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如今这个经济发展飞速,对孩童知识越来越重视的时代,大学生不再是十几年前的“稀有品”,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日趋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本就不容忽视的问题变得更为重要,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四个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出现该类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加以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古到今,人类对自身的健康问题都是非常重视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讲究卫生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此时,人们对“健康”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了,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若是处理不当,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烦躁等问题,更有甚者走向极端,有自杀倾向。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大学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当代大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环境
大学生经过十二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拼搏来到了大学,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他们心中大学是天堂,是从前辈们那打听到的加上自己的理解的“天堂”,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但当他们真正来到了大学,发现大学的生活纪律严明、课业繁重,和以前相比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便不能及时地适应这样的生活。从而感到迷茫和失落,大学生活就在整日浑浑噩噩中度过。
(二) 当代大学生不健全的自我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评价,从而产生自卑痛苦,过分否定自己,缺乏自信,随声附和,畏首畏尾,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与之相反的就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偶得一见之后就忘记了现实的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将幻想我替代现实我。再者就是对别人的穿着妆容评头论足,和自己意见不相符时就恶意诋毁或是过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活成了别人眼里的“我”。
(三) 当代大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无可厚非,但当恋爱成为一种时尚,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匆匆谈起恋爱,这种恋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不走心”的,当然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大学生感到精神世界的空虚,急欲与异性交往,或者是在恋爱观赏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当爱情被物质化,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定会悄然变化。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原因
(一) 当代大学生自我生存技巧的缺乏
由于国家前两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自我生存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高考结束后,新生踏入新的大学校园,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方式,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生活结构被打乱,这种打乱使他们感到很陌生又适应不过来。而生存技巧的缺乏使得这样的不适应更为明显,让他们无法正确地对待这样的改变,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二) 当代大学生对自我探究的不重视
自我意识一般是指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认识,是人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一日三省吾身”虽然这个道理从小就懂,老师也每每强调,但接受了十二年教育的大学生们仍然不加以重视。没有深层次的自我探究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容易被其他人的意见左右,盲目跟从,或自卑或自负。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概念,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增添曲折,影响自我的发展。
(三) 社会不良风气及自身所在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傍大款”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们只着眼于人前挥金如土阔绰却未挖掘出深藏背后腐朽的不正确情感恋爱观,及在校园中同学们的魅力攀比,以自己谈过恋爱的次数作为比较,还有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缺陷,对与异性交往的过于渴望。这些由自身所在环境造成的影响隐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却又时时刻刻地把大学生的恋爱观带到不正确的方向上。
三、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需要从调查中筛选出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学生,并让其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 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自我探究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探究,早日适应与以往不同的大学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有条不紊地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针对个别典型例案,需要辅导员单独约谈,帮助其做好正确的自我设定。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供学生们咨询,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等。
(三)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大学作为大学生们迈向社会的中转站,更应当肩負重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完善大学生心理的调节机制,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坚毅勇敢、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殿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学[J].吉林人民出版社.
[2] 陈选华编著.大学生心理学基础[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 苏巧荣,苏林雁主编.大学生心理辅导[J].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唐丹,讲师,辽宁省沈阳市,沈阳药科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古到今,人类对自身的健康问题都是非常重视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讲究卫生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此时,人们对“健康”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了,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若是处理不当,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烦躁等问题,更有甚者走向极端,有自杀倾向。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大学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当代大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环境
大学生经过十二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拼搏来到了大学,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他们心中大学是天堂,是从前辈们那打听到的加上自己的理解的“天堂”,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但当他们真正来到了大学,发现大学的生活纪律严明、课业繁重,和以前相比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便不能及时地适应这样的生活。从而感到迷茫和失落,大学生活就在整日浑浑噩噩中度过。
(二) 当代大学生不健全的自我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评价,从而产生自卑痛苦,过分否定自己,缺乏自信,随声附和,畏首畏尾,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与之相反的就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偶得一见之后就忘记了现实的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将幻想我替代现实我。再者就是对别人的穿着妆容评头论足,和自己意见不相符时就恶意诋毁或是过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活成了别人眼里的“我”。
(三) 当代大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无可厚非,但当恋爱成为一种时尚,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匆匆谈起恋爱,这种恋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不走心”的,当然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大学生感到精神世界的空虚,急欲与异性交往,或者是在恋爱观赏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当爱情被物质化,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定会悄然变化。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原因
(一) 当代大学生自我生存技巧的缺乏
由于国家前两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自我生存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高考结束后,新生踏入新的大学校园,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方式,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生活结构被打乱,这种打乱使他们感到很陌生又适应不过来。而生存技巧的缺乏使得这样的不适应更为明显,让他们无法正确地对待这样的改变,无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二) 当代大学生对自我探究的不重视
自我意识一般是指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认识,是人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一日三省吾身”虽然这个道理从小就懂,老师也每每强调,但接受了十二年教育的大学生们仍然不加以重视。没有深层次的自我探究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容易被其他人的意见左右,盲目跟从,或自卑或自负。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概念,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增添曲折,影响自我的发展。
(三) 社会不良风气及自身所在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傍大款”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们只着眼于人前挥金如土阔绰却未挖掘出深藏背后腐朽的不正确情感恋爱观,及在校园中同学们的魅力攀比,以自己谈过恋爱的次数作为比较,还有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缺陷,对与异性交往的过于渴望。这些由自身所在环境造成的影响隐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却又时时刻刻地把大学生的恋爱观带到不正确的方向上。
三、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需要从调查中筛选出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学生,并让其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 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自我探究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探究,早日适应与以往不同的大学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有条不紊地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针对个别典型例案,需要辅导员单独约谈,帮助其做好正确的自我设定。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供学生们咨询,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等。
(三)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大学作为大学生们迈向社会的中转站,更应当肩負重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完善大学生心理的调节机制,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坚毅勇敢、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殿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学[J].吉林人民出版社.
[2] 陈选华编著.大学生心理学基础[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 苏巧荣,苏林雁主编.大学生心理辅导[J].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唐丹,讲师,辽宁省沈阳市,沈阳药科大学。