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三重逻辑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命题,有其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高度文化自信、近代文化自觉的形成和现代文化自信逐渐复归三个阶段.从理论逻辑来说,文化自信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也是发挥先进文化支撑与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建构与制度建设的突出成就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民族复兴对文化引领力高需求间的张力是文化自信理论生成的内在动力;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是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部需求.
其他文献
将状态、程度补语结构中的"得"看作单纯而标准的关系标记(结构助词或补语标记)理据不足.首先,"得"并非单纯的关系标记."得"表完成,有内部标记功能,证据是:"V得"表体意义的形态手段受限,表现和"V了"平行;状态、程度补语结构比动结式和状中结构终结性更凸显.其次,"得"尚非标准的关系标记."得"和补语无语义关系,它要获得关系标记功能只能依靠和补语共现形成联想关系,该功能形成的标准是,联想关系的实现去语境化程度高,从言语理解看,即提取"得"能马上预示补语出现.实际情况是,"得"的理解依赖语境,它往往是在提取
新移民华文女作家山眼的《重逢1900》,以“内在时空”秩序与多重复调演绎,从眼下的庚子年回溯到120年前庚子年的晚清乡村,以小说男女主人公对自我与心灵家园的孤绝寻找为经,连接两个庚子年之间的东西方文明历史兴衰.以西方都市小镇与中国清末乡村的鲜明对比为纬,在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对东方文明衰颓于静止、西方文明疲命于物质的历史与现实困境,进行深刻剖析.但是在战争瘟疫灾难之下的中国乡村栗家庄,美国传教士沃森与乡绅栗宗翰两家为邻居,从隔膜、互识到相互救助的温暖情谊,开启两种文化的兼容与对比之镜,诠释文明多样性与文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对学生水平差异关注不足、学生多样性需求兼顾不够、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和教师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将翻转课堂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强化学生中心地位、体现深度学习思想、释放混合学习优势和推进个性学习实践的有效手段.基于文献分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课前准备、课中学习和课后总结三个阶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其教学流程、组织方法、控制策略等进行了探讨,为有序地设计、实施与推广该模式提供了参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超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实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正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理念,并从理论之维、历史之源、实
胡远濬认为,《庄子》内七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属于“正心”之环节,《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属于“修身”之环节,《应帝王》属于“为政”之环节.贯穿于这一“内圣外王”体系的共同原则是自然无为.胡远濬的这一思想是他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作出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深挖内篇思想的丰富内涵不无助益.
鱼乐之辩体现出庄惠不同的哲学立场.惠子的立场是认识论,认识论以认识世界为目的 ,在主客对立框架内,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具有确定性的经验知识.庄子的哲学立场则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他既有“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诉求,又有“人学立场”的超验性道域视野.
宋学的诞生,既与儒学思想的自身演进有关,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社会人情有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中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宋儒围绕现实弊端进行的理论运思所呈现的思维发展趋势.宋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开创、分化、突变、对峙、总结六个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命题和核心话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是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结构和思维方式合力作用下所构筑的儒学新形态.
惠施所谓“今日适越而昔来”是对俗常“今”“昔”之判的超出,庄子假借此言,乃是要对世俗的是非、善恶等分辨之心予以匡矫.但惠施于“今”“昔”的“合同异”终究是从“今”“昔”有异说起的,且其辩说出于对言辩本身的信恃;而庄子因惠施所辩“今日适越而昔来”而为“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之说却意在诱示人们向“今”“昔”未有分别的那种浑朴、圆备之境回归,且要从根本上抑黜言辩.《齐物论》中,庄子多次借用名家与儒家之说以发抒己意;在其看来,问题不在于如何以“名”举“实”、以“名”责“实”,抑或如何重新厘定礼乐的
《中国妇女》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和研究妇女问题的重要刊物之一,以《中国妇女》为中心,探析中国共产党在危亡之际,为了动员全国妇女参与抗战,深刻解读和宣传妇女解放理论,将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统一起来,提出妇女解放的前提是民族解放.在具体的实践中以妇女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女干部和女党员的作用,注重妇女生活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下,广大妇女积极响应,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一方面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政治家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人学基础,遵循马克思有关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理路,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对世界负责的态度阐扬了其厚重的价值意蕴.洞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意义,才能寻找到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最佳路径.正是在中国的倡议和引导下,国际社会进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谱图,展开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鸿篇画轴,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