防卫的盟国;经济领域,追随美国,试图引领世界经贸规则的调整
现代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对象,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原点.现代国家既不是历史上恒久的政治秩序,也不是当下世界秩序中理所当然的组织形态,现代国家的"史前史"是漫长而经久的帝国时代.罗马帝国之后没有实现帝国的重建,而是进入了"后罗马帝国时代",催生了欧洲国家,后罗马帝国空间成为后帝国空间的"原型".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殖民帝国终结了传统帝国,而在20世纪的去殖民化运动之后,人类最终进入后帝国空间.现代国家是后帝国空间中"可能"的政治秩序形态,基于现代国家假定的国际关系研究需要平衡欧洲
族群联邦制是一种处理国家结构与族群政治问题的制度设计,理论上兼有族群冲突缓解与激化两种相反的效果,实践中正反面案例均存在.从相对静态的视角来看,历史文化、国际力量、经济、族群的政治地理等结构性的情境条件导致族群联邦制在一些国家成功而在另一些国家失败.从过程导向视角来看,与族群联邦制相作用的具体政治实践过程及其他相关联的政治制度体系的运行也会影响族群联邦制的表现.族群联邦制同时强调自治与共治.各行为体如何在特定的结构性情境条件下,以何种策略展开互动实践来动员和运用认同与资源,决定了族群联邦制在管理族群冲突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蝗虫灾害等极端事件的多重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凸显.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涉及一系列相互冲突、竞争、合作或协同的影响要素,对治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从现状来看,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需求端与供给端存在应然与实然的错位,呈现出多种冲突:粮食安全从贸易嬗变并扩散到生态、技术、知识等安全维度的综合关联治理需求与粮食问题领域治理平台各自为政的矛盾;全球化推动下粮食安全治理多边主义需求与区域主义分散治理的矛盾;公平公正与包容的全球粮食安全规则的制度需求与粮食安全治理规则非中性矛盾;粮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