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
讲读文言文,如果只是为了应对高考,仅注重翻译、背诵,而忽视了古人的“炼字”之功和“意胜”之美,势必会使文言文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进而使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本该有的兴趣,造成教师教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学是为了考试而学,教师教得头疼,学生累得头疼。如此下去,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何在?如何传承下去?鉴于此,语文教师就要对文言文咬文嚼字,下工夫挖掘文言文中潜在的文字魅力,从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就是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它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常见的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有:表比喻,表动作处所,表动作趋向,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表对人的态度,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研读这些语法功能中,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种美。
一、状物中现形象美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形状态势。
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翼”,鸟翅膀,在句中是“像鸟翅膀张开一样”的意思,“翼”是禽类用来保护幼雏的屏障,抵御风寒的暖伞,扑击仇敌的武器。当年沛公赴鸿门之宴,身处险境,稍有不慎,人头落地,汉之帝业,付诸东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亦拔剑舞之,托名助兴,实为保护沛公,酬张良活命之恩,尽儿女亲家之意。一击一护,兴则兴矣,但护尤重要,既要明助兴之状,又不露护之声色,还要防不测,达目的,可谓生动,活泼至极。项伯犯不忠之嫌,弃项王不顾,冒项庄之怒,舍身遮护沛公,可谓与鸟之翼护雏迎敌同出一辙,其形象之逼真之美,使人瞠目,置身其间,忘乎一切。
再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灰”微“烟”轻,形可见,获之难,拂之极易,风之则散,顷刻便无。号称八十万的曹军,片刻间,如灰似烟,毁于周郎才气。一代英豪的曹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能不令人深叹。而才俊周郎的形象,挥洒谈笑的风姿却烙刻在人们心中,周郎之“笑”与曹军之“灰飞烟灭”形成鲜明对照,周郎飒爽英姿形象之鲜活之美可见一斑了,而形成这一表达效果,和简洁的名词状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又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从”(《过秦论》),说的是在秦始皇的“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及“苛政猛于虎”的统治下,“天下苦秦久矣”,民不聊生,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迫使民反。虽不能说义军个个壮怀激烈,决心死国,但举大义或许还有活路。“云”、“响”、“景”逼真的再现了义军拥者之众,气势之猛,意志之坚,同心一意,以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形象勇敢坚定之美跃然纸上。
二、描写中现意境美
有些名词用在动词前,看似平常,但写景状物中所创设的意境特别美。
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和“星”乃我们常见之物,在这里,“雾”是“像雾上腾一样”修饰“列”,“星”是“像繁星一样”,修饰“驰”。当年滕王阁聚会于南昌郡城,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句正描绘出所聚之地繁盛,所聚之人灿若众星。一“雾”一“星”,将聚会的地点人物之美展露出来,创设了良好的意境,十分精妙啊!
再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不规则形状,恐怕不易。而作者只用四字,境界全出。“斗折蛇行”,其中“斗”与“蛇”二名词分别修饰“折”与“行”二动词,释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爬行,既把小石潭的自然曲折形象描绘出来,又将小石潭乃活水之潭的特点揭示出来,与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照应兼顾,创设出让人很想一见小石潭的意境之美。
三、准确中现精妙之美
古汉语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的时间、地点、凭借工具或方式、发生的频率、趋向等都十分准确。刻意追求,严格选择,不粗糙,不偏颇,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真实之美。我们从中可以欣赏其精妙之美。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一个“面”字用在“刺”前合乎情理,充分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的特色,伴君如伴虎,而“面刺”君王之危险,令人毛发尽竖,不寒而栗。王者的喜怒,关乎人之生死,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一言可使人腾达,亦可让人灭没。冒死犯颜,面刺君王,能有几何?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刺”中“过”者,能领取君王的上等奖赏,其诱惑何其强大,谁人不为之所动啊!所谓君无戏言,大可斗胆一试。而“面”字所示,与后面的“上书谏寡人”及“谤讥于市朝”在行为上划定界限,区分轻重,可见其准确精当之妙了。
再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其中时间名词“朝”和“夕”分别充当谓语动词“济”、“设”的状语,是“在早上”和“到黄昏”之意,强调时间之短,毋庸置疑,晋君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失信于秦的事实俱展示在此二字名词状语的精妙运用之上。使秦军不能不心生疑虑,考虑退兵事宜了。还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和“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句中的两个“夜”字,都极言时间之紧,不容拖延的情况,事情紧急,需要连夜办理,不可待天明。多么简练的一笔啊!
再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和“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这两句中的“舟”和“辇”都是交通工具,准确地表达了“行适临汝”和“来”的凭借。还有《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准确表达动作的方向;《鸿门宴》中,“日夜望将军至”的“日夜”准确表达出动作的持久性;“间至军中”的“间”准确表达出动作的地点;《师说》中,“则群聚而笑之”的“群”准确表达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的情态。如此等等,名词状语,泼墨不多,只字片言,或时间,或处所,或趋向,或方式,或频率,无不帮动词,将准确明了之意表达备述,可谓精而妙哉!
