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学校少年非正常死亡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在校少年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给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很多少年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采取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态度和做出恣意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因此对少年学生开展“生命现”教育应该成为在校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在校少年 “生命观”教育
近年来,少年学生中,非正常死亡(被害或者自戕)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对少年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给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给社会增加了诸多不良影响。浅究其原因,至少是他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所致,因此有必要加强在校少年的生命观教育。
一、人类应重视生又正视死
1 在我国传统中,人们乐于生而忌讳死。
人类对新生命的产生,多有庆贺,如生了孩子吃红蛋,饮满月酒。对于非人族类生命的出生,比如对生产小熊猫、小狗、小羊,对于豆苗儿抽新,青草破土,都是爱护有加并欢欣雀跃的。然而对于死亡,人们讳莫如深,人死了,不说死而称仙逝、逝世、病故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连谐音都避之不及,到了谈“死”色变的地步。众多没经历过现实死亡事件的在校少年,他们很难面对生活中突发的死亡事件而处事不惊,因此有必要重视生命观教育。
2 人类应敬重生命。正视死亡。
且莫说非人族类生命现象,只说人类。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从父母而来,即所谓父母给的,理应十分珍爱。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敬重,是“孝”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自然规律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语)
人类的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出生,也就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这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展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要正确地面对这一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说的是这个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的也是这个理。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常理,人类的死亡是必然的规律。而什么时间、地点,什么方式死亡,则有偶然性。人类只有认识了死亡是必然支配下的偶然,才能站得高,看得透,才能笑对死亡,处事不惊。
二、生命观教育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状况,以平等的态度关心、爱护他们,针对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少年学生改变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第二,坚持以生为主,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爱护、发展自我生命,而又不伤害他人生命,爱护非人族类的生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尽的职责。
第三,教育形式要生动、多样。可借鉴美国死亡博物馆的做法,也可选用汶川大地震的相关信息。一句话,看的、听的、说的;电视、电影、广播,多种形式都可用上。
第四,开放的原则。学习国外合理生死观的精华,丰富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生死观。
三、让“三重生命”说,滋润少年心
我欣赏美学家的“三重生命”说,“事实上人除了肉体的生物生命之外,还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美学家封孝伦语)
关于生物生命不再重述。仅就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加以阐述。精神生命的价值是用一个人在生物生命的持续时间里对人类精神财富所作出的贡献来衡量。有的人生物生命业已终结,但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作的贡献仍然造福人类,如牛顿三大定律、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理论等。这些先哲虽然已经离世而去,但他们的精神生命犹存,普照着人类。当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他在生物生命持续的过程中,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就对社会精神生活作出了贡献,他的精神生命长存。
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可分割,但侧重面不同。社会生命,是一个人在生物生命持续的时间里,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作出有价值的奉献。为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靠整个中华民族用他们的社会生命辛勤地劳动,默默地奉献。社会生命将是贡献人类的不竭源泉,社会生命是永垂不朽的。
四、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1 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体验美好生命的意识。
首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提供生动、活泼、有趣的专门文章或视听资料,如选定一些图书教材、故事或短诗等,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公开讨论,分享心得,通过这个过程认识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的内涵,促使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可安排学生接触和认识大自然;也可安排学生种植花木、饲养小动物等,使其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和可爱;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对少年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掌握机会进行,特别是语文、历史等人文科目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时,采用讨论有关生命事件的方法,注重正面引导教育,使学生思考并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对传统的生命观进行反思,为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于健康体质的形成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观的情绪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只有懂得爱的人,才懂得关怀、同情。让少年学生从小懂得爱,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爱自己的生命。教师和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每次活动的教育时机。带学生外出旅游时,目睹了祖国的江河山川,浏览了当地古代文化遗址,及时让学生谈感受或写日记,使少年学生感受到家乡可爱、祖国美好,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听到广播、看到电视称某地区发生地震或者水灾,那里的少年学生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校园,如果少年学生提出捐款捐物,家长应该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只有在许多的有益的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助于树立他们正确的生命观。
3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的目标。
培养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是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根基。教师和家长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深入浅出地向少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逐步培养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学习的理想。具有如此明确理想的人,其人生是积极向上的,生命意义是充实丰富的,生命观是正确的,他们不会自戕轻身,不会伤害他人;他们热爱生命,酷爱生活,现今和将来会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 其他。
