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浙江省作为全国率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省份之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迄今已历经二十余年。浙江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于2001年发布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并成立了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基本上消除了“不愿做”的情况,培养起了一支素质良好的骨干队伍,确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9年2月,本刊记者就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师资培训的特色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重要举措等问题相继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永祥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庞红卫。
〔关键词〕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培训机制;心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04-03
记者:张副厅长,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您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绪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开展,首先,领导重视和政策保证应放在第一位,要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的效率和校长的教育境界,如果领导重视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有一支科学性很强的队伍才能保障和支撑这个事业的科学发展。这既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再次,要重视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工程,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记者:2009年教育部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开展六个样本省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浙江省。您认为在这项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张绪培:这项调查非常及时,而且很有意义。我认为,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情况,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的原因是什么,不要一刀切。
记者:朱院长,您好。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1年就成立了,请您谈谈浙江省师资培训方面是如何做到非常系统、有特色,保持师资队伍持续发展和人员数量的稳定的。
朱永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新开展的工作,师资是最基本的保障。我们省从2002年开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始阶段就主抓机构建设和师资建设。浙江省的师资培训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基础型培训和提高型培训相结合。目前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是专兼职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在准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要求,即经过培训、考核、面试取得上岗证书。起初的上岗证书是不分等级的,后来过了两年以后,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C级是基础型的,以全体班主任和教师为培训目标,目的是希望更多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可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理念。A、B级证书专业性强,其中B级培训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目标,要求教师能进行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为目标的A级高级培训,要求能承担个案辅导和对学校教师的指导。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基础型培训(C级培训)量比较大,A、B级也在有组织地开展。
第二,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所谓系统培训就是ABC三级培训中有专门的课程计划,比较系统。一般情况下,要获得每一个等级至少要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所谓专题培训就是针对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根据形势需要组织一些专题培训。如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舟山市开展了心理剧设计的培训,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教师心理工作坊的培训,下半年开展了心理游戏培训。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马上组织了全省性质的灾后心理援助,参与人数非常多,每次都是300~500人。
第三,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掌握理论方面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培训。如在ABC三级证书培训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面试的环节,专门考察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另外,我们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几个工作坊,基本上都是以实务的形式进行。后来我们又邀请了一批港台地区的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基本上是以实务为主。
记者: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人员组成是怎样的?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师资队伍是如何构成的?
朱永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领导、浙江省大专院校心理学方面的教授和专家组成。地市县的指导中心,基本上也按照这样的架构。在省指导中心下面还设有一个三十多人的专家团,主要是全省的心理方面的教授、专家,科研机构的人员,以及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在师资培训过程中,省里制定计划,组织专家团,然后具体实施。C级培训以市地为单位来组织开展,B级和A级由省里面来组织。各有分工,这样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目前已经有两本,近期还会有两本出来,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系列,由高校的专家和我们一线的老师共同编写,把一线的实例、案例融合进去,使其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记者:浙江省有一个“百课万人”教学创新活动,已经举办了很多届,其中第九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请谈谈您当时的主导思想。
朱永祥: “百课万人”是浙江省教科院在2001年推出的,针对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的一个系列活动。之所以称“百课万人”,就是希望在几年时间里面能够提炼形成一百种有创新性的课型,每堂课、每种课型如果有一百个老师来听,最终可能会达到一万个。基本上每次活动都有300~800人来听课,逐渐扩大影响,目前我们还在实验的过程中。
“百课万人”最初的一个思路就是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因为年轻教师的思维更活跃,创新力更强。在学科教学方面我们做得非常成功,我们推出的这批教师成长速度非常快,有相当一部分评上了浙江省的特级教师。
2006年12月,在开展第九届“百课万人”时,我们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首先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比较成功;其次,从全省来看,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在2002年、2003年才开始逐渐推进的,很多教师尽管都在做,但是对心理活动课的基本的要求、设计思路还比较模糊,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百课万人”这样一种形式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同时能够把一些好的课型向全省推广。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提到,目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地区存在“不愿做”、“不会做”的问题。在此想请您谈谈,浙江省“不愿做”的问题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存在?如果解决“不会做”的问题会采取哪些措施?
