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在信息技术中以“微视频”为主,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而制作的微型视频,通过教师对某个教学难点的讲解或操作演示,学生反复观看,进而掌握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它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需求,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利用“微课”突出分层教学
“微课”进入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高效学习空间。
传统分层教学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很难提供分层任务实现真正的分层教学。如果我们把知识点分散,制作成各个知识点的微课,通过教师的课前引导,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各项学习任务,每个学生均能对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真正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发现,利用“微课”实现分组分层教学是确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如下:
将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利用“微课”实现分层教学就轻松自如。如四下《制作课程表》一课,教师在课前就制作三节“微课”,分别是:①合并单元格、②拆分单元格、③绘制表格斜线。当师生一起讨论完课程表如何制作后,便放手让各组学生根据三个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1)插入9×8表格,合并相关单元格,输入课程表内容。(2)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将体现单双周的课程,利用“拆分单元格”的方法;(3)在1、2步的基础上制作课程表表头(利用绘制表格斜线的方法),并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及对齐格式。三个明确的学习任务,ABC三个层次小组完成的任务分别是:A组——按顺序完成全部的学习内容;B组——按顺序完成前两步的学习内容;C组——只完成第一步的学习内容(鼓励向高一层次挑战)。
由于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同一水平之间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平等对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中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欣喜地发现,学困生不仅能很好地完成C层次的任务,当他们向B层次任务挑战时,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优等生不仅在课堂上“吃得饱”,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一对一地帮助学困生。这样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实效全部得归功于“微课”的有效应用。
二、利用“微课”突出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课”,改变传统教师反复讲解演示的过程,在师生提问、互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利用“微课”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发现比起传统的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更愿意接受“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前10分钟左右时间与教师共同探讨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与任务,开始一节课的自主探究学习之旅。如四下《设计电子板报》这一课,课前师生通过讨论明确设计板报的具体步骤:插入标题——规划版面——收集素材——美化版面,然后教师提供每个步骤的“微课”视频,其中“规划版面”是难点,学生可反复观看微课,直至学会如何规划版面。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会出现各组学生完成任务时间不一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可利用电子教室的优势,采取分组教学、讲评的方式,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辅导和评价。
由此可见,“微课”的有效应用,使信息技术课堂由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模仿练习——创作拓展)华丽翻转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指导反馈——拓展创新”,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三、利用“微课”突出教学重难点
突破重难点是一堂课效率高的关键,也是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关键。平时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重难点教师总是反复操作、反复讲解,等学生自己完成各种练习操作时又忘了前面老师操作的步骤内容。这就造成老师讲解演示的时间多,可学生还是存在学习障碍,教学效果自然低下。
“微课”短小精悍,学习时间较短,利用“微课”可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堂操作学习中反复观看,既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四年级word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此操作学生往往要好几节课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将“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的操作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一边学一边尝试操作。这样的学习比教师反复演示效果要好得多。又如三年级画图中“曲线的使用”,双曲线和闭合曲线的画法是教学难点,学生总是把握不好,总是要出现最后一笔没有定位导致图形扭曲的情况。因此,教师制作“如何画双曲线和闭合曲线”微课视频,通过操作演示配上文字强调和说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很容易就学会了两种曲线的画法,而且错误率低许多。
由此可见,利用“微课”突出、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复讲解、演示,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利用“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三突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用好、用对“微课”。但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微课”完全代替课堂教学的有关环节,它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而非颠覆。“微课”的背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仍然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教师新的课堂组织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更新。
一、利用“微课”突出分层教学
“微课”进入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高效学习空间。
传统分层教学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很难提供分层任务实现真正的分层教学。如果我们把知识点分散,制作成各个知识点的微课,通过教师的课前引导,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各项学习任务,每个学生均能对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真正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发现,利用“微课”实现分组分层教学是确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如下:
将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利用“微课”实现分层教学就轻松自如。如四下《制作课程表》一课,教师在课前就制作三节“微课”,分别是:①合并单元格、②拆分单元格、③绘制表格斜线。当师生一起讨论完课程表如何制作后,便放手让各组学生根据三个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1)插入9×8表格,合并相关单元格,输入课程表内容。(2)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将体现单双周的课程,利用“拆分单元格”的方法;(3)在1、2步的基础上制作课程表表头(利用绘制表格斜线的方法),并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及对齐格式。三个明确的学习任务,ABC三个层次小组完成的任务分别是:A组——按顺序完成全部的学习内容;B组——按顺序完成前两步的学习内容;C组——只完成第一步的学习内容(鼓励向高一层次挑战)。
由于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同一水平之间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平等对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中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欣喜地发现,学困生不仅能很好地完成C层次的任务,当他们向B层次任务挑战时,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优等生不仅在课堂上“吃得饱”,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一对一地帮助学困生。这样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实效全部得归功于“微课”的有效应用。
二、利用“微课”突出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课”,改变传统教师反复讲解演示的过程,在师生提问、互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利用“微课”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发现比起传统的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更愿意接受“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前10分钟左右时间与教师共同探讨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与任务,开始一节课的自主探究学习之旅。如四下《设计电子板报》这一课,课前师生通过讨论明确设计板报的具体步骤:插入标题——规划版面——收集素材——美化版面,然后教师提供每个步骤的“微课”视频,其中“规划版面”是难点,学生可反复观看微课,直至学会如何规划版面。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会出现各组学生完成任务时间不一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可利用电子教室的优势,采取分组教学、讲评的方式,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辅导和评价。
由此可见,“微课”的有效应用,使信息技术课堂由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模仿练习——创作拓展)华丽翻转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指导反馈——拓展创新”,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三、利用“微课”突出教学重难点
突破重难点是一堂课效率高的关键,也是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关键。平时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重难点教师总是反复操作、反复讲解,等学生自己完成各种练习操作时又忘了前面老师操作的步骤内容。这就造成老师讲解演示的时间多,可学生还是存在学习障碍,教学效果自然低下。
“微课”短小精悍,学习时间较短,利用“微课”可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堂操作学习中反复观看,既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四年级word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此操作学生往往要好几节课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将“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的操作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一边学一边尝试操作。这样的学习比教师反复演示效果要好得多。又如三年级画图中“曲线的使用”,双曲线和闭合曲线的画法是教学难点,学生总是把握不好,总是要出现最后一笔没有定位导致图形扭曲的情况。因此,教师制作“如何画双曲线和闭合曲线”微课视频,通过操作演示配上文字强调和说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很容易就学会了两种曲线的画法,而且错误率低许多。
由此可见,利用“微课”突出、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复讲解、演示,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利用“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三突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用好、用对“微课”。但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微课”完全代替课堂教学的有关环节,它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而非颠覆。“微课”的背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仍然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石,教师新的课堂组织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