如利用教材渗透生命可贵的意识:假设一个人不久将死的情节,让学生替他列出最后要做好的几件事,以体验生命的珍贵。总之,开展多样的社会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其对正确生命观的认识。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关键词 在校少年 “生命观”教育
近年来,少年学生中,非正常死亡(被害或者自戕)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对少年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给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给社会增加了诸多不良影响。浅究其原因,至少是他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所致,因此有必要加强在校少年的生命观教育。
一、人类应重视生又正视死
1 在我国传统中,人们乐于生而忌讳死。
人类对新生命的产生,多有庆贺,如生了孩子吃红蛋,饮满月酒。对于非人族类生命的出生,比如对生产小熊猫、小狗、小羊,对于豆苗儿抽新,青草破土,都是爱护有加并欢欣雀跃的。然而对于死亡,人们讳莫如深,人死了,不说死而称仙逝、逝世、病故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连谐音都避之不及,到了谈“死”色变的地步。众多没经历过现实死亡事件的在校少年,他们很难面对生活中突发的死亡事件而处事不惊,因此有必要重视生命观教育。
2 人类应敬重生命。正视死亡。
且莫说非人族类生命现象,只说人类。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从父母而来,即所谓父母给的,理应十分珍爱。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敬重,是“孝”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自然规律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语)
人类的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出生,也就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这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展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要正确地面对这一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说的是这个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的也是这个理。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常理,人类的死亡是必然的规律。而什么时间、地点,什么方式死亡,则有偶然性。人类只有认识了死亡是必然支配下的偶然,才能站得高,看得透,才能笑对死亡,处事不惊。
二、生命观教育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状况,以平等的态度关心、爱护他们,针对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少年学生改变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第二,坚持以生为主,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爱护、发展自我生命,而又不伤害他人生命,爱护非人族类的生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尽的职责。
第三,教育形式要生动、多样。可借鉴美国死亡博物馆的做法,也可选用汶川大地震的相关信息。一句话,看的、听的、说的;电视、电影、广播,多种形式都可用上。
第四,开放的原则。学习国外合理生死观的精华,丰富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生死观。
三、让“三重生命”说,滋润少年心
我欣赏美学家的“三重生命”说,“事实上人除了肉体的生物生命之外,还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美学家封孝伦语)
关于生物生命不再重述。仅就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加以阐述。精神生命的价值是用一个人在生物生命的持续时间里对人类精神财富所作出的贡献来衡量。有的人生物生命业已终结,但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作的贡献仍然造福人类,如牛顿三大定律、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理论等。这些先哲虽然已经离世而去,但他们的精神生命犹存,普照着人类。当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他在生物生命持续的过程中,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就对社会精神生活作出了贡献,他的精神生命长存。
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可分割,但侧重面不同。社会生命,是一个人在生物生命持续的时间里,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作出有价值的奉献。为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靠整个中华民族用他们的社会生命辛勤地劳动,默默地奉献。社会生命将是贡献人类的不竭源泉,社会生命是永垂不朽的。
四、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1 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体验美好生命的意识。
首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提供生动、活泼、有趣的专门文章或视听资料,如选定一些图书教材、故事或短诗等,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公开讨论,分享心得,通过这个过程认识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的内涵,促使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可安排学生接触和认识大自然;也可安排学生种植花木、饲养小动物等,使其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和可爱;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对少年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掌握机会进行,特别是语文、历史等人文科目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时,采用讨论有关生命事件的方法,注重正面引导教育,使学生思考并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对传统的生命观进行反思,为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于健康体质的形成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观的情绪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只有懂得爱的人,才懂得关怀、同情。让少年学生从小懂得爱,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爱自己的生命。教师和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每次活动的教育时机。带学生外出旅游时,目睹了祖国的江河山川,浏览了当地古代文化遗址,及时让学生谈感受或写日记,使少年学生感受到家乡可爱、祖国美好,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听到广播、看到电视称某地区发生地震或者水灾,那里的少年学生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校园,如果少年学生提出捐款捐物,家长应该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只有在许多的有益的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助于树立他们正确的生命观。
3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的目标。
培养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是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根基。教师和家长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深入浅出地向少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逐步培养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学习的理想。具有如此明确理想的人,其人生是积极向上的,生命意义是充实丰富的,生命观是正确的,他们不会自戕轻身,不会伤害他人;他们热爱生命,酷爱生活,现今和将来会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 其他。
如利用教材渗透生命可贵的意识:假设一个人不久将死的情节,让学生替他列出最后要做好的几件事,以体验生命的珍贵。总之,开展多样的社会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其对正确生命观的认识。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