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稻青枯病在海安县发生越来越普遍,危害越来越严重,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根据水稻青枯病的发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水稻青枯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 S435.111.3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58-01
水稻青枯病是水稻病害中发病最迅速、危害范围最广的一种病害,堪称水稻之“癌症”。它主要发生在水稻灌浆期,造成水稻植株短期内失水干枯死亡,籽粒灌浆不足,大大降低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稻米品质下降,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的防治办法。近年来,我地区水稻青枯病发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平均减产10%,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生长后期青枯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发病特点
水稻青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生长后期,灌浆期发生尤为明显。水稻青枯病一般以生理性青枯为主,兼有细菌性青枯。水稻生理性青枯症状一般表现为灌浆期水稻植株突然失水青枯,常常大面积发生,呈块状或者带状分布,2~3d内植株死亡,其病株叶片萎蔫内卷,呈典型的失水症状,叶片与谷壳呈青灰色,似割倒摊晒1d的青稻,其谷壳成为秕谷,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无病斑,易倒伏。该病发病迅速,发病前病株、健株并无异样。水稻细菌性青枯一般是由细菌性基腐病、小球菌核病、白叶枯病等引起的。细菌性基腐病引起的青枯病株,病株茎基部腐烂,根系稀少并腐烂,剥开基部茎秆,充满臭水,无菌核;小球菌核病引起的青枯,稻基部组织软腐,有黑褐色病斑,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可见有许多比苋菜种子还小的黑色菌核;急性型白叶枯病也会引起水稻青枯,受害叶呈开水烫伤状,叶片上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只是失水青枯,而且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呈绿色或青灰色,叶片向内卷曲,似螟虫为害状。早晨有露水或潮湿的情况下,病部表面有浅黄色带黏性的露珠状菌脓,干燥后呈小颗粒,易脱落。
2发病原因
2.1气候影响
我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灌浆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这期间常常遭受寒流和台风影响,出现了明显低温多雨天气,温差太大,致使水稻植株代谢能力大幅降低,根、茎吸收输送水分和养分缓慢。寒流和台风过后,在秋高气爽的天气条件下,植株的蒸腾作用突然增强,而水稻吸水量又不能满足植株的蒸腾作用,从而出现了生理性失水而出现青枯。我地区2008年受台风“森拉克”影响严重。
2.2土壤差异
土壤沙性、地势较高的田块容易发生水稻青枯病。土壤黏重、地势较低田块也易发生水稻青枯病。
2.3品种差异
品种抗寒性、抗病性、熟期等的差异对水稻青枯病发生存在着轻重差异。 我地区水稻青枯病发生一般熟期较早的品种重于熟期较晚品种,抗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如淮稻9号田块重于扬辐粳8号田块,扬辐粳8号田块重于南粳44田块。
2.4播期迟
水稻播种迟,成熟迟,后期遇低温冷害引起生理性青枯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适当早播。如南粳44在5月10日播种的田块发生青枯病几率明显低于5月25日播种的田块。
2.5播种量过大
因播种量加大造成基本苗偏多,群体过大,个体较弱,根群偏小,根系不能深扎,最终导致根系活力不强提早枯死。因此,播种量要适量,一般不超过60kg/hm2。
2.6田间肥水管理不当
齐穗后稻株不再发生新根,需要靠老根来维持吸肥吸水能力,必须创造一个有肥、有气、有水的土壤环境来保持根系的活力。如果土层浅、施肥偏重氮肥和偏施苗肥,缺少有机肥和钾肥,缺少穗肥,肥力水平跟不上;再加上齐穗后为防治稻飞虱又满水长灌,没有做到湿润灌溉,导致稻田长时间淹水,水稻根系活力差,吸水能力下降,遇天晴和干热风影响,叶片蒸腾量加大,水分供求失调,失水严重导致大面积生理性青枯。因此,生产上施肥要适时适量,应避免长期深灌,适时适度搁田,促使根系旺发深扎。后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以“养根保叶”。已开始发病地块,应立即浇跑马水,以缓解症状。
2.7病虫害
2008年第4、第5代稻飞虱大暴发,给部分防治不好的田块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稻飞虱主要集聚在稻株叶鞘上为害,而叶鞘是贮运营养的主要器官。经稻飞虱为害,损伤了输导组织,造成稻株营养不良、输送不畅,抗逆能力下降;水稻后期断水过早引发的小球菌核病、基腐病等综合性病害也会引起早衰,加重青枯病的发生。
3防治措施
水稻青枯病的发生与前期大田管理关系密切,合理平衡施肥、浅水勤灌、保持稻株活力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 水稻青枯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为了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首先选种抗劣性强的品种,其次对未发病的田块应加强田间水浆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水浆管理,做好前期搁田,促进根系发育,后期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
(2)合理肥料运筹,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前期增施复合肥,后期对处于乳熟期的粳稻、糯稻,可用磷酸二氢钾1.5kg/hm2或尿素15kg/hm2对水喷雾,叶面补施磷钾肥以维持根系活力,增强稻株抗逆力。
(3)及时进行病虫化控,预防细菌性基腐病、小球菌核病、白叶枯病等的发生,可于水稻拔节期和破口前1周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各1次。
4参考文献
[1] 韦爱梅,王军.我国植物青枯病抗病性研究新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4.
[2] 郭坚华,孙平华,吴云波,等.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机制和途径[J].中国生物防治,1997,13(1):43-47.
