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冷拔钢管精炼过程中洁净度和夹杂物分析

来源 :炼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改善夹杂物控制工艺提高冷拔钢管的质量与性能,对B18冷拔钢管在精炼过程中的夹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精炼过程钢水洁净度和显微夹杂物成分、形貌、粒径分布及数量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LF到VD工艺过程中钢水中T.O和氮含量有显著降低,但钢水进入中间包后均有少量回升;LF到VD过程钢中显微夹杂尺寸集中分布在0~5μm,随着精炼工序的进行,钢中夹杂物数量总数不断减少;LF精炼过程钢中主要夹杂物是Si-Mn-Al和Si-Ca-Al-Mg型夹杂以及少量CaS、MnS,VD精炼过程Si-Mn-Al系夹杂向Si-Ca-Al-Mg型和CaS系夹杂转变;中间包钢水夹杂主要为MgO-Al2 O3-CaS和CaS、MnS夹杂.大型夹杂物为SiO2-Al2 O3、CaO-MgO-Al2 O3和MgO-Al2 O3-SiO2等复合夹杂物,中间包内大型夹杂物的主要来源是脱氧反应产物、卷入的炉渣以及钢水与炉衬的反应产物.
其他文献
对超低碳钢连铸坯窄边部位表层进行逐层刨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铸坯表层20 mm内尺寸在50μm以上气泡缺陷的形貌、数量、尺寸、成分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泡缺陷是由气泡及其携带的氧化铝夹杂物造成的,以单个或聚集的形式存在.在发现的122个气泡缺陷中,尺寸在50~100μm的居多,占总量的60.66%;气泡缺陷在铸坯表层分布不均匀,在窄面两端部位较多,在宽面内弧侧上距窄面40~60 mm部位较少.铸坯窄面上的气泡缺陷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宽面,铸坯皮下3 mm附近的气泡缺陷较
新双渣法转炉炼钢工艺脱磷阶段的关键在于脱磷渣的控制.为了研究脱磷渣的碱度与全铁含量对渣中物相组成与占比的影响,进行了新双渣法转炉炼钢工业试验.通过控制辅料加入量得到碱度与全铁含量不同的4种脱磷渣样,并对其进行了物相检测与微观观察.结果表明,脱磷渣由富磷相与基质相组成,当渣中全铁含量较高时还存在富铁相.其中富磷相的P元素含量最高,富铁相中P含量最少.随着碱度的升高,富磷相在渣中的占比先增加后减少,渣中全铁含量越高渣中Fe t O富铁相占比也越高.当富磷相占比为40% ~50%,基质相占比为13% ~35%,
针对目前板坯连铸动态二冷控制模型和动态轻压下模型忽略铸坯宽度方向上冷却不均匀的现象,使用喷嘴存在雾化效果差、喷嘴堵塞严重、喷嘴调节能力小、喷射角度不稳定,以及铰链点型式扇形段在线辊缝控制精度较差、装配和拆卸困难,不能满足现代连铸技术对高辊缝精度和降低维护成本要求的问题,通过研究开发了三维温度场在线仿真模型、新型高效喷嘴、新型无间隙辊缝调节扇形段,并且在多个工程现场进行了应用.升级改造后,铸坯探伤合格率提升至99.5%,铸坯表面横裂纹、纵裂纹、角部裂纹发生率分别下降了53.96%、56.3%、29.19%,
炼钢-连铸区段作为钢铁制造流程“三大界面”之一,其工序装置、生产节奏之间的衔接、匹配对整个生产流程的顺行起决定作用.对首钢京唐公司钢轧作业部炼钢-连铸界面钢包周转情况进行分析解析,以排队理论为指导,对转炉出钢至钢水浇铸过程中的钢包周转进行优化,优化后的钢包运行时间由85 min缩短为81.3 min,钢包周转次数由3次提升为4.5次,钢包周转率达到85% 以上,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防晒化妆品中22种化学防晒剂的含量的方法.防晒化妆品样品0.25 g在25 mL混合溶剂Ⅰ或混合溶剂Ⅱ中涡旋,超声提取30 min.混合溶剂Ⅰ为体积比为5:9的含0.1%(体积分数,下同)磷酸的甲醇-异丙醇的混合液,用于提取1~20号化学防晒剂;混合溶剂Ⅱ为体积比为5:9:2的甲醇-异丙醇-0.02 mol·L-1乙酸铵溶液(磷酸调至pH 5.0)的混合液,用于提取21号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和22号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取所得提取液1 mL,用甲醇稀释至10 m
采用FactSage 7.2热力学软件研究了无取向电工钢RH精炼过程顶渣的理化特性,结合工业生产提出顶渣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表明,精炼过程顶渣FeO和SiO2将造成钢液的二次氧化.结合热力学分析、顶渣对Al2 O3吸收能力计算和工业试验,理想RH精炼开始顶渣成分范围为:w(CaO)=50% ~60%,w(SiO2)≤5.01%,w(CaO)/w(Al2 O3)=1.5~2.0.精炼结束渣系接近低熔点,w(CaO)/w(Al2 O3)≈1.25.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顶渣成分优化后,精炼结束钢水w(
对150 t LF钢包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进行数值建模,采用受气泡形状影响的Kuo曳力模型,考虑静压对气泡粒径的影响,研究了在钢包底部中心吹氩,R/2处施加旋转电磁搅拌时钢包内气泡的运动行为与合金混匀效果.结果表明:施加底部偏心电磁搅拌可以有效改变气泡分布状态,在0~400 A范围内,电流强度越大,气泡偏移程度越大,且气泡弥散程度也越大.施加底部偏心电磁搅拌后,1 mm小气泡平均停留时间可延长至4.38 s,20、30、40 mm等大气泡停留时间也均可延长60% 左右.施加底部偏心电磁搅拌,当电流强度为
转炉吹炼终点温度和成分控制是转炉吹炼后期的重要操作,精确的温度和碳的预报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转炉吹炼终点碳、温命中率,利用特征相关性分析法确定模型的主要输入变量,基于XGBoost算法建立了转炉吹炼终点预报模型,并结合实际的转炉生产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通过与采用BP、优化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XGBoost算法模型在保证收敛速度快的前提下,能够达到较高终点命中率,为进一步提高终点温、碳命中率,对XGBoost算法模型中几个重要建模参数值做出优化调整,最终XGBoost算法模型在出钢温度偏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