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看到作文题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提起笔来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加强素材的搜集和运用,注重内容方面的引导。这样符合教书育人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进行素材的搜集运用呢?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走向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是因为平时的素材积累得不够丰厚。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们远离生活,远离现实,每天行走在教室和宿舍之间,奔忙于教室和食堂之中,过着几点一线的生活,活动的范围只是校园、教室,接触的人物是教师和学生,即便是回家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每天沉浸在教材之中,浸泡在作业里面,天天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少有机会阅读时政素材,了解社会生活,更谈不上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学生作文时没有素材,无话可说,也就处在常理之中。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汲取生活的营养,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取作文的材料。
(一)在活动中获取材料
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这样为学生提供写作途径的道路就被堵住了。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结合作文的训练,开展专题讲座,在讲座中让学生获得素材,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活动之后,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可以让学生记下活动中感人的瞬间,精彩的镜头,巧妙的人物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写出活动的报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未曾注意过的美与乐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二)在观察中发现素材
作文离不开观察,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散文,都离不开学生对所描写的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的描写之所以细腻是因为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描写对象进行观察,人物描写传神是因为作者对人物的一言一行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后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发现事物的特征,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观察内容记录下来,进行合理的想象,使之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观察,处处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素材库就会变得充实,也就能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作文。
(三)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生活的范围很广,有些经验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的渠道获得作文的素材,这种间接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他人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自然状态。如果学生善于阅读,就能够拓宽自己写作的范围,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学生善于积累,运用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不愁无话可说了。
二、学会交流,在交流中丰富作文素材
听说读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说和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写,可以说,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说是口头化的语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能够大致勾勒出学生的思想框架。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口头表达和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事情说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丰富写作内容,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外出考察时,我都让学生记下考察的过程,写出考察的收获,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每个人的所记内容不同,所感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各取所需。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的消息做介绍。交流是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叙述故事,如何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如何对重要事件进行评论等等。学生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获得的信息要远比自己观察所得多得多。
三、灵活训练,在训练中善于运用素材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就会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
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利弊。命题作文是传统的训练形式,但它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应该从单一的方式走向作文命题的多元化,有意识地使命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与学生阅读的内容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已有素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文体写作。
作文素材内容广泛,如何运用、运用是否得体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一材多用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一个素材,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可以用来阐明不同的观点,我们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扩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认识问题的广度。单一的运用素材,往往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想受限,不敢表达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使学生善于搜集和运用素材。只要勇于实践,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责编 张亚欣)
一、走向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是因为平时的素材积累得不够丰厚。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们远离生活,远离现实,每天行走在教室和宿舍之间,奔忙于教室和食堂之中,过着几点一线的生活,活动的范围只是校园、教室,接触的人物是教师和学生,即便是回家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每天沉浸在教材之中,浸泡在作业里面,天天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少有机会阅读时政素材,了解社会生活,更谈不上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学生作文时没有素材,无话可说,也就处在常理之中。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汲取生活的营养,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取作文的材料。
(一)在活动中获取材料
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这样为学生提供写作途径的道路就被堵住了。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结合作文的训练,开展专题讲座,在讲座中让学生获得素材,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活动之后,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可以让学生记下活动中感人的瞬间,精彩的镜头,巧妙的人物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写出活动的报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未曾注意过的美与乐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二)在观察中发现素材
作文离不开观察,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散文,都离不开学生对所描写的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的描写之所以细腻是因为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描写对象进行观察,人物描写传神是因为作者对人物的一言一行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后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发现事物的特征,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观察内容记录下来,进行合理的想象,使之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观察,处处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素材库就会变得充实,也就能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作文。
(三)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生活的范围很广,有些经验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的渠道获得作文的素材,这种间接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他人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自然状态。如果学生善于阅读,就能够拓宽自己写作的范围,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学生善于积累,运用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不愁无话可说了。
二、学会交流,在交流中丰富作文素材
听说读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说和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写,可以说,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说是口头化的语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能够大致勾勒出学生的思想框架。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口头表达和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事情说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丰富写作内容,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外出考察时,我都让学生记下考察的过程,写出考察的收获,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每个人的所记内容不同,所感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各取所需。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的消息做介绍。交流是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叙述故事,如何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如何对重要事件进行评论等等。学生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获得的信息要远比自己观察所得多得多。
三、灵活训练,在训练中善于运用素材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就会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
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利弊。命题作文是传统的训练形式,但它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应该从单一的方式走向作文命题的多元化,有意识地使命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与学生阅读的内容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已有素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文体写作。
作文素材内容广泛,如何运用、运用是否得体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一材多用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一个素材,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可以用来阐明不同的观点,我们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扩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认识问题的广度。单一的运用素材,往往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想受限,不敢表达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使学生善于搜集和运用素材。只要勇于实践,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