[3] 孙羲.水稻营养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关键词 水稻青枯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江苏海安
中图分类号 S435.111.3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58-01
水稻青枯病是水稻病害中发病最迅速、危害范围最广的一种病害,堪称水稻之“癌症”。它主要发生在水稻灌浆期,造成水稻植株短期内失水干枯死亡,籽粒灌浆不足,大大降低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稻米品质下降,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的防治办法。近年来,我地区水稻青枯病发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平均减产10%,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生长后期青枯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发病特点
水稻青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生长后期,灌浆期发生尤为明显。水稻青枯病一般以生理性青枯为主,兼有细菌性青枯。水稻生理性青枯症状一般表现为灌浆期水稻植株突然失水青枯,常常大面积发生,呈块状或者带状分布,2~3d内植株死亡,其病株叶片萎蔫内卷,呈典型的失水症状,叶片与谷壳呈青灰色,似割倒摊晒1d的青稻,其谷壳成为秕谷,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无病斑,易倒伏。该病发病迅速,发病前病株、健株并无异样。水稻细菌性青枯一般是由细菌性基腐病、小球菌核病、白叶枯病等引起的。细菌性基腐病引起的青枯病株,病株茎基部腐烂,根系稀少并腐烂,剥开基部茎秆,充满臭水,无菌核;小球菌核病引起的青枯,稻基部组织软腐,有黑褐色病斑,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可见有许多比苋菜种子还小的黑色菌核;急性型白叶枯病也会引起水稻青枯,受害叶呈开水烫伤状,叶片上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只是失水青枯,而且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呈绿色或青灰色,叶片向内卷曲,似螟虫为害状。早晨有露水或潮湿的情况下,病部表面有浅黄色带黏性的露珠状菌脓,干燥后呈小颗粒,易脱落。
2发病原因
2.1气候影响
我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灌浆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这期间常常遭受寒流和台风影响,出现了明显低温多雨天气,温差太大,致使水稻植株代谢能力大幅降低,根、茎吸收输送水分和养分缓慢。寒流和台风过后,在秋高气爽的天气条件下,植株的蒸腾作用突然增强,而水稻吸水量又不能满足植株的蒸腾作用,从而出现了生理性失水而出现青枯。我地区2008年受台风“森拉克”影响严重。
2.2土壤差异
土壤沙性、地势较高的田块容易发生水稻青枯病。土壤黏重、地势较低田块也易发生水稻青枯病。
2.3品种差异
品种抗寒性、抗病性、熟期等的差异对水稻青枯病发生存在着轻重差异。 我地区水稻青枯病发生一般熟期较早的品种重于熟期较晚品种,抗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如淮稻9号田块重于扬辐粳8号田块,扬辐粳8号田块重于南粳44田块。
2.4播期迟
水稻播种迟,成熟迟,后期遇低温冷害引起生理性青枯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适当早播。如南粳44在5月10日播种的田块发生青枯病几率明显低于5月25日播种的田块。
2.5播种量过大
因播种量加大造成基本苗偏多,群体过大,个体较弱,根群偏小,根系不能深扎,最终导致根系活力不强提早枯死。因此,播种量要适量,一般不超过60kg/hm2。
2.6田间肥水管理不当
齐穗后稻株不再发生新根,需要靠老根来维持吸肥吸水能力,必须创造一个有肥、有气、有水的土壤环境来保持根系的活力。如果土层浅、施肥偏重氮肥和偏施苗肥,缺少有机肥和钾肥,缺少穗肥,肥力水平跟不上;再加上齐穗后为防治稻飞虱又满水长灌,没有做到湿润灌溉,导致稻田长时间淹水,水稻根系活力差,吸水能力下降,遇天晴和干热风影响,叶片蒸腾量加大,水分供求失调,失水严重导致大面积生理性青枯。因此,生产上施肥要适时适量,应避免长期深灌,适时适度搁田,促使根系旺发深扎。后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以“养根保叶”。已开始发病地块,应立即浇跑马水,以缓解症状。
2.7病虫害
2008年第4、第5代稻飞虱大暴发,给部分防治不好的田块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稻飞虱主要集聚在稻株叶鞘上为害,而叶鞘是贮运营养的主要器官。经稻飞虱为害,损伤了输导组织,造成稻株营养不良、输送不畅,抗逆能力下降;水稻后期断水过早引发的小球菌核病、基腐病等综合性病害也会引起早衰,加重青枯病的发生。
3防治措施
水稻青枯病的发生与前期大田管理关系密切,合理平衡施肥、浅水勤灌、保持稻株活力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 水稻青枯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为了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首先选种抗劣性强的品种,其次对未发病的田块应加强田间水浆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水浆管理,做好前期搁田,促进根系发育,后期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
(2)合理肥料运筹,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前期增施复合肥,后期对处于乳熟期的粳稻、糯稻,可用磷酸二氢钾1.5kg/hm2或尿素15kg/hm2对水喷雾,叶面补施磷钾肥以维持根系活力,增强稻株抗逆力。
(3)及时进行病虫化控,预防细菌性基腐病、小球菌核病、白叶枯病等的发生,可于水稻拔节期和破口前1周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各1次。
4参考文献
[1] 韦爱梅,王军.我国植物青枯病抗病性研究新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4.
[2] 郭坚华,孙平华,吴云波,等.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机制和途径[J].中国生物防治,1997,13(1):43-47.
[3] 孙羲.水稻营养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