朱永祥: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目前这种大面积“不愿做”的情况不会存在,而可能会在个例当中产生,即在个别教师中会产生。因为一个心理教师如果真正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后,就会逐渐和学生打成一片,走入学生的心灵;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新课”,相对来说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能出成绩。我们曾经调查过一些教师,也到一些学校去了解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评最受欢迎的教师,我们的心理教师大多数都进入过这个行列,这说明这是一项深受学生欢迎的、使人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针对部分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职称问题。现在我们培训的都是一些非常年轻的教师,这批年轻的教师进入到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后顾之忧首当其冲是职称问题,现在这个问都已经解决了,因为浙江省的相关文件当中规定了心理教师可以去参加评职称。
另外,我们在慢慢扩充教师队伍。这几年每年全省都有八千到一万的学科教师加入到心理教师的队伍当中。这些教师都是自愿来培训的,这至少表明了他们对此是有兴趣的。至于从“不会做”到“会做”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毕竟培训的时间不长,目前只是一个应急性的培训。我们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现在每所学校都基本上配备了一名或者两名专职心理教师。这批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对此比较感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科班出身的,即高校的毕业生,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专职是指他不做别的学科,就专门做这件事。这批专职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
第二,培养兼职教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希望班主任有能力上这样的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取得一个证书,目前浙江省有的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文件要求。如浙江省比较薄弱的澧水的某个县,教育局最新发的文件中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在特定期间里经过省里的培训获取上岗证书。经过培训,一些班主任改变了以往权威式的班级管理观念,代之以平等、尊重、理解等理念,然后用这种理念来管理班级,相信班主任在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培训后,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融入管理中,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有所变化。
我们现在倡导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科教师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许他们在实践中并不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因为学校的工作都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每一项措施、每一种做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工作思路——融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是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专门的一项工作,跟德育工作或者是其他工作有所区别,同时,又跟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甚至融为一体。在这种思想导引下我们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我们向杭州学习,在全省进行心理教师等级证的评估,在等级的评估上制定了许多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工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融入”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在工作中很好地体现的话,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您认为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主要的困难是哪些?
朱永祥:第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会继续存在,有的地方抓得好一些,就会开展得好一些;有的地方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去抓,就显得比较薄弱。某些地区也可能只有某些学校搞得比较好,总体上可能不是很好。这些情况都会有,所以这个不平衡的状态会继续存在。
第二,心理教师专业性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项新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而专业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他学科都有几十年的积累,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到现在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在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积累。
记者:您是浙江省教科院的主管院长,亲自参与指导这项工作,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您应该如何做才有利于保证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
朱永祥:第一项工作就是调研,了解基层在工作推进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推广。这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多,如我们的三期培训的系列问题,都是在调研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我们大量的经验都来自基层,从基层中挖掘好的经验,然后在全省进行有效的推广。
第二项工作就是主动地介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个管理过程省里都是委托省教科院来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把这项工作真正推动起来。我们现在每个市的大多数的县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在做这项工作,而我们必须对全省工作的一些大的发展方向有一些指导性的思路,然后慢慢推进,推进的过程将是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都是直接参与的,具体的工作是和省指导心副主任庞红卫、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等老师一起讨论,很多种政策出台我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每年都要召开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会议,主动听取各方意见。我们跟市里负责同志的关系非常好,像朋友一样,这对工作推动非常有利。
记者:庞老师,您好。在提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请您具体谈一谈。
庞红卫: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浙江省主要通过优秀成果总结、推广、展示与研讨活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组织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活动方法、个案研究、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定期举行全省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讨会,定期评选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科研成果。此外,为及时总结与推广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省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04年1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和优秀心理辅导个案)评比活动,基本上沿用了“百课万人”的模式;2005年5月召开了“三优”评比的大型研讨观摩会。这个活动浙江省已经举办了两届,每一届参加的老师都有一千人以上,远远超出当初我们的计划,这说明教师对此是非常有需求的。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老师有需求了,我们就想办法把它做好,它是一个很好的培训研讨形式。
记者: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起什么作用?
