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干什么工作,先把工作专班成立起来;一些分内事务,以工作专班名义推责卸责……成立工作专班,本是推进工作的方式之一,但在基层,一些工作专班出现泛化、异化现象。成立专班时风风火火、推进工作时慢慢腾腾、责任落实时你推我拉,结果评估时与目标相差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一些地方盲目成立的各种工作专班正在成为基层新负担。
工作专班“挂着空挡踩油门”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工作专班,往往以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名义存在,“挂着空挡踩油门”,看似声势很大,实则成效一般。
——表态式专班。“以前只要是上级有活动,我们就按照活动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有一次,一周内就下发了成立6个领导小组、专班的文件,其中不乏重复的。”北方某省一名乡镇干部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基层一些以领导小组存在的工作专班,成立较为仓促,有的是为了向上级部门表明重视的态度,实际并不统筹开展具体工作。这些专班,往往是因为上级提出的要求过于空泛,“为了应付一下”而成立。
——“甩锅”式专班。中部一山区镇党委书记介绍,县级一些部门原本是推动开展工作的“责任单位”,但是借助县委、县政府两办名义发文,把部门主责的事项弄出了工作专班,自己摇身一变成为工作专班办公室部门,在相关工作中就成了督查单位。工作专班成立后,客观上将上级部门责任变成了基层责任。“出了问题就‘甩锅’,追责基层,导致乡镇干部多有怨言。”该镇党委书记说。
也有些工作本来就是某个职能部门的分内事,却以推进工作之名,纳入多个其他职能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或者组建联席会议。由于具体分工不明确,再加上相关章程中明确说明“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其他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以致责任落实中存在推诿。
——从众式专班。《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6月,一个林业大县要求开展“垃圾革命”,各单位纷纷成立工作专班,连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都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新成立的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组员1人,共4人。实际上,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岗在编人员一共只有4人。全员上阵,另行成立一個领导小组的意义不大。
部分工作专班“空转”滋生形式主义
多地受访干部群众认为,基层面临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或阶段性工作时,将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协调一起成立工作专班,有助于发挥集思广益、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效果,对于加快沟通协商、解决实际问题本有助益。但是,过分依赖工作专班就容易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恶性循环,治标不治本,被动地追着问题跑。领导小组设置过多,无形中还增加了办事的环节和难度。
“一些专班还要求参与单位明确具体参与人员是谁,各自分工是什么。看起来井井有条,实际工作却是为了应付有关要求而准备各种书面材料,从‘纸上来’到‘纸上去’,没有推动实际工作,但增加了工作负担。”中部某县一名副局长直言。
各种工作专班过多,有时还会严重影响到基层的本职工作。例如,拆迁有拆迁工作小组、绿化有绿化工作小组、创建文明城市有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小组、招商有招商工作小组……各种小组五花八门,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基层同志都必须参加。这样一来,就造成部分基层干部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为完成任务,只能开启“白加黑”“五加二”模式,身心疲惫。最终,往往造成每件事情都做不精,本职工作也受影响。
一名基层宣传部门负责人说,各种专班落实方案中往往都有一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所以涉及专班的工作会议都需要宣传部门参加。宣传部成了名副其实的“陪会第一大部”。一些市、县主要领导任小组长的会议,还点名要求部门内分管常务工作的副部长参会,参加不了的,需要向主要领导请假。“为了应付专班开会,部里需要安排专职的开会陪会人员。”这名负责人说。
专班泛滥待精简
工作专班的成立,本意是“推动工作”,但在实践中过多过滥,往往成了“干扰工作”。
基层部门的领导干部因为在领导小组兼职过多,陷入文山会海、分身乏术,机构越来越臃肿,工作效率被动降低。
“有的工作专班成员,一旦遇到具体涉及本部门利益和责任的事,就各怀心思、躲来躲去,谁都不想负责、谁都不敢负责,工作效率并未提高。”一名基层干部说。
“推动工作开展的方式有很多,不能过分依赖于专班,不然就成了新的形式主义。”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认为,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精简不必要的工作专班。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工作专班不仅对在职人员形成束缚,部分未入职人员甚至已被提前“纳入”,成为“持续负担”。有的工作专班规定,“后续若有调入人员,则自动为领导小组成员,以上人员若有工作变动,由接任者接替”。
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对于成立工作专班的决定应该更加慎重,专班的工作责任必须明确,专班的工作开展应当“务实”而不能“务虚”。只有让工作专班摆脱花架子、发挥真效能,切实推动工作专班“减量”“瘦身”,才能更好地为基层减负。
(摘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