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可夫认为:“发展语言的工作应当首先指口头语言,因为口语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祖国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包括听说,只有在听说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苏教版语文教材特别编写口语交际,规定用一课时完成。虽然我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时间不长,但从教学实践和听课所得,寻找一些低年级听说训练的巧招妙计,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贴近生活,引发听说兴趣
兴趣是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培养兴趣、激发兴趣是听说教学的催发剂。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时应贴近孩子的生活,一方面孩子对自己周围活生生的事物兴趣高,一方面使孩子有话可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他先用彩色粉笔勾勒出一幅人像,说:“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学生哈哈大笑,接着于老师让学生比一比四毛与三毛有什么不同,然后介绍四毛的特点:有些小聪明,有时马虎。再出示一幅四毛手里倒拿着一张只考了66分的试卷的图画,让大家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是孩子们都熟悉的人物,于老师正是掌握了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成功激发学生的听说热情。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不仅指学生个体的听说,而且要在交际中完成听说训练,在内容编排上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如口语交际《指路》、《学会道歉》、《买文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话说、有兴趣说。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天气渐渐暖和了,今天咱们到校园里找一找,看看春天来了没有。”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儿,奔出了教室。草坪上,孩子们扒开枯草,发现了小草的嫩芽;小树林里,孩子们发现了桃树的花苞、柳树的新叶……回到课堂上,再让小朋友把春天的经过演出来,边演边说,在交际中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不吝赞赏,激活听说潜能
“愉快教学法”、“赏识教学法”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改中颇具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赞赏每一个学生,会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不断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不是天才的专利,它是智力展开的一个谱系。人人都有创造,只是创造性和社会价值有所不同。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用爱心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一位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完秋天的田野,让学生说一说稻田。谁也没想到一位学生说:“秋天,田野里的稻穗像狼尾巴一样。”听罢句子,同学们哄堂大笑,孩子则尴尬得满面通红。这位老师没有轻易地否定,而是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稻穗像狼尾巴。孩子说:“爸爸年年盼他的稻子大丰收,我在动物园看到过狼,我就想,假如稻穗长得像狼尾巴一样又粗又长,爸爸该多高兴啊!”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善意的想象,谁能说这孩子以后不会培养出像狼尾巴一样的水稻新品种呢?正是先有了想象,然后才有了创造。
造句是运用指定的词语说话,是听说训练的一种形式。人云亦云,是低年级造句的通病,一位教师为了使学生造出好句子,采用“给每个‘不同’以赞赏的方法”,挖掘学生听说的潜能。如用“告诉”造句时:
生:“妈妈告诉我上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
师:“希望你记住妈妈的话。”
生:“你能告诉我去小林家怎么走吗?”
师:“你说的是疑问句,想法真奇特!”
受到启发,另一学生站起来造出了感叹句:“爸爸,您快告诉我鱼儿为什么会游吧!”
师:“嗬!真了不起!”
……
在教师的赞赏下,内容不同、句式各异的句子,难道不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吗?
三、注重积累,充实听说内容
有骨无肉——干巴,是低年级学生说话的通病。怎样使说话内容丰富起来、充实起来呢?
美国哈佛大学爱德华教授指导中国博士侯书森主编的《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精华》一书,提出朗读与背诵是练习口才的捷径。当代孩子依旧要多背书,多背诗词佳句,这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中的重积累如出一辙。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注重积累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摸索出的一条基本学习规律,而且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发展。在听说训练中积累,不仅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的继承,而且能帮助学生锻炼听说能力,充实听说内容。如在教学《秋天到了》时,要求学生说说秋天的气候特点,一位学生说:“秋天,天气很凉,天空中有一朵朵白云。”一位学生说:“我在书上看到过,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天那么高,那么蓝。”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用一个词就能说清楚,就是‘秋高气爽’。”真是言简意赅。我自己读幼儿园的儿子背过不少成语,一次受到爸爸批评,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后来他告诉我说:“妈妈,今天爸爸骂我,我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潸然泪下……”也许背这些成语时,他不能体会到成语的意思,但這里他知道了用上“潸然泪下”。这些难道不是积累之功吗?因此,平时要注重积累,从而使听说有骨有肉,内容丰富。
一、贴近生活,引发听说兴趣
兴趣是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培养兴趣、激发兴趣是听说教学的催发剂。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时应贴近孩子的生活,一方面孩子对自己周围活生生的事物兴趣高,一方面使孩子有话可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他先用彩色粉笔勾勒出一幅人像,说:“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学生哈哈大笑,接着于老师让学生比一比四毛与三毛有什么不同,然后介绍四毛的特点:有些小聪明,有时马虎。再出示一幅四毛手里倒拿着一张只考了66分的试卷的图画,让大家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是孩子们都熟悉的人物,于老师正是掌握了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成功激发学生的听说热情。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不仅指学生个体的听说,而且要在交际中完成听说训练,在内容编排上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如口语交际《指路》、《学会道歉》、《买文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话说、有兴趣说。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天气渐渐暖和了,今天咱们到校园里找一找,看看春天来了没有。”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儿,奔出了教室。草坪上,孩子们扒开枯草,发现了小草的嫩芽;小树林里,孩子们发现了桃树的花苞、柳树的新叶……回到课堂上,再让小朋友把春天的经过演出来,边演边说,在交际中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不吝赞赏,激活听说潜能
“愉快教学法”、“赏识教学法”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改中颇具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赞赏每一个学生,会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不断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不是天才的专利,它是智力展开的一个谱系。人人都有创造,只是创造性和社会价值有所不同。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用爱心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一位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完秋天的田野,让学生说一说稻田。谁也没想到一位学生说:“秋天,田野里的稻穗像狼尾巴一样。”听罢句子,同学们哄堂大笑,孩子则尴尬得满面通红。这位老师没有轻易地否定,而是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稻穗像狼尾巴。孩子说:“爸爸年年盼他的稻子大丰收,我在动物园看到过狼,我就想,假如稻穗长得像狼尾巴一样又粗又长,爸爸该多高兴啊!”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善意的想象,谁能说这孩子以后不会培养出像狼尾巴一样的水稻新品种呢?正是先有了想象,然后才有了创造。
造句是运用指定的词语说话,是听说训练的一种形式。人云亦云,是低年级造句的通病,一位教师为了使学生造出好句子,采用“给每个‘不同’以赞赏的方法”,挖掘学生听说的潜能。如用“告诉”造句时:
生:“妈妈告诉我上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
师:“希望你记住妈妈的话。”
生:“你能告诉我去小林家怎么走吗?”
师:“你说的是疑问句,想法真奇特!”
受到启发,另一学生站起来造出了感叹句:“爸爸,您快告诉我鱼儿为什么会游吧!”
师:“嗬!真了不起!”
……
在教师的赞赏下,内容不同、句式各异的句子,难道不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吗?
三、注重积累,充实听说内容
有骨无肉——干巴,是低年级学生说话的通病。怎样使说话内容丰富起来、充实起来呢?
美国哈佛大学爱德华教授指导中国博士侯书森主编的《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精华》一书,提出朗读与背诵是练习口才的捷径。当代孩子依旧要多背书,多背诗词佳句,这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中的重积累如出一辙。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注重积累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摸索出的一条基本学习规律,而且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发展。在听说训练中积累,不仅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的继承,而且能帮助学生锻炼听说能力,充实听说内容。如在教学《秋天到了》时,要求学生说说秋天的气候特点,一位学生说:“秋天,天气很凉,天空中有一朵朵白云。”一位学生说:“我在书上看到过,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天那么高,那么蓝。”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用一个词就能说清楚,就是‘秋高气爽’。”真是言简意赅。我自己读幼儿园的儿子背过不少成语,一次受到爸爸批评,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后来他告诉我说:“妈妈,今天爸爸骂我,我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潸然泪下……”也许背这些成语时,他不能体会到成语的意思,但這里他知道了用上“潸然泪下”。这些难道不是积累之功吗?因此,平时要注重积累,从而使听说有骨有肉,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