庞红卫: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为这项工作的推动提供保障,比如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需要比较明确地从县区到市里到省里的一个分工,然后对培训的各个层级进行定位。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一些框架性的指导性的工作,如培训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课程计划,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用书等。
我们还会去各个市区或学校进行调研,挖掘一些比较典型的经验,然后逐步进行推广,推动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我们还通过出台一些政策文件尽可能地保障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权益,规范心理咨询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指导中心,人力毕竟有限,我们比较有利的优势就是前期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省、市、县、学校四级网络;然后通过培训,把各个层面、不同分工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起来了。因此,在各级指导机构的共同推动下,这几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推进速度比较快。
记者:谢谢各位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2009年2月,本刊记者就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师资培训的特色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重要举措等问题相继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永祥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庞红卫。
〔关键词〕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培训机制;心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04-03
记者:张副厅长,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您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绪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开展,首先,领导重视和政策保证应放在第一位,要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的效率和校长的教育境界,如果领导重视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有一支科学性很强的队伍才能保障和支撑这个事业的科学发展。这既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再次,要重视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工程,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记者:2009年教育部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开展六个样本省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浙江省。您认为在这项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张绪培:这项调查非常及时,而且很有意义。我认为,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情况,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的原因是什么,不要一刀切。
记者:朱院长,您好。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1年就成立了,请您谈谈浙江省师资培训方面是如何做到非常系统、有特色,保持师资队伍持续发展和人员数量的稳定的。
朱永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新开展的工作,师资是最基本的保障。我们省从2002年开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始阶段就主抓机构建设和师资建设。浙江省的师资培训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基础型培训和提高型培训相结合。目前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是专兼职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在准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要求,即经过培训、考核、面试取得上岗证书。起初的上岗证书是不分等级的,后来过了两年以后,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C级是基础型的,以全体班主任和教师为培训目标,目的是希望更多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可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理念。A、B级证书专业性强,其中B级培训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目标,要求教师能进行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为目标的A级高级培训,要求能承担个案辅导和对学校教师的指导。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基础型培训(C级培训)量比较大,A、B级也在有组织地开展。
第二,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所谓系统培训就是ABC三级培训中有专门的课程计划,比较系统。一般情况下,要获得每一个等级至少要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所谓专题培训就是针对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根据形势需要组织一些专题培训。如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舟山市开展了心理剧设计的培训,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教师心理工作坊的培训,下半年开展了心理游戏培训。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马上组织了全省性质的灾后心理援助,参与人数非常多,每次都是300~500人。
第三,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掌握理论方面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培训。如在ABC三级证书培训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面试的环节,专门考察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另外,我们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几个工作坊,基本上都是以实务的形式进行。后来我们又邀请了一批港台地区的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基本上是以实务为主。
记者: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人员组成是怎样的?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师资队伍是如何构成的?
朱永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领导、浙江省大专院校心理学方面的教授和专家组成。地市县的指导中心,基本上也按照这样的架构。在省指导中心下面还设有一个三十多人的专家团,主要是全省的心理方面的教授、专家,科研机构的人员,以及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在师资培训过程中,省里制定计划,组织专家团,然后具体实施。C级培训以市地为单位来组织开展,B级和A级由省里面来组织。各有分工,这样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目前已经有两本,近期还会有两本出来,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系列,由高校的专家和我们一线的老师共同编写,把一线的实例、案例融合进去,使其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记者:浙江省有一个“百课万人”教学创新活动,已经举办了很多届,其中第九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请谈谈您当时的主导思想。
朱永祥: “百课万人”是浙江省教科院在2001年推出的,针对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的一个系列活动。之所以称“百课万人”,就是希望在几年时间里面能够提炼形成一百种有创新性的课型,每堂课、每种课型如果有一百个老师来听,最终可能会达到一万个。基本上每次活动都有300~800人来听课,逐渐扩大影响,目前我们还在实验的过程中。
“百课万人”最初的一个思路就是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因为年轻教师的思维更活跃,创新力更强。在学科教学方面我们做得非常成功,我们推出的这批教师成长速度非常快,有相当一部分评上了浙江省的特级教师。
2006年12月,在开展第九届“百课万人”时,我们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首先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比较成功;其次,从全省来看,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在2002年、2003年才开始逐渐推进的,很多教师尽管都在做,但是对心理活动课的基本的要求、设计思路还比较模糊,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百课万人”这样一种形式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同时能够把一些好的课型向全省推广。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提到,目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地区存在“不愿做”、“不会做”的问题。在此想请您谈谈,浙江省“不愿做”的问题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存在?如果解决“不会做”的问题会采取哪些措施?
朱永祥: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目前这种大面积“不愿做”的情况不会存在,而可能会在个例当中产生,即在个别教师中会产生。因为一个心理教师如果真正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后,就会逐渐和学生打成一片,走入学生的心灵;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新课”,相对来说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能出成绩。我们曾经调查过一些教师,也到一些学校去了解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评最受欢迎的教师,我们的心理教师大多数都进入过这个行列,这说明这是一项深受学生欢迎的、使人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针对部分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职称问题。现在我们培训的都是一些非常年轻的教师,这批年轻的教师进入到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后顾之忧首当其冲是职称问题,现在这个问都已经解决了,因为浙江省的相关文件当中规定了心理教师可以去参加评职称。
另外,我们在慢慢扩充教师队伍。这几年每年全省都有八千到一万的学科教师加入到心理教师的队伍当中。这些教师都是自愿来培训的,这至少表明了他们对此是有兴趣的。至于从“不会做”到“会做”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毕竟培训的时间不长,目前只是一个应急性的培训。我们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现在每所学校都基本上配备了一名或者两名专职心理教师。这批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对此比较感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科班出身的,即高校的毕业生,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专职是指他不做别的学科,就专门做这件事。这批专职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
第二,培养兼职教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希望班主任有能力上这样的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取得一个证书,目前浙江省有的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文件要求。如浙江省比较薄弱的澧水的某个县,教育局最新发的文件中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在特定期间里经过省里的培训获取上岗证书。经过培训,一些班主任改变了以往权威式的班级管理观念,代之以平等、尊重、理解等理念,然后用这种理念来管理班级,相信班主任在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培训后,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融入管理中,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有所变化。
我们现在倡导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科教师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许他们在实践中并不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因为学校的工作都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每一项措施、每一种做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工作思路——融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是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专门的一项工作,跟德育工作或者是其他工作有所区别,同时,又跟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甚至融为一体。在这种思想导引下我们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我们向杭州学习,在全省进行心理教师等级证的评估,在等级的评估上制定了许多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工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融入”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在工作中很好地体现的话,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您认为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主要的困难是哪些?
朱永祥:第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会继续存在,有的地方抓得好一些,就会开展得好一些;有的地方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去抓,就显得比较薄弱。某些地区也可能只有某些学校搞得比较好,总体上可能不是很好。这些情况都会有,所以这个不平衡的状态会继续存在。
第二,心理教师专业性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项新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而专业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他学科都有几十年的积累,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到现在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在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积累。
记者:您是浙江省教科院的主管院长,亲自参与指导这项工作,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您应该如何做才有利于保证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
朱永祥:第一项工作就是调研,了解基层在工作推进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推广。这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多,如我们的三期培训的系列问题,都是在调研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我们大量的经验都来自基层,从基层中挖掘好的经验,然后在全省进行有效的推广。
第二项工作就是主动地介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个管理过程省里都是委托省教科院来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把这项工作真正推动起来。我们现在每个市的大多数的县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在做这项工作,而我们必须对全省工作的一些大的发展方向有一些指导性的思路,然后慢慢推进,推进的过程将是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都是直接参与的,具体的工作是和省指导心副主任庞红卫、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等老师一起讨论,很多种政策出台我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每年都要召开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会议,主动听取各方意见。我们跟市里负责同志的关系非常好,像朋友一样,这对工作推动非常有利。
记者:庞老师,您好。在提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请您具体谈一谈。
庞红卫: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浙江省主要通过优秀成果总结、推广、展示与研讨活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组织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活动方法、个案研究、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定期举行全省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讨会,定期评选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科研成果。此外,为及时总结与推广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省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04年1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和优秀心理辅导个案)评比活动,基本上沿用了“百课万人”的模式;2005年5月召开了“三优”评比的大型研讨观摩会。这个活动浙江省已经举办了两届,每一届参加的老师都有一千人以上,远远超出当初我们的计划,这说明教师对此是非常有需求的。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老师有需求了,我们就想办法把它做好,它是一个很好的培训研讨形式。
记者: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起什么作用?
庞红卫: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为这项工作的推动提供保障,比如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需要比较明确地从县区到市里到省里的一个分工,然后对培训的各个层级进行定位。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一些框架性的指导性的工作,如培训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课程计划,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用书等。
我们还会去各个市区或学校进行调研,挖掘一些比较典型的经验,然后逐步进行推广,推动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我们还通过出台一些政策文件尽可能地保障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权益,规范心理咨询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指导中心,人力毕竟有限,我们比较有利的优势就是前期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省、市、县、学校四级网络;然后通过培训,把各个层面、不同分工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起来了。因此,在各级指导机构的共同推动下,这几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推进速度比较快。
记者:谢谢各位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