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潜心研究,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彰显出来,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就会洋溢出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源县第三中学(166500)
讲读文言文,如果只是为了应对高考,仅注重翻译、背诵,而忽视了古人的“炼字”之功和“意胜”之美,势必会使文言文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进而使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本该有的兴趣,造成教师教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学是为了考试而学,教师教得头疼,学生累得头疼。如此下去,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何在?如何传承下去?鉴于此,语文教师就要对文言文咬文嚼字,下工夫挖掘文言文中潜在的文字魅力,从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就是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它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常见的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有:表比喻,表动作处所,表动作趋向,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表对人的态度,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研读这些语法功能中,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种美。
一、状物中现形象美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形状态势。
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翼”,鸟翅膀,在句中是“像鸟翅膀张开一样”的意思,“翼”是禽类用来保护幼雏的屏障,抵御风寒的暖伞,扑击仇敌的武器。当年沛公赴鸿门之宴,身处险境,稍有不慎,人头落地,汉之帝业,付诸东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亦拔剑舞之,托名助兴,实为保护沛公,酬张良活命之恩,尽儿女亲家之意。一击一护,兴则兴矣,但护尤重要,既要明助兴之状,又不露护之声色,还要防不测,达目的,可谓生动,活泼至极。项伯犯不忠之嫌,弃项王不顾,冒项庄之怒,舍身遮护沛公,可谓与鸟之翼护雏迎敌同出一辙,其形象之逼真之美,使人瞠目,置身其间,忘乎一切。
再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灰”微“烟”轻,形可见,获之难,拂之极易,风之则散,顷刻便无。号称八十万的曹军,片刻间,如灰似烟,毁于周郎才气。一代英豪的曹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能不令人深叹。而才俊周郎的形象,挥洒谈笑的风姿却烙刻在人们心中,周郎之“笑”与曹军之“灰飞烟灭”形成鲜明对照,周郎飒爽英姿形象之鲜活之美可见一斑了,而形成这一表达效果,和简洁的名词状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又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从”(《过秦论》),说的是在秦始皇的“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及“苛政猛于虎”的统治下,“天下苦秦久矣”,民不聊生,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迫使民反。虽不能说义军个个壮怀激烈,决心死国,但举大义或许还有活路。“云”、“响”、“景”逼真的再现了义军拥者之众,气势之猛,意志之坚,同心一意,以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形象勇敢坚定之美跃然纸上。
二、描写中现意境美
有些名词用在动词前,看似平常,但写景状物中所创设的意境特别美。
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和“星”乃我们常见之物,在这里,“雾”是“像雾上腾一样”修饰“列”,“星”是“像繁星一样”,修饰“驰”。当年滕王阁聚会于南昌郡城,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句正描绘出所聚之地繁盛,所聚之人灿若众星。一“雾”一“星”,将聚会的地点人物之美展露出来,创设了良好的意境,十分精妙啊!
再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不规则形状,恐怕不易。而作者只用四字,境界全出。“斗折蛇行”,其中“斗”与“蛇”二名词分别修饰“折”与“行”二动词,释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爬行,既把小石潭的自然曲折形象描绘出来,又将小石潭乃活水之潭的特点揭示出来,与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照应兼顾,创设出让人很想一见小石潭的意境之美。
三、准确中现精妙之美
古汉语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的时间、地点、凭借工具或方式、发生的频率、趋向等都十分准确。刻意追求,严格选择,不粗糙,不偏颇,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真实之美。我们从中可以欣赏其精妙之美。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一个“面”字用在“刺”前合乎情理,充分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的特色,伴君如伴虎,而“面刺”君王之危险,令人毛发尽竖,不寒而栗。王者的喜怒,关乎人之生死,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一言可使人腾达,亦可让人灭没。冒死犯颜,面刺君王,能有几何?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刺”中“过”者,能领取君王的上等奖赏,其诱惑何其强大,谁人不为之所动啊!所谓君无戏言,大可斗胆一试。而“面”字所示,与后面的“上书谏寡人”及“谤讥于市朝”在行为上划定界限,区分轻重,可见其准确精当之妙了。
再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其中时间名词“朝”和“夕”分别充当谓语动词“济”、“设”的状语,是“在早上”和“到黄昏”之意,强调时间之短,毋庸置疑,晋君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失信于秦的事实俱展示在此二字名词状语的精妙运用之上。使秦军不能不心生疑虑,考虑退兵事宜了。还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和“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句中的两个“夜”字,都极言时间之紧,不容拖延的情况,事情紧急,需要连夜办理,不可待天明。多么简练的一笔啊!
再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和“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这两句中的“舟”和“辇”都是交通工具,准确地表达了“行适临汝”和“来”的凭借。还有《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准确表达动作的方向;《鸿门宴》中,“日夜望将军至”的“日夜”准确表达出动作的持久性;“间至军中”的“间”准确表达出动作的地点;《师说》中,“则群聚而笑之”的“群”准确表达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的情态。如此等等,名词状语,泼墨不多,只字片言,或时间,或处所,或趋向,或方式,或频率,无不帮动词,将准确明了之意表达备述,可谓精而妙哉!
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潜心研究,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彰显出来,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就会洋溢出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源县第三